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和佛学思想具有根本区别,值得一看!

:中国哲学佛学思想具有根本区别,值得一看!

中国哲学和佛学思想具有根本区别,分析如下:

1.对第一哲学主体真实存在性认识不同

中国哲学认为有一个根本实体或主体的道,一切事物是其显现。道家、儒家哲学继承中国远古哲学本体论精神,即第一哲学本体的道是真实存在的。本体难以感觉、理解,但不好表达不等于没有,“道”的存在绝非虚无,“道”必有其实,所以老子曰:“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 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 中有信——《道德经》

夫道 , 有情有信 , 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受 , 可得而不可见 , 自本自根, 未有天 地, 自古以固存。——《庄子》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

与中国哲学完全相反,佛学从根本上否认第一哲学真实本体的存在。悉达多的核心理念是缘起观,缘起观否定事物或人生现象中有一个根本因或第一哲学主体,认为世间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事物的具体形态不过就是各种缘或条件的分分合合 ,万物虚幻不实。

2.对世界人生形成认识不同

中国哲学认为现象世界皆由本体生成。道本体创生万物,是万物的终极来源,是宇宙之母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中国哲学和佛学思想具有根本区别,值得一看!,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性自命出»

形非道不生—— 《庄子.天地》

悉达多未悟第一哲学本体,认识不到道的重要性和作用,误认为迷暗的、形而下的“无明 ”是现象世界宇宙人生的根源,其人生观消极否定,倡导逃避出离世界,其视生命为迷暗痛苦,烦恼难以克服,不知痛苦烦恼皆非本体,只属于形而下之现象世界,现象世界是变幻不定,痛苦快乐怎可认其为实?实为鱼目混珠、概念模糊、大错特错。

悉达多出身王族,自小物质条件优越,但精神痛苦空虚,为了解决自己的痛苦,苦行多年,但是方法错误,痛苦烦恼依然无法解脱,他只能把问题归结于业力,把人生苦痛视为必然。对痛苦的排斥形成了他学说的基础——四圣谛。

四圣谛即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

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引起苦的原因;灭是苦熄灭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盘的道路。 道分为八个。即八正道(梵文 —marga),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是达到佛学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

这样下来,现实世界、社会人生、学习生活的客观真实存在,痛苦的实存性,解脱的必须实在性,解脱之道的存在性,业力因果链接理论的存在性,自己四圣谛、八正道理论体系的各种各样的“有”,就更与他否定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的缘起论发生不可调和矛盾,带来巨大的逻辑混乱。

3.印度佛学各派核心理论的混乱

自佛陀死后,1500年的印度佛学史,就是一个不断争论,不断分裂的历史。印度佛学至少分成了18种不同的学术派别。他们长期分裂,争论不休,有的互相厌恶到不能共饮一河水的地步,其争论的核心问题是“空”和“有”,即第一哲学本体的有无之争。

1.小乘说一切有部:完全背离悉达多的核心缘起论,提出诸法实有,而非假有,五蕴过去、现在、未来皆有,主张其体性之存在通于三世,常恒不灭,此即所谓‘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这是矫枉过正,缺乏对现象世界变化性和相对性的认知。

2.犊子部: “我法俱有”,认为在人生现象中存在一个 “补特伽罗”,它是第一哲学主体,并认为现象世界各类法都是实有的。错误同上。

3.一说部谓三世无实体,唯有假名。

4.说出世部谓世间法颠倒虚妄,三世唯有假名,并无实体,然出世间法则为真实法,三世皆有实体。

5经量部、大众部则在时间维度划分有无,他们认为当下是有,是真实,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是无体无用,非实有。

6.大乘般若:法无自性,性空幻有。这种思想被称之为“恶趣空”,即虚无主义。

7.小乘佛学本宗有部:“心不缘无法”,认为心必有境,一切实有。

8.小乘佛学本宗新有部:除实在是有,假有也是有。实有是真谛,假有是俗谛。还提出色法的极微理论。

9.龙树中观思想:强调没有任何事物 (法)不是从因缘产生的,因而事物在本质上就是 “空 ”,但这 种 “空”不是绝对 的虚无佛家与道家的思想差异,而是指无 自性 ,指缘起性空。中观派认为真理是有不同层次的,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真谛指对一切法空的认识 ,也就是所谓 “性空”的观念 ;俗谛指世间认为事物真实 的认识。中观派的这种对真理的解释既没有完全否定世俗世界人们一般观念的功用 ,又明确肯定了大乘佛教空观念 的高层次真理 的地位。

