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变化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变化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虽然一直坚持以儒家思想治天下,但中国古代的思想其实同样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也曾发生过数次大的变革,历经孔孟儒家至董仲舒儒学,再到宋明理学和王阳明心学,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早已不同于孔孟时期。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变化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儒家思想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乃是中国思想最为繁荣的时期,有“百家争鸣”之称。这一时期,法家、兵甲、儒家、阴阳家、墨家等各派思想百花齐放。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变化

自上古到春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再加上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迫使人们去思索和寻求新的思想,再加上各诸侯国统治者对于知识分子的优待,使得各种思想蓬勃发展。鉴于要讨论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这里只说其中的儒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主要围绕“德治”二字,他们认为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则是“仁”,社会道德层面,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统治层面,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罚,认为统治者应该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以和为贵”。孟子则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提倡宽政薄税、反对苛政。

可以说,在急剧动荡和战争频发的春秋时期,孔孟思想是不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因而一直没能受到重视,只能作为讲学修身的存在而已。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变化

到了秦朝时期,儒家仍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推行中央集权制的秦始皇对立面,因而受到极大的压制。不过,秦始皇在主张法治的同时,却也在吸收其他思想主张,例如道家、阴阳家: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变化,甚至包括儒家,可惜这种融合最终已失败告终。

到西汉时期,从刘邦到汉景帝,一直遵循着道家的“无为而治”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实际上,直到汉武帝时期再度开始重视儒家,后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此时的儒家思想与春秋时期的孔孟思想早已不同,而是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之后,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的新思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变化,因为其在坚持儒家思想的同时,有融合了一定的法家思想,故而也有,“阳儒阴法”、“外儒内法”之称。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变化

而董仲舒此后的儒家思想之所以会被历代君王所推崇,主要源于其在哲学上提倡天人观念、伦理上提倡“三纲五常”、政治上提倡大一统主张,极大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同时不难看出,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与孔孟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从“儒家思想”到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深刻变革

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文化,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一直发展至宋朝,开始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而涌现出了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儒学大家,例如“北宋五子”(程颢、程颐、张载、周敦颐、邵康节)。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变化

而与此同时,这些儒学大家在传承发扬儒学的同时,也在寻求着改变,而发展到顶峰的儒家思想,也的确需要改变。其实,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时期,如果能够产生更具有推动作用的思想,那么中国必然会再度向前大踏步前进,可惜的是,这一时期诞生的,是基于传统儒家思想的理学思想。

从宋初胡瑗、孙复、石介提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到北宋中期周敦颐、邵雍、张载的发展,再到南宋朱熹的完善,理学思想最终开始大行其道。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变化

理学思想的发展其实与魏晋以来的文化传承有着极大关系,它在坚持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之后,形成的一种新儒家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从而将“天理”和“人性”对立了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从而成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的需要。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变化

到了元朝时期,出于统治的需要,朝廷更是加大了理学思想的传播力度,从而使得理学思想开始大行其道,其所提倡的“君臣大义”思想甚至一度超越了“华夷之辩”成为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至明初时便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

从宋明理学到陆王心学,儒家思想开始走向没落

明太祖朱元璋因理学君臣大义的根深蒂固元遗民众多,明朝开始赎买理学阶层,与元朝相比虽无出彩但也比较平缓。至明朝中叶左右,由明王守仁继承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完成了心学体系,后人合称“陆王心学”。明中期以后,“心学”几乎取代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颇大。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变化

陆九渊

心学其实是理学的另一分支,其最初由南宋时期的陆九渊提出,核心思想是“心即理”,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的实在,“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

明朝正德年间,王守仁接受了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完成了心学体系,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认为“心”与“理”合一,不可分离。他认为“良知”乃人察知善恶的本能,世人因受各种物欲蒙蔽而隐没良知,故须下“致”的功夫,以摆脱私欲,恢复原有的善良本性。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并认为“真知”是在实行中得来,所谓“真知即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语知”,与朱熹“知先于行”的主张截然不同。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变化

不过,从明末开始,王守仁的心学也开始式微,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批判王学末流谈空说玄、引儒入禅的学风,程朱理学再度开始抬头,并一直持续到清朝。

综上所述,虽然在古代封建社会,出于稳固统治的需要,历朝历代君主均坚持以儒家思想治天下,但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儒学思想实际上也是在一直发展和改变的,可惜的是它并没有走出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范畴,反而从宋朝以后开始体现出了一定的落后性。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变化

宣统退位,清朝灭亡

而随着清朝的灭亡,与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样,由于封建社会的崩溃,再加上民国时期的剧烈动荡,人们迫切的想要探索新的发展和新的思想,因而再度出现了一个各派思想喷涌而出的盛世,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适应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主流。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