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智慧之“成己”与“成人”的辩证关系

儒家智慧之“成己”与“成人”的辩证关系

儒家智慧之“成己”与“成人”的辩证关系,即成己后成人儒家智慧,又成人又成己儒家智慧之“成己”与“成人”的辩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修己以安人”。

儒家认为,每一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所谓“人人有贵于己者”,则是对主体内在价值的肯定。即“修己以安人”的思想体现。所以儒家提出了“成已”和“成已”之说。“成己”与“成人”相对。所谓“成人”,是指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其评价标准存在于他人,个体的行为完全以他人的取向为转移。“成己”儒家智慧之“成己”与“成人”的辩证关系,指自我的完善,其目标在于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

儒家智慧之“成己”与“成人”的辩证关系

作为主体,自我不仅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且蕴含着完成和完善自我能力。儒家所理解的 “成已”,主要是德性上的自我实现。

在儒家看来,无论是外在的道德实践,还是内在的德性涵养,自我都起着主导的作用。主体是否遵循伦理规范,是否按仁道原则来塑造自己,都取决于自主的选择及自身的努力,而非依存于外部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强调求诸己,而反对求诸人儒家智慧,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体现的就是这个道理。

儒家智慧之“成己”与“成人”的辩证关系

儒家经典《大学》进一步以自我为本位,强调从君王到普通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的上述看法,从道德涵养的目标和道德实践、德性培养的方式上,对个体的价值作了双重肯定。

在儒家看来,自我的完善并不具有排他的性质,相反,根据人道的原则,个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表明了这一点。如上价值原则往往被更简要地概括为成己而成人:一方面,自我的实现是成人的前提;另一方面主体又不能停留于成己,而应由已及人。后者的某种意义上构成了自我完善的更深刻的内容;正是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自我的德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成。

儒家智慧之“成己”与“成人”的辩证关系

儒家智慧之“成己”与“成人”的辩证关系

“成己”与“成人”的联系,意味着使个体超越自身而指向群体的认同。儒家认为,成已的目的为安人儒家智慧,孔子便已提出“修已以安人”的主张。“修己”即自我的涵养,“安人”则是对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道德关系上的自我完善,最终是为了实现广义的社会价值。

儒家智慧之“成己”与“成人”的辩证关系

群体认同的更深刻的意蕴,是一种责任意识。按儒家之见,作为主体,自我不仅以个体的方式存在,而且总是群体中的一员,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人固然应当“独善其身”,但更应“兼善天下”。在成己而成人、修己以安人等主张中,已内在地蕴含了这一要求。正是在这种责任意识的孕育下,逐渐形成了范仲淹所讲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传统。“修己以安人”的思想对拒斥自我中心主义、提升自我德性、稳定社会促进发展、强化民族的凝聚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