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佛教、就是看破红尘、讲佛语就有点大了

信奉佛教、就是看破红尘、讲佛语就有点大了

“活在当下”是一个佛教词汇,也是一种高妙的佛学思想。

不了解的人总会产生误会。他们可能会认为,看佛经、讲佛语就是要信奉佛教、就是看破红尘、就是想要出家,更严重点,就是伪马克思主义者,不配当共产党员。如果这样想,误会就有点大了。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儒家思想是一个主要思想,但是道家、佛家、法家、兵家等其他流派的思想并不是没有起到作用。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发展,如今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已经杂糅了各个流派的思想,佛学思想也不例外。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断发展壮大,唐朝时达到顶峰。经过鸠摩罗什、玄奘等诸多高僧法师的不懈努力佛家关于水的智慧,佛经也说起了汉语,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融合。到了宋明时期,程朱(程颐、程颢、朱熹)的理学、陆王(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虽都是儒学的发展,但也都融入了佛学思想。

到如今,佛学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避无可避。我们很多常用的词语都是佛经中的词汇变幻而来。据《佛学大词典》的收录,在汉语中与佛教有关的词语多至三万五千多条。比如下面这些:刹那、颠倒梦想、现身说法、牛鬼蛇神、心无挂碍、大彻大悟、三生有幸、自作自受、心猿意马、解脱、一尘不染、庄严、五体投地、醍醐灌顶、当头棒喝、投机、天龙八部、智慧等等。

所以我们不要“谈佛色变”,它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回“活在当下”,当今的人们,很少有活在当下的。我们不是为已经逝去的过去悔恨烦恼,就是为没到的未来渴望担忧,永不停歇的“匆匆”将我们的思绪不断拉扯,好像从来没意识到当下在干什么。吃饭时想的是前面的工作,睡觉时想的是未来的生活,当下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流逝了。过去已逝、未来未来,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而当下又在我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溜走了,这样说来,我们好像失去了整个生命。

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您现在修道,还用功吗?禅师说,用功。又问,如何用功?禅师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那人说,普通人都是这样的啊,有什么不同呢?禅师说,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

林清玄在散文《一心一境》中说,“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

信奉佛教、就是看破红尘、讲佛语就有点大了

一行禅师在《正念的奇迹》一书中说,“当下这一刻,就是生活本身。不要做未来的俘虏,不要烦恼你未来要做的那些事,不要想着开始或摆脱什么,不要想着离开当下。”

我们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佛家关于水的智慧佛家关于水的智慧,那就是现在,因为现在是我们唯一能够主导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永远就是那个当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是否还会与他人共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旁的人快乐,因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

正念会创造奇迹,那么什么是正念呢?佛教里有四圣谛之说,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最后的“道圣谛”就是八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念就是要我们保持精勤、正念、正知,就身体观察身体,去除身心世界的贪欲和忧恼;就感受观察感受,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欲和忧恼;就心观察心,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欲和忧恼;就诸法观察诸法,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欲和烦忧。说的直白一些,心念稳定、一心、不动、不恼、专注一境、不散乱就是正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我们着急去做什么事情,气息就会紊乱、周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就会视而不见,就是说眼睛看见了,但是心没看见,这样的情况下,心盲了;如果在清醒地觉知自己内心的时候呢,你会看见天上飘的云、地上长的草、甚至会感受到耳边吹来的轻柔的风。再比如跑步的过程中,如果心里想着尽快跑完五公里,然后就可以回去洗澡休息了,这样的情况下信奉佛教、就是看破红尘、讲佛语就有点大了,跑步定然会很累,而且心中也很痛苦;相反如果跑步过程中不考虑将来的目标是什么,全身心的关注在一次次地抬腿、落地,或者关注在一吸一呼时信奉佛教、就是看破红尘、讲佛语就有点大了,我们就会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体验,而体验的着力点只有当下。正念会创造奇迹,它能让我们更好的体验生活,能让心去拥抱那无边的宁静与平和。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