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生命智慧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生命智慧的关注和思考

道家经典(从道家经典中领悟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生命智慧的关注和思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儒教和道教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到儒道思想,人们往往会用正反、入世、出世等作为抽象的评价,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林语堂先生说得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半个儒家,半个道家。”

老子流传至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生命智慧的关注和思考,版本众多。传世本共81章,分为道经和道德经两部分。总共有50个单词。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蕴含哲理,闪烁智慧。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一些永恒的规律,其中心是澄清“道”字,但老子本人认为“道”很难澄清。所以老子开篇就坦言:“道可为道,是非常道;可名,非常有名”,真可谓其“妙”就是其“神秘”。即便如此,老子仍然相信“道”确实存在。“道”是万物之母,宇宙之本。道生一(气)、二(阴阳)、二(三)(既是已完成的太极阴阳图,也是由三卦组成的八卦,统称太极八卦)。万物生而三,“道”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与地、地与天、天道、道学)这个宇宙天地的大“道”可能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和追求的更高境界(冯友兰先生说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以下是我读《老子》得到的一些肤浅见解:

1.如何做人:从“性善如水”到“人生如水”

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也是文化的源泉。古今中外的圣贤,常常从流水中获得生命的感悟。管子在《水陆》中提出:“谁是水?“万物起源”的命题。面对孔子滔滔东流,长流水忽然感叹:“逝者如斯夫,昼夜不舍”。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水为比喻道家智慧的意思,指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唐诗“水止我行,坐观云起”包含了多少对人生的无知?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表达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子的敲击,而是水的歌唱和舞蹈"。

但是,老子是之一个真正懂得水中做人之道的人。老子说:“向善如水。毫无疑问,水对万物都有好处。每个人都是恶的,安在涛就这么几个。住的好,心好,善良,言传身教,善政,善阴,善动。只有老公不打,所以没什么特别的。”老子认为,有德有德的人都有一种如水的性格,应该像水一样造福万物,不求回报。水总是往下流,所以没有翻船的危险;以水滋养万物,不求回报,是善良;水是什么,所以它是诚实的;水,公平如镜,平等对待所有人,所以是善治;水可以清污,可以载舟,可以覆舟,可以流露,可以攻坚克难,功能无穷,故善能;水能随四时,化为雨雪霜,护万物,故有时善。“七善”是老子对理想人格的阐述。“不战”和“自卑”是老子的存在之道。的确,以水为镜可以道出一个人的一生:

淡定如水,从容淡定如水;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生命智慧的关注和思考

光明如水,光明正大光明如水;

谦虚如水,轻视名利轻于水;

如水,随机应变柔如水;

坚韧如水,不屈如水。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生命智慧的关注和思考

二、如何做事:从“不救人”到“扬长育人”

道家认为“物非同,物是同”,意思是说差异和多样是世界的自然和自然状态。这是事实,人也不例外。所谓“救别人不救自己”。

《论语》中有记载,鲁兹问:“凡知之而行乎?”子曰:“吾父吾弟在此,岂可如此?”冉问:“知无不言?”子曰:“闻其言而行之。”龚锡华:“你还要求司文什么都做,孔子说‘有父有兄’;还要求司文为所欲为,孔子说,‘司文为所欲为’。也糊涂,敢问。子曰:有所求则退,故入之。他也是人,所以退了。”

在教育中保持和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不仅体现了对受教育对象个性的尊重,而且有利于人尽其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生命智慧的关注和思考,物尽其用,从而帮助每个个体充分实现其独特的社会价值。

老子说: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从不嫌弃他人;总是存东西,所以什么都不剩。意思是攻击明。所以,好人不是好老师;不好的人是好人的资源。如果你不重视你的老师,你就没有爱他的资本,虽然你被智慧迷住了,但那是美妙的。

老子“救别人不救别人”的思想启示我们:教育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因材施教,善用所长、善教友、善用资源,开展 教育。

三、如何从政:从“无为”到“无为”

老子讲“人法地”。《土地》为什么值得模仿?是因为土地的本性是安静的,没有自我的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生命智慧的关注和思考

《易经》坤卦62说:“直方为大,不学无弊。”直、方、大是土的形状,土的性格是无为(不学也没有坏处)。老子的“人地”就是法地无为而治,清静温和。又叫“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往往无为,要顺应自然而动。“道常无为”是说道永远是清静主义,但它会做一切。这是清静派道教的核心思想。

但是,如果把“无为”理解为“无为”,那就大错特错了。李约瑟在《道学与道家思想》中指出,对于老庄这样的“原始科学家”来说,“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背自然的事情。可见,“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同于“有所为”的另一种“为”,即随波逐流而非强求。按照道家的思想,“有为”就是刚强,做作,自寻烦恼。道家认为,我们总是以与宇宙对立的自我行走在这个世界上,无论走到哪里,总是会做出许多违背宇宙根本“道”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人性与天道相通(天人合一),违背天道就是违背人性。如果一个政治家陷入“有为”而不能自拔,他就不能不处于一个角落,局限于一件事。

老子的“无为”是指从道的规律出发,为政者做事,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教民,我静而民自正(纯),我无为而民富,我无欲而民简”。庄子也指出“无为而治,则为天下有余;有所为有所不为,天下有余。”

道家的“无为而治”无疑会对后来的官员和统治者产生影响。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经以老子的优优资源网“无为”思想治国。到了文景年间,国家在空之前繁荣昌盛,史称“文景之治”。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尊老子为祖,规定道教为万教之首,确立了唐朝尊道国策。唐太宗李世民时代,提倡道教,出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安宁的罕见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当时的美国里根总统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引用了《老子》“治大国而烹小菜”的话。看来他理解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当然,“无为”的概念存在于西方人也。法国大革命前夕,路易十六问一位自然法决定论者:“我能做些什么来使我的国家繁荣昌盛?”“自由放任,放任自流。”“自由放任。”在我看来,老子的“无为”二字是最贴切的翻译。

老子的“无为而治”启示我们,为官从政,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人与自我的关系来看,要注重修养,要贤惠,要少自私道家智慧的意思,要安静。“我无欲无求,但百姓淳朴。”“夫独不争,天下不与之争。”从政要廉洁,做人要干净,要率先垂范,要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迷人,行为要不信教。

当前,人类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和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冲突道家智慧的意思,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人们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回家的路。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和人生智慧,为世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天道无道,则无幸;国家没有路,就没有治;没有办法,人就站不住。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可以从道家文化和人生智慧中汲取营养,尤其是认识天、认识人、认识自己的方式。“让我们在圣贤思想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吧!"

标签: 文化国学读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