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

(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

(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

引言

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佛” ,可见禅宗对其诗歌影响之深。

王维不仅在当时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身后也得到历代诗评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称赏。

十世纪前半叶研究王维的专著只有日本人梅泽和轩著、傅抱石译的《王摩诘》,而且此书以介绍王维的绘画为主。

二十世纪王维研究的高潮是在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学界除了对王维的一些生平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对王维思想尤其是与佛教禅宗之关系也有深广的探究。

至于其诗歌艺术,更受到学界空前的关注和评论,人们从各个角度分析其诗(特别是山水诗)的意境和成就。

从 1991年到2011年这二十年间,全国共举办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大大推动着王维研究向前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禅宗和禅宗与王维的渊源的研究,阐明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

一、禅宗简介 (一)禅宗的历史与发展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趋向中国化。

到隋唐时期,在多重融合下,佛教吸收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分成了众多宗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前三者的思想受印度佛教的影响较多,而禅宗完全为中国僧人所创。

关于这一佛教宗派的具体形成,不少学者明确认为:六祖惠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禅宗后来又分裂为北宗和南宗。

(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

(二)禅宗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禅,来源于古印度的瑜伽,原意是静坐敛心,正思审虑。

中国的禅宗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生活艺术、心灵超越法。

贯穿禅宗始终的是自然、内在和超越三个方面,其中自然是众生的本性,是纯真朴实的生命本然。内在是本性的清净、圆满、和淳朴,是离开一切现象与别人不同的外在表现。超越是对自己的心的认知,其超越又分为超越对象、超越方法、超越结果。

在自然、内在与超越的有机结合中,禅宗提出了超越现实矛盾、生命痛苦的本质,要求人们在现实中能够认清自己的心,去体验世俗中的清净,见性成佛,在这平凡的生活里发现清净的本性,体验禅趣,实现精神的超越。

禅宗精神体系包括本体论、心性论、道德论、体悟论、修持论和境界论等思想要素,其中主要的是心性论、功夫论和境界论三大要素,分别阐明了禅修成佛的根据(基础)、方法(中介)和目的(境界)三个基本问题。

禅宗强调对自心的本质认识,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来源于自心,人的一切都取决于自心,所以心性论是禅宗思想的核心内容。

二、禅宗与王维的渊源 (一)家庭对王维的影响

王维出身高贵,其父早逝,母亲独自抚养他和弟弟们长大。

其母博陵崔氏,一生笃信佛教,是当时北宗著名高僧大照禅师的弟子。王维这名字就来源于一部佛教典籍《维摩诘所说经》,据说是他的母亲在怀王维时梦见菩萨走进房间,因此给他取名王维,字摩诘。

故此,王维从小就受到了禅宗文化的熏陶,对禅宗有一定的了解,《王右丞集注》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写到王维未满三十岁(开元十七年)就拜师于道光禅师,这位禅师也是北宗中人,可见王维与禅宗的因缘确实不浅。

(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

(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

(二)社会对王维的影响

到了唐朝,统治者有意识地利用佛教作为统治人们的工具,这助长了佛教势力的扩张。

开元年间,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僧侣地主阶层势力的扩大,这为佛教的膨胀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中国僧人所创立的禅宗。

自隋唐以来,文人常游玩于寺院,与僧侣交友,这使得唐代文士普遍崇佛,诗人礼佛也是平常之事。王维先后就与昙避上人、义福禅师、太白道一等人为友,在《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并序)》中,他提到:“吾兄大开荫中,明彻物外……”,其友人多为禅宗弟子,这使得禅宗对王维的影响更深。

(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

(三)个人因素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至此,王维对南宗更加倾心。上元之后,王维在接受了一系列的现实打击和黑暗势力斗争后,他认为南宗与他完全投合。据《旧唐书》记载:

“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已经过上了僧侣般的生活。

三、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一)禅宗对王维诗歌内容的影响

(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

禅宗把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要求人们从青山绿水中体察禅味,从人自身的行往坐卧日常生活中体验禅悦,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这使得人们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游览山水田园上。

王维因为禅宗这一思想,就时常游览山水田园,寄情于此间,写下对田园风光赞美的《新野望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王维以“新晴”来描绘近处的田园风光,最先入眼的是碧空如洗,村树相连的美景,再往前只能远望流水在田间的波光粼粼和看不到尽头的碧峰,“白”与“碧”的色彩对照,让这幅躬耕南亩的农家田园图更加闲适美好,同类的诗作还有《渭川田家》、《积雨辋川庄作》、《田园乐七首》等。

