(李向东)道家对人生的感悟:短句

(李向东)道家对人生的感悟:短句

道家对人生的感悟

1、道家对人生的感悟短句

(1)、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2)、❾古训:顺境时善待别人,逆境时善待自己!

(3)、生活中惟一不变的就是变,以柔克刚才是取胜上道。

(4)、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功成身退也是一种智慧。

(5)、点评: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太着急,不要把事情想得太糟糕,应该保持随遇而安、从容镇定的心态。为什么呢?因为再大的暴风,也不会连续刮上一个早晨;再大的暴雨,也不会连着下上一整天,都是一阵儿而已,往往避一避就过去了。

(6)、老子非常推崇“水”的智慧,正是因为水是按照客官规律去活动的,《道德经》中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不争”其实也就是一种自在无为的思想。

(7)、译文:没有精心诚意,就不能感动人。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凡事就怕一个“诚”字,无论工作还是学习、生活,只要做到真诚恭敬,没有做不好的。

(8)、5致虚极(李向东)道家对人生的感悟:短句,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9)、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10)、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11)、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12)、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13)、学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创造“天时”与“地利”。

(14)、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15)、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16)、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7)、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18)、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19)、真正得道之人,从来不想着自己,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最后,最后却赢得众人的信赖和尊敬;他们总是把生命置之度外,反而却保全了性命。

(20)、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的东西。在生命与“仁义”取舍中,要“舍生取义”。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

2、道家的人生智慧心得体会

(1)、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从简才能达到轻松,放松我们的心情。少一些烦恼道家术语智慧,少一些忧郁,多一些开心,多一些快乐,像云一样逍遥。

(3)、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4)、士有道德不能行道家术语智慧,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5)、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6)、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7)、“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8)、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七章》

(9)、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10)、点评: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反着来的,有些东西,你越是想得到,就越得不到;你根本不去想它,反而得到了。

(11)、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2)、金钱再多也无法阻止死亡,长相再美也不能讨好阎王,名声再大也要经过生死。因此人生不要太贪,不要活得太累。

(13)、老子就像他所讲的“道”就像是龙一样,高深莫测。在当时,老子就已经用一个核心的“道”解答了宇宙的本源、天地的法则和生命的智慧,在这一方面领先了其他思想一大截。

(14)、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15)、“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

(16)、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17)、译文:施恩惠于别人道家术语智慧,却总惦记着人家的回报,这样的善心善行只不过是交易罢了,和上天恩泽万物却无欲无求的境界比起来,已经是两码事了。

(18)、★《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篇600字心得体会

(19)、《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李向东)道家对人生的感悟:短句,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20)、《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3、对道家人生智慧的体会

(1)、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第十六章》

(2)、师父答:生死病痛属自然现象。人生要活得有质量、有价值!

(3)、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4)、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5)、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6)、点评:人的年龄大了,就总会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感觉,总想起小时候,总回忆家乡故土。其实人这一生,就和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一样,都是一个循环过程。

(7)、人生只有经历没有苦难,有无相生,一切都是道的运化而已,所谓苦难只是人有形躯体的欲望而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自然而合道,与道同行有何苦难。

(8)、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9)、点评:能够战胜他人,说明很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10)、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11)、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12)、老子之后,杨朱本人曾针对墨子的“兼爱”、“尚贤”、”非命“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了“非议”。杨朱后学子华子则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六欲不得其宜“的观点和行为做出了双向的扬弃,詹何则将杨朱”为我“、”贵己“之说中”损一毫利天下不为也“的思想作了近乎极致的发挥。

(13)、“中国形上学的主要概念范畴,如:道、理,有、无,虚、实,动、静,常、变等,多来自于道家。正是通过对这些范畴的解释,中国哲学才呈现出丰富的思辨色彩。”历史是由少数人创造的,而道家思想更鼓励我们做大多数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之道,物极必反也是自然之道,道家思想更注重生存智慧,对自我的欲望保持克制,耐心等待自然时机,顺势而为,当然这些都没有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智慧的。动之徐生,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道家要人做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

(14)、在《道德经》中,老子着眼于道与德的关系,而得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而书中所讲的道与德是我们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过这本书的,是不会想明白更深一层次的道与德有什么含义的。

(15)、他们还认为,人们的不同的行为会造成不同的报应。他们把这种行为称作“业”。“业”指在生的身心活动。这种活动和因果关系结合,会形成产生不同结果的力量,是为“业力”,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是创造未来生命的动力。“业”,从性质上分,有善、恶、无记三类。善恶招受不同的果报,无记不招果报。业是人类向上或向下堕落的根据。人只有超越自我、人生、生死,转化成佛,才能摆脱烦恼和痛苦,实现永恒幸福。

(16)、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17)、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18)、译文:一个人做了善事却不贪图名声,做了恶事而不至于犯法获刑。这就像气循任督二脉,循环不息一样,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养护精气神,还可以享尽天年。

(19)、老子从水中参悟了以柔克刚的理论,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20)、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4、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人生感悟

(1)、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2)、点评:无论什么事,但凡我们树立一个标准,就会有利有弊。比如树立一个“美”的标准,很多人为了得到“美”,就会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如果树立一个“善”的标准,很多人也会为了追求“善”名,而欺世盗名,沽名钓誉,反而与当时设立标准的初衷相违背了。

(3)、太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时曾总结说:“道家使人精神专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4)、所谓:“居安思危”、“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晴带蓑衣饱带干粮”等等,这些常挂在中国人嘴边的话语里,都蕴涵了这种哲学思想,时时提醒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颓废,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以为的福就给你带来了灾祸,而你认为的灾祸却给你带来了意外之喜。

(5)、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6)、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

(7)、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8)、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9)、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0)、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11)、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12)、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13)、日常生活也应是以简易为好,天天美味大餐于身体也不一定有益,反而可能生害,诚如白云先生司马公所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

(14)、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5)、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道德经.第二章》

(17)、《道德经》中对于宠辱有专门的解读:“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得到宠爱或遭受耻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一样。重视大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18)、“至道不繁”,从简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有一个轻松的心情,相互交往也就没有那么的机关和算计,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19)、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20)、点评:有时候人能受点委屈,反而能保全自己;有时候绕点弯子,倒能取得直达的效果;越是低洼的地方,往往就越盈满;越是陈旧的事物,越容易有新的发现;有时候贪求的越少,反而得到的越多;有时候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迷惑。

5、道家对生活的感悟

(1)、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是通过各种修炼而达到永恒不死的至高完美境界,“因而开创了中医养生学”;又从炼丹实践中发明了火药,中国四大发明都与道教有关。

(2)、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

(3)、老子推崇的圣人的治理方法是:“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人,无知无欲。”意思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使其思想单纯,没有未满足的欲望。

(4)、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