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学”的兴盛:道家思想为基质

“黄老之学”的兴盛:道家思想为基质

在阮籍和刘伶思想认知和政治主张形成的同时,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同样以道家思想为基质的政治主张正自上而下,在官僚治理体系中逐渐确立,那就是玄学。

说到玄学,我们又不能不提到汉初“黄老之学”的兴盛。汉代初年,面对秦汉之际的重重危机,黄老之学为遍体鳞伤的社会开出了“与民生息”、“轻徭薄赋”、“清静无为”、“去奢尚俭”、“慎刑恤罚”等疗愈政治、经济、思想、刑律等各个方面巨大创痛的良方。也从此逐步让汉代“由乱而治”,并逐步走上了强盛之路。

“黄老之学”的兴盛:道家思想为基质

黄老之学可以说是汉初实现“由乱而治”的一齐良方,但对如何“由治到大治”却是捉襟见肘。这时候,董仲舒便出现了,他适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并为汉武帝所赏识和采纳。从此,儒学上升为独尊之学,最终取代黄老之学而营构出新的上层建筑。

不过,董仲舒的独尊之儒,却是大量汲取了黄老学说“黄老之学”的兴盛:道家思想为基质,蕴涵诸子百家的诸多思想因素。是在杂采儒、道、阴阳灾变诸说基础上,进而推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理论,可以说,是经过改造的新儒学,是一个变种,已与先秦之儒有了很大区别。

所以,经董仲舒改造的西汉新儒学,表面独尊儒家,实质仍杂糅了诸子思想,特别是融合了儒、道两大主流思想,曲折地彰显出道家这股生生不息的文明暗流,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引向隐晦的新途。

只是到了东汉未年“黄老之学”的兴盛:道家思想为基质,各种社会矛盾普遍激化,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东汉未年的小皇帝,早已变成个别窃权者手中的玩偶,说杀就杀,说立则立,被人们笃信的所谓“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理论,已渐渐被世人所看穿,成为谬误。

正是基于东汉末年人性的觉醒和人格理想的形成。道家基质再次勃发,终于至曹魏的正始年间,形成了同样以道家为基质的玄学思想体系。

该思想体系的最早提出者又是王弻。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出身官僚世家道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其曾外祖父便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王弼为刘表之曾外孙。

王弼以“自然”说为支撑点的贵无论哲学,否定人格神的存在,主张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以“自然”、“无为”为其存在方式,视其为“道”之魅力所在。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理论给予了根本否定。

总之,它是一套国家政治治理主张,对这一时期的人性觉醒和人格理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也被当时任吏部尚书何晏等人纳入政治治理体系全力推行。在当时影响很大。但是,随着随之而来的曹爽集团的灭亡,何晏等人被杀,王弻丢职等,而又将一切成为历史。

所以道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概括说,王弼、何晏等人以道家为基质形成了玄学思想体系,而他们被杀之后出现的竹林七贤思想,同样是以道家思想为基质,却并非玄学思想道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而是对道家哲学思想的一次升华。

“黄老之学”的兴盛:道家思想为基质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