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三界”的结构

佛教哲学》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三界”的结构

【感谢】

佛教哲学》课程,是根据喜马拉雅 闲者知无涯 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音频所整理的文字资料。文字基础稿和课程思维图由群主【安端】整理提供。手写笔记导图由群友 深海玫瑰-果琋 提供——【STONE的学习笔记】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11-9

上一课,我们讲了“禅定”的两个任务——“对治”和“建立”。“禅定”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建立”,就是建立一个佛教世界。我们“佛教哲学”一开课,讲的就是——佛教的世界地图……“三界”的结构。非佛教徒,他们很难明白——“三界”、“三十三重天”这个概念是这么来的?因为这个概念,听着像一个神话范畴的事情……对吧?瞎掰!哎,瞎掰还掰得很细——每一界、每一层天、什么样的有情、什么样的任务……都有。

“三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建立,就是“禅定”一一给定出来的。而且,就是通过“十二门禅”一一给定出来的!“四禅”,它建立和划分的就是“色界”;“四无色定”,建立和划分的就是“无色界”;那欲界呢?啊,欲界不用“禅定”……嗯,欲界自己看就能看出来了。当然啦,欲界上层天啊,它确实需要一些想象力才可以描绘……就是夜摩天以上的。

人类这种动物,它是一种混合体——它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体;神性和兽性的结合体。所谓宗教,它就是人类非理性的理性化形式。宗教哲学,是人类通过理性形式来解释非理性的问题;宗教神学,又是用非理性的方法来填补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段话很重要啊!我再说一遍——人类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结合体。所谓宗教,就是人类非理性的理性化形式。宗教哲学,是人类通过理性形式来解释非理性的问题;宗教神学,是用非理性的方法来填补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一段话在整个佛教哲学中,意义都很重大!

《佛教哲学》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三界”的结构

对于虔诚的信徒来说,有一种体验,叫“宗教体验”。宗教体验越深,信得越虔诚;那……浅,信得就浅一些。如果你没有宗教体验,当然你就会觉得有一些事儿很扯,比如说这个“三界”、“三十三层天”,你就觉得很扯。

单独来看佛教,所谓“宗教经验”,其实就是“禅定经验”。这个经验的深浅直接关系到你对佛教信仰程度的问题。那么,这个“禅定经验”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呢?或者说——这个“禅定经验”的哲学属性是什么呢?

佛陀是一个觉者,他追求的是寻找一条解脱的真理之路,并且秘密地离去。佛教特别强调的是——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在寻求解脱之路的路上,佛陀认为——感觉经验的“定学”……就是基于“定学”的感觉经验,和基于“慧学”的理性思维,这两个是认识世界和把握真理的武器。

大家注意一下儿我这句话——佛教特别强调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这句话有两个点,就是说——在认识世界和把握真理这件事情上佛家舍得的哲学,佛教强调感觉经验。什么是感觉经验呢?用西哲的话说,叫“直觉主义”。佛教强调的理性思维,在西哲上就叫什么呢?叫“理性主义”。

呐!佛教哲学就和西方哲学对上了。这话听得特别顺吧?在认识世界和把握真理的过程中,需要感觉经验加理性思维,实际就是直觉主义加理性主义……听着很顺!它其实不顺。

因为这种描述方法,叫“两头堵”。如果你把它写在纸上,你就会发现——这是“两头堵”。我们“佛教哲学”一再重申过一个概念,叫“中道”。西方哲学,它是一个“二元论”哲学;佛教哲学,它是一个“三元论”哲学——它总是站在各种主义两边的中间地带。这一次,它就又站在了中间。

我们来看这句话——首先,“佛教要求把握真理,要用感觉经验”……那,就是“直觉主义”。什么叫直觉主义?就是——强调直觉或直观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直觉会比抽象的理性更基本、更可靠地去认识这个世界。简单地说,就是——我看到的,我感觉到的《佛教哲学》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三界”的结构,我感知到的世界《佛教哲学》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三界”的结构,就是世界。