对山水喜爱的诗有《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作者行至黄花川时,被碧松林间流淌的青溪所吸引,溪间的水草和周围的芦苇让他的身心得到了放松,于是就欣然留在了盘石上垂钓。全诗声色兼备,动静结合,让青溪在读者的眼中更加美丽。除此之外还有《山居即事》、《山居秋暝》、《终南山》、《华岳》等诗歌。

禅宗在内在超越的对象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其中就有现实和理想的矛盾,这个矛盾使王维的离愁别绪在现实面前进一步放大,与友人相见时的美好,离别的不舍,以及再次见面的未知与期盼,让他写下了诸多诗句,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自己的安慰。其中就有唐人送别诗的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前两句只言古城中的柳树在细雨中的美丽,其实是在用“柳”暗示离别的将至。后两句劝友人饮酒,说出了西出阳关后不知道何时再见的凄凉。全诗流露出的感情真挚,使得后人与友人离别时,都会将此诗吟唱三遍。除此之外,还有《送别》、《送熊九赴任安阳》、《送张五归山》、《送宇文太守回宣城》、《送友人归山歌两首》等送别诗。

禅宗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豁达。

(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

开元二十五年秋,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在河西的这段时间里,他渐渐忘却了自己在朝中所遭受的打压和对于现实的不满,被河西的风光所吸引,被战士的豪情所感染,写下了对大漠风光赞美的《使至塞上》,对塞外军事演习描绘的《出塞作》,对战斗声响描摹的《从军行》,对老将梦想和人生理想描写的《陇头吟》,用汉喻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凄凉的《老将行》等作品。

王维的诗歌也有怀古咏史之作,因为禅宗时常在讨论时间的短暂与时间的永恒问题,这使得王维也把精力投入到对历史的感慨中,从而借用历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把《史记》里窃符救赵的故事,用另一种角度创作,使得两千多字的文章成了八十四字的《夷门歌》,以此来表现自己的雄心抱负。还有在宁王家做客时,借《息夫人》来讽刺宁王强抢民女的恶行为,又用《西施咏》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用《班婕妤三首(其二)》来暗示君王转幸他人的凄凉。

禅宗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直都是对事物的整体感悟,在感悟中体会自己和万物的和谐统一,使得王维在体验宇宙时,和万物融为一体,而无人的存在。如在山间看到自开自落的辛夷花就写下《辛夷坞》,看到满树的红豆时写下的《相思》,在林间听到鸟鸣时写下的《新秦郡松树歌》等。

在禅宗的影响下,王维的诗歌除了传统的诗歌分类外,还有不少包含禅理的诗作,如《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人》、《酬黎居士淅川作》、《终南别业》等。还有在禅宗探讨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永恒时(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在通过死亡、人生苦短、老来之苦后体验到的空虚而作的《哭孟浩然》、《哭殷遥》、《叹白发》、《送韦大夫东京留守》等。

(二)禅宗对王维诗歌语言的影响

唐代虽然是科举取士,但能够接受教育的人却很少。禅宗是佛教的中国化,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禅宗中的禅师与信徒之间的对话国学知识,因为接受者的文化较低,所以大多浅显易懂,这使王维在诗作上,也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是生僻的词语。如他十九岁所作的《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这首诗是改编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近乎四百字,而王维这首诗仅有二百二十四个字,生僻字也不是很多,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是生僻的词语就把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改成了七言律诗,使原作增添了诗独特的意境美,也能让读者有另类的体验,他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令人无限向往。

禅宗与佛教的其他教派不同,它要求人们体验清净,见性成佛,对于佛学经典和言传身教有一定的鄙弃,这使得人们在为人处世上更加的淳朴自然。在这一因素影响下,王维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无任何雕琢和浓妆艳抹之处。如《华子冈》: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全诗的语言清新而自然,先用白描的手法写了华子冈的景色,后由景入情,道出了自己的惆怅,又不说惆怅是什么,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

《竹里馆》更是清新自然到了无处不白话,无任何辞藻的修饰,作者先说自己“独坐幽篁里”,在竹林里是“弹琴复长啸”,只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简单的二十个字,就将一种独特的安静传递给人们。王维诗句清新自然的还有《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洲。”

王维诗歌的语言除了清新自然之作外,还有大气磅礴之作,这是因为禅宗中超越对象的矛盾有生命主体与宇宙整体的矛盾。

当王维把自己置身于宇宙这个整体时,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在看到人类对宇宙的改造时,又感叹到自身的伟大,所以在出使河西时,走在大漠上,看到狼烟的升起和太阳的落下时,不由自主地写下了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还如《华岳》:

西岳出浮云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积翠在太清。

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

白日为之寒,森沉华阴城。

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

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

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

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

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

上帝伫昭告,金天思奉迎。

人祇望幸久,何独禅云亭?