10.瑜伽行派:为救空宗流弊反对笼统讲识空,而肯定识有 ,认为事物的差别形态是人虚假或虚幻观念之产物的思想 ,强调一切为识所变。在瑜伽行派的文献中,有大量关于识如何变现出事物的描述佛家与道家的思想差异,有大量对识的作用进行细致分析的理论。但这些并不是要说明只有识是有自性的实体。瑜伽行派强调识只是被用来说明外部事物的不实 ,它自身并不能执为实有。瑜伽行派也是坚持了大乘佛教 的较彻底的空观 。

4.学习目标方法的不同

中国哲学的目标是天人合一。

老子的具体方法是:先悟道见道。道是本体,本立而道生,道(本体世界)与天下万物(现象世界)的关系就如母与子的关系,只有认识了母亲,才能更好地认识孩子;只有认识了道,认识了万物的根源,才能真正的、圆满的、无偏差的认识和把握现象世界万事万物的规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道德经》

儒家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具备第一哲学天赋领悟能力的,采用自上而下的天道学习法,即不需向外学习现象世界各种知识,直接由内心真诚而观察洞彻第一哲学之道,并通过本体知识通达于其它各科学问,这属于生而知之者。

多数人缺乏天赋,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人道学习法,需要通过洞明各种知识体系:中国哲学和佛学思想具有根本区别,值得一看!,最终万法归一,也能观察体悟到第一哲学的根本大道。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

中庸的人道学习法是极其高级思辨践行式哲学训练法,第一就要选择好的项目执著研究。具体教育步骤如下:1.广泛搜集资料和信息,2.详细询问和质疑,3.周密思考,4.明确辨别,5切实实行。这就是儒家哲学整体逻辑思维训练。很值得现代教育借鉴。

儒家《大学》认为思维是获得认知的必要条件,而止定静安是思维的前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虑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格物,格物的目的是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儒家哲学学习八步内容。

儒家天道修学次序如下:

先掌握第一哲学道体,动机系统深藏于人类无意识深处。所以必须从人的本质,动机(性)系统来观察研究学习,知己之性,必知人类之性,知人类之性,则知社会人群的组织规律、经济生产分配规律、教育规律、法制规律、伦理规律、军事规律、科技发展规律、环境保护规律等等万事万物的本质规律,如此才可以视人类、生命界、无机世界为一整体,尽可能帮助大系统共同全面和谐的进化成长。学习方式主要是独自内省,吾日三省吾身,认识你自己,格物思维研究认知,以意识之光照见无意识深处的黑暗。性(动机系统)微妙难觅,无法直接把握。只能借由情绪系统来间接认知,“情学”是对心理情绪的自我观察,是对第一哲学道体的直接学习和认知,是中国古代哲学修习的核心关键,情绪与动机一体,性为本,情为用。性心一体。性难觅,情可观,欲见性,先明心。

庄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性与天道”的哲学理念。以“天——命——性——道——情——真”的逻辑主线深刻地阐释了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精髓。阐释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训练方法。大学的学习八步和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心境界被庄子延伸为一系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术——心斋、心养、坐忘、忘价值观系统(知忘是非)、外天下万物(不庆赏爵禄,不非誉巧拙)、外时间空间、抛弃感觉系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堕尔形体、忘四肢形体、身如槁木)、抛弃认知系统(吐尔聪明、不思虑、不预谋、无使汝思虑营营)、抛弃情绪系统(无人之情、忧患不能入、哀乐不能入、死生惊惧不入于胸中、心如死灰、死生不入于心)

佛学的目标是摆脱痛苦烦恼,具体方法是: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无自性 ,人生现象或外部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没有真正实在的永恒不变的外部事物 ,所以贪欲是没有意义的。有了这种真理性认识之后 ,人也就不会再去追求对事 物的永恒占有 ,因为事物本身是无自性的 ,追求没有意义 。人不去追求外物也就不产生业力 ,就不会 继续在轮回中痛苦流转佛家与道家的思想差异,就会脱离痛苦 ,达到解脱。

5.结语

佛学进入中国,影响甚大。中国古代哲学的形而上学是正确和标准的。悉达多及其后世佛学的形而上学是欠缺的、混乱的。从而引发其整个学术体系和实修系统的坍塌。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悉达多只看到个体要素的幻变,却没有看到整体的一存在。

割裂的认知不能产生正确的知识。宇宙、地球、生态圈、人类、社会、家庭都是一个整体,抛弃天命的责任,自私的只要脱离情绪的痛苦是不可能成功的。

2022年正月二十六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