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的“海派文化”可考时间与空间节点得以上溯

老青岛的“海派文化”可考时间与空间节点得以上溯

即墨融媒4月23日讯在7000年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做些什么?

老青岛的“海派文化”可考时间与空间节点得以上溯

■即墨北阡遗址发掘现场

老青岛的“海派文化”可考时间与空间节点得以上溯

■即墨北阡遗址发掘现场

即墨北阡老青岛的“海派文化”可考时间与空间节点得以上溯,位于青岛即墨区金口镇,这块三面环山、距海岸线不足5公里的“风水宝地”,群山环抱、一面迎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曾经的“人气”。沉睡七千年的“土著”青岛人不会想到,他们的“重见天日”,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沧海一粟、星移斗转的生命感悟,更加重要的是还原文明的“真相”——老青岛的“海派文化”可考的时间与空间节点得以上溯:从5000年前胶州三里河推演至距今约7000年前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即墨北阡。

从2007年到2013年,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与山东大学考古系合作展开的“青岛探源”考古项目,在即墨北阡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先后发现了包括北辛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早期和周代3个时期的8个遗址地层。

“火烧葬”是北阡遗址独特的一种埋葬形式。它是指在下葬前,被葬者的骨头有经过有意识的火烧的痕迹,这引出了全新的祭祀文化说;在遗址周边,还发现了大小不等、最大可达300平方米的大型广场,有明显的反复的人工夯筑痕迹;还有直径4米、深5米的大型公共窖穴以及水井的发现。其中窖穴土层中还发现了墨鱼壳,不禁让人联想,墨鱼是否已是周代青岛人“餐桌”上的家常便饭……这些都反映了作为东夷文化分支的青岛土著文化的特殊发展脉络。

考古人员不放过挖掘现场的任何蛛丝马迹。一块经过了打磨,还有一个平均厚度的石头,被断定为磨盘的一角;在城池内外的挖掘中,除了磨盘的碎片,还发现了纺轮;他们认真分拣了古人的“垃圾箱”灰坑大汶口文化遗址,里面残存有贝壳和陶器的碎片。

在周代的土层中大汶口文化遗址,类似的遗存更加丰富——成组的陶礼器,出土于七座贵族墓葬的随葬品中,仿铜陶礼器、陶豆等器物虽带有浓厚的土著色彩,但从棺椁的形制以及葬制来看,当时此地已是周风盛行了。遵循周风的礼器上多有规整的纹饰,而土著的陶器多是素面。墓葬的形制更遵循周代的葬制,多是起一个两层的高台,在上面放置随葬器物。棺椁下也会另掘坑,随葬狗以及其他陶器。这些间隔虽远,却排列有序的贵族墓葬,体现的正是青岛地方土著文化与中原周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进程。

人骨,动植物遗存,石器和陶器老青岛的“海派文化”可考时间与空间节点得以上溯,以及滨海的自然地理环境,共同勾画出青岛老祖宗劳作生活的细节,以及作为新石器时代典型的海洋聚落的特色文化样貌。这为考古专家们提供了所期冀的独特样本——作为胶东半岛突然兴起于新石器时代的一批以贝丘遗址为代表的海洋聚落之一,这里发现的大量房屋柱洞,数量较多的黍和粟等农作物,软体贝类和脊椎动物骨骼以及大量的石制品、陶器等生活用具,都属于典型的定居型海洋聚落。这些“海派”日常所反映的对于周边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正是典型的胶东半岛海洋聚落模式。

从新石器时期的向海而生大汶口文化遗址,到为发展农耕而不断内迁所致的衰颓,再到商周时期的复兴,青岛人的祖先对于海的依赖和眷恋,在北阡绵延不绝,也使这里成为包含多个不同时期文化层的典型的贝丘遗址。在有关东夷文化的考古发现的版图上,青岛不仅不再是空白,而且拥有分量颇重的、带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注解。

(来源 青岛日报)

老青岛的“海派文化”可考时间与空间节点得以上溯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