前六句先是写了华山的险峻,赞叹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景,后六句讲述了有关华山的传说,全诗一边是自然本身给予的美丽,一边是人类给予的神秘,让禅宗的主体与宇宙这对矛盾表现的更加突出。

禅宗典籍里,常能用一字来点拨世人,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王维在他的诗作中也是用字精绝。

如《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本是为了描写香积寺的景色,当加上“咽”和“冷”这二字时,就能够体现出香积寺的幽静和幽深,因为在这里能听到“咽”这细小的声音,在松林间能感受到冷意。

《戏题盘石》中的:“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写了作者端坐在石盘上听泉水,看到垂柳拂酒杯的事情。一个“临”字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物我的相融,一个“拂”字,可以看到垂柳的娇态,“可怜”一词可见作者对于临石听泉的喜爱,“复有”一词不仅能在听泉的时添加一景,也能体现在石盘上听泉的雅趣。而“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一句中的“生”和“入”两个动词把九成宫似仙境一般的美景描画的栩栩如生。黄培芳的《唐贤三昧集笺注》中称赞曰:“鲜润清朗,手腕柔和,此是盛唐之足贵也。”

禅师常能从一滴水中悟到人生的真谛,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禅理,因为他们常把目光放在你不注意的细小事物上。

(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

自唐朝以来,文人多作应制、咏物诗,对于细小事物的描写很少,而王维在学习禅宗时,就喜欢感受细小之物,摹写出它们最细微的模样。

(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

在《山居即事》中,他对竹子和红莲的描写是:“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写了嫩竹刚刚长出,还带着白色的霜,红莲花瓣的静静落下。又如“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一句,霰是水汽凝结的小冰粒,呈球状或者圆锥形。作者在送表弟时写下此诗(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不仅说了山中桂花开的盛,你要快点回来。也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微,连天冷时的小冰粒的能想到。

在送晁衡回日本时,他对海上的描写是:“鳌身映天墨,鱼眼射波红。”(《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用“鳌”和“鱼”这两个细小的事物就描写出了海上旅行的凶险,而不是常见风浪和雷雨。

《鸬鹚堰》:“乍向红莲没,复出清浦飏。独立何褵褷,衔鱼古查上。]此诗短短四句二十字,却写了鸬鹚忽然入水,又突然从水里出来,独立在木筏上的完整的捕鱼过程,对鸬鹚羽毛浸水未干的状态用了“褵褷”一词来表达,可见作者观察的细微。

禅宗的建筑的色彩一般明亮而单一,王维的诗歌也善于运用彩绘,诗句中常常能见到青色,如“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行尽青溪不见人”(《桃源行》),“飒沓青骊跃紫骝”(《燕支行》),“杨柳青青渡水人”(《寒食汜上作》),“百里遥青冥”(《华岳》),“每逐青溪水”(《青溪》),“青山横苍林”(《冬日游览》), “青苔石上净”(《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其一)》)等。

(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

(三)禅宗对王维诗歌意境的影响

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空无,是对世界的一种假有,这使得王维将禅宗的“静”、“寂”、“空”、“无”等境界引入到诗歌中,形成他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静谧、清寂、空旷、无我的诗意和禅境。

王维在辋川隐居时,写了《鹿柴》一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他自言隐居的地方,不见一人,却能听见人说话的声音。第一二句中的“但闻”一词,让作者描写的山林静谧而空旷,他一人只身走在林间,只看到一抹夕阳照在青苔上,显得鹿柴清寂、无我。空山人语、深林返景,皆为瞬息即逝之景,有如幻觉,故有论者以为,此诗反映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佛家理念。此诗虽然有“人”,却是静的无人,空的无我。

(声色·再不读诗就老了)五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更是用二十个字描绘了作者在春山看桂花的开落,听鸟鸣和山涧的声的雅事。第一句的“落”字先突显了春山的静谧,静的连桂花凋落这个细小的声音,也没逃过作者的耳朵,后面的月亮竟然能惊的山鸟在山涧鸣叫,这更是体现了春山的静与寂,把所有的景放到一处时,就有空旷、无我之意。有人将此诗解说为佛理所营造的景色,正如《大般涅槃经》所说:“臂如山涧因声有响,小儿闻之,谓是实声,有智之人,解无定实。”

如此相同意境的诗歌还有:“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山居即事》)此诗用“寂寞”来开题,后七句却写了眼前之景,处处可见静谧和清寂,物物都显得空旷而无我。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空”就是本诗的诗眼,是作者心灵的空旷和清寂,是一幅无人的秋雨图。

禅宗的修禅基础是心性论,这也是禅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众生的自心、自性的清净,主张心即是佛,我心即是一切,我与自然本是一体,我所言就是自然所言。

