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秋分为何能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华农秋分为何能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秋分为何能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今年秋分日是第6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此节日的设立是为了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并能极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秋分日为何能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呢?

秋分是硕果累累的时节。秋分时节,秋高气爽,稻谷飘香,蟹肥菊黄,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当代诗人左河水有《秋分》诗云:“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万里香。”此时,水稻、谷子、玉米、棉花、芝麻等秋收作物都已成熟,要及时抢收、晾晒、入仓,免遭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农谚说:“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唐代诗人杜甫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宋代词人辛弃疾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咏唱。

秋分不仅是收获的季节,还是播种丰收和希望的时节。在我国北方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适时播种冬小麦可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丰产丰收打下基础。农谚说“适时种麦年年收,过早过迟有闪失”“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秋分麦粒圆溜溜秋分的民俗,寒露麦粒一道沟”。宋代诗人陆游有一首《种麦》诗:“垦地播宿麦,饭牛临野池。未能贪佛日,正恐失农时。矻矻锄耰力,勤勤祝史辞。嘉平得三白,吾饱岂无期?”宋朝的姜特立也有一首《观种麦》:“麦陇收寒烟,晓锄穿日影。什伍每为朋,坎种分畦町。廪气该四时,收成近炎景。灌溉须春前,明年足汤饼。”

秋分日庆丰收,可兼顾南北方的气候和各民族人文风俗。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候、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但是秋分之际多数地区正值收获时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且秋分之日正居于秋季90天的中间,是初秋和深秋的“分水岭”,可谓“平分秋色”。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白天,风和日丽,云卷云舒;夜晚华农秋分为何能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皓月当空,露重风凉。此后,气温逐日下降,秋分前是树木葱茏、枝繁叶茂,秋分后则是风声萧瑟、落叶缤纷。秋分日正是南北方庆丰收的合适时间。另外,还可兼顾多个民族的人文风俗。中国十几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并且大多在下半年。如畲族的丰收节在农历八月十五,藏族的望果节也在秋分前后谷物成熟时举行。在国家层面设立一个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团结、和谐发展。

秋分前后(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的秋社是古人每年祭祀土地神、祈祷丰收的日子。我国民间有“春祈秋报”的说法,即在春秋两季祭祀土神,祈祷风调雨顺,报答神功,表达感恩之情。民间还有按照秋分日和秋社日所处的前后秋分的民俗,来预测年景丰歉的习俗秋分的民俗,如有农谚说:“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还有农谚说:“分了社,白米遍天下;社了分,白米如锦墩。”秋社之时,正是秋收之后,一年的辛勤劳动,已换来硕果累累的回报,丰收后的喜悦表现在人们的笑脸上,流淌在人们的心田里,所以,秋社的祭祀娱乐场面比春社还要盛大。各家都要拿出最丰盛的土产食品招待客人,以相互展示夸耀,如此也促进了人们的进取之心。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秋社》记载:“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

民间有秋分“献新”习俗。农家收获新稻谷,打好新米,选择吉日,初次做出新米饭,都要焚香摆酒,先祭献祖宗和土地之神,然后全家人才能食用。富裕人家还要宰羊,祭献在祖灵之前华农秋分为何能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以不忘初心,珍视来之不易的米谷,报答上苍风调雨顺的恩德和祖先的保佑,祈求来年还是一个丰收年。

(作者为山东省枣庄市文史馆馆员)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