这种学说,有强烈的非理性、非实证的倾向。佛教在“禅定”中,在“四禅八定”中,观察和构划出来这个“三界”,这是在“禅定”中直接看到的。呐!就是这个“直觉主义”的典型——我思,但是我不在。为什么呢?因为,我看到了禅定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没有观察者。观察者在哪儿?我思故我不在啊!你在这个世界里是看到了这一切,但你没有看到你自己。

然后,佛教要求——把握真理的时候,要用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什么?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上的——逻辑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一个理论基础。在我的“小哲学”课里,会讲到笛卡尔的“怀疑论”。笛卡尔的“怀疑论”就是以这句话为基础的,就是——“逻辑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这是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第一哲学沉思集》,法国哲学家勒奈·笛卡尔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641年。全书含六个沉思及霍布斯、阿尔诺、伽森狄等人的诘难和笛卡尔的论辩。】里的命题,这也是现代科学来源的一个根源。因为,我们不知道终极真理,但是,我们可以把逻辑推理中的过程,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这样就回到了“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

大家看到没有,“直觉主义”构划出来的和“理性主义”构划出来的——相反。佛陀他老人家给你“两头堵”了!佛教“定学”强调感觉经验,这就是直觉主义,推出 “我思故我不在”;佛教“慧学”强调理性思维,这是理性主义,推出“我思故我在”。这就回到了“我的存在”这么大的一个命题上,这在西哲里是“本体论”了!

我们其实只是想把握一下这个世界的真理!这,这是一个单纯和善良和美好的愿望而已,但是,“直觉主义”和“理性主义”就在这里撞车了。只有一个方法可以避免,就是……佛教的“三元论”哲学——站在中间地带的“唯用主义”。

我们“佛教哲学”课,在讲“定学”以前,一直是以“理性主义”为讲课宗旨的——“慧学”。但是,到了“四禅八定”——“通过禅定反向建立佛教世界”的时候,我们就要换成“直觉主义”,不然……那,不然就讲不下去了!因为,佛教的“四禅八定”,它就是一个个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个人的感官!这就是直觉。

《佛教哲学》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三界”的结构

佛教大量的禅观,都是以“四禅”为基础去实现的。可以说啊——几乎所有有分量的佛经,都会提到“四禅”,并且基于它进行论证。但是,这些论证啊,跟我前面讲过的这些差不太多……也是理论对理论,而且描述得比我可能还泛泛一些。

针对到个人,就是一个个体——普通人,如何行禅?他在行禅的过程中,实际的心理、生理的体验和感受……经典上谈得很少!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禅定”这个活动,它是一个纯粹的个人体验,它完全是心理的……纯粹主观感觉经验!而且,“禅定”的这种具体的感觉经验,它又跟环境体验有关!就是说——它不光会因人而异……你禅定和我禅定不一样!它一个人……即使一个人佛家舍得的哲学,它还会因地而异……我在这儿和去你们家不一样!呐,就是在同一个地方,它很可能还会因时而异……早上和晚上又不一样。

所以,禅定经验……个体的禅定经验,你无法了解,也无法描述。不光是别人,即使就是我,能觉得自己讲清楚,我也跟你讲不清楚!比如说“禅乐”,“禅乐”是一个最低层次的禅定经验,很多同学都有!但是如果让他们说出来,可以保证——百分之百的表述不同。因为,准确表达“禅定”感受这件事情就是完全不可能的!几乎完全不可能……

姜文在《让子弹飞》这个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可以特别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你给我解释……解释,什么叫作惊喜?什么叫作——惊喜!黄老爷、汤师爷、张麻子,他们的解释就不一样。

辛亏我们用的是汉语啊……这个语言是有过渡词的。所以,“禅定”的感受,一般是用过渡词来定义,叫作——不可言说!这就是“禅定”感受的答案。虽然,准确的感受很难描述清楚,但是,其实大面儿上,我们还是能过得去地说一下,对吧!比如说,你开心——你怎么开心?说不明白……但是,总体知道你现在很开心!这也总是没错儿的。

举例说——“数息观”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宁静平和……欸!能理解;“不净观”可以对治淫欲……你具体的感受描述不清楚,但是,大体上应该是这样的佛家舍得的哲学,对吧?不净观,你对着一个死人看,然后你也起了淫欲……这个事情就不太可能!如果可能呢?那只能说明你是变态!这是病……得治!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