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禅师在《五灯会》卷一七曰:“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这使得王维在诗歌创作中,一切都以表现自然为主,为自然代言。如《辛夷坞》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芙蓉花在山间自开自落,而王维只是用简单的语言,描写了芙蓉花在山间开放时的灿烂和“纷纷”所表现出的繁茂,没有在其中赋予自己的任何情感,一切皆是自然的描绘。

《积雨辋川庄作》的前四句是:“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响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了久雨的辋川之景,只见那炊烟在阴雨天里慢慢升起,作者以为这是要给田间的人送饭去,可是看到田间只有白鹭飞过,让田间变得宽阔起来,也是因为这久雨,田边的树叶越发的浓密,作者对这幅景色的描写极为自然,眼前所见,就是诗中所言,没有任何的夸大。

而“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渭川田家》)此诗虽然是一首招隐诗,却纯用白描,以眼前所见和情感为双重线索,勾勒出来一幅自然的田间图:在太阳快要落山时,牛羊归来,老人拄着拐杖在那等着孙子的回家。田间因为无人,野鸡随意飞舞,透过稀疏的桑叶,作者看到蚕已睡了,这时去田间锄地的农夫一路有说有笑的回家了。

这种简单的生活让王维想到了久居官场所带给他的痛苦,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归隐的心思。他把所见之景,不加过滤的表达出来,把心中所想,借用《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典故,不加修饰地表达出来,所言的诗句,很是自然,无任何做作的成分。清代的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曰:“此瓣香陶柴桑。又曰:(“野老”二句)肫挚朴茂,于臻自然。”

禅宗的修行者多以静坐来炼心和修禅,他们认为只专注于一境之中,才能达到身与心的明净,这样人的潜意识才能活跃起来,才能产生无数的幻想,在脑海中构成画面,当再次面对事物时,所看到的是美丽的画卷,而非事物的简单罗列 ,这使得王维的诗歌往往蕴含画意,一诗或者一句都能呈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如王维的《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苏轼称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在这幅画中,先是用笔画出了一条流向长安的荆溪,溪水旁坐落着点点白石,而白石旁有稀疏的红叶,白与红相互映衬,不仅让红叶显得更加浓艳,也突显了天气的寒冷。又用翠色做底来绘出山间无雨,却湿人衣的流动美。整幅画面充斥着白、红、翠三种明丽的色调,给人另类的色彩美。

又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以不同的角度来画终南山,使得全诗一联一景,一景一画。

首联先是以仰望为视角,画出了终南山的高不可及和远不可观。颔联以自身所见为视角,画出了终南山白云和青霭缭绕的仙境之美。颈联从山顶俯视,描绘了终南山的浩瀚和在时间的变化中的不同面貌。尾联又从山脚画起,加入了人这一角色,不再绘景,却有山深人稀的画面,把自己引出,用问声作为结尾,点出来终南山的深远,堪称丹青绝品。

此外“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乐其六》)写了在春天的早晨里,经过一夜的细雨清洗,桃花变得越发红艳,柳树更加青翠,好像树冠上笼着淡淡的烟雾。落在院子里的落红,家里的小仆人还没来得及打扫,窗外的莺啼,也没惊醒山客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估计是昨夜听了无数的雨。此诗一句一景,又景景相连,浑然一体,红与绿两色的相对,让观者眼前一亮,每看一景,就觉得欣喜。

结语

本文从禅宗简介、禅宗与王维的渊源、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这三部分进行了研究,简述了禅宗的历史与发展和禅宗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又通过禅宗与王维在家庭、社会和个人因素的渊源的基础上进行说明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包括内容、语言和意境三大方面,其中禅宗使得王维的诗歌内容多样化,如王维诗歌涉及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等方面,对王维诗歌语言的影响表现在,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淳朴自然、大气磅礴、用字精绝、描写细微和擅用彩绘,对意境的影响包括诗歌意境的静谧、清寂、空旷、无我和还原自然、诗画合一,并分别举例论证,全面分析了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总之,禅宗对王维的诗歌影响巨大,禅宗的内容和思想使王维诗歌的内容、语言和意境处处突着禅趣,让禅宗更接近人们的生活,是中国诗歌史上当之愧的“诗佛” 。

参考文献

[1]方立天.隋唐佛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赵仁珪,王贺选注.王维诗[M].北京:中华书局

[3]王早娟.唐代长安佛教文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刘炜.唐诗宝鉴[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5]王从仁.王维与孟浩然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沈德潜.唐诗别裁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卷一

[7]尚荣译注.坛经 [M].北京:中华书局

[8]李浩.唐诗美学 [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9]吴言生.论禅宗所谓“本来面目”[J].晋阳学刊

[10]杜继文.中国禅宗通史导言[J].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简介:陈圆,一个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热爱文字的姑娘。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