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家处世养生原则的32个字的基本理解如下

道家处世养生原则的32个字的基本理解如下

中国传统思想中道家哲学的标志著作是《道德经》,该书的作者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全书内容共91章,约5000字,书中有许多篇幅是论述养生之道的。在杨德森教授的指导下,由张亚林、周亮、朱金富从事道家认知治疗的博士研究课题,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特别是在中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与修订,最后确定了道家认知治疗的操作程序,并于最近几年由杨德森教授带领博士研究生朱金富先后在国内上海、天津、西安、海口、郑州、银川等多家心理卫生机构开展推广和应用,多次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和推广,形成一套独具文化特色的本土心理治疗方法。

对道家处世养生原则的32个字的基本理解如下。

一、“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利而不害”是劝导人们只做利己、利人、利社会(天下)的事,不做害己、害人、害社会的事。求生畏死,趋利避害,首先要求得自我生存权,因此,自然人性中必然包含利己成分,只要不损人,尽量做到同时利己利人,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利合作的社会关系,利己便无可非议。一方面不幸灾乐祸,不嫉妒别人的成功;另一方面,不跟自己过不去,不和家人过不去,不和同事或陌生人过不去,便能为人大度,处世豁达。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建议他们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做对自身健康有利的事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坚持科学的养生原则,客观地评价自身的健康状况和面对的实际情况,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和工作目标,不过分要求与责备自己,不强求自己去做能力或客观条件达不到的事情对道家处世养生原则的32个字的基本理解如下,不与人攀比,尤其是在名利权位面前,不强求,不争强好胜,“不敢为天下先”,要懂得“佼佼者易污,尧尧者易折”,明哲可以保身。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的许多矛盾、痛苦和不安,均来源于人们与他人的攀比和竞争之中。人际交往和与人相处时,你越是与人争,别人越是不让你,进而产生矛盾和冲突。道家处世养生哲学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如果能像止水一样平静不争,把职位和利益看得淡化一点,人际关系变得和谐一点,那么,“唯其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损人利己的行为可能使你得到眼前的某些利益,但同时也会招来非议和谴责,造成恶劣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不良的心身反应。有些恶劣行为,即使侥幸一时没有暴露,舆论的压力也会使你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俗话说“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种长期的担惊受怕和不安情绪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血小板的黏滞度和毛细血管的敏感性增加,有害身心健康;相反,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人体产生良好的反应。

“为而不争”是指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尽力而为,不与人争。在“斗争哲学”盛行的年代,在“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达尔文主义浪潮前,如何给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失败者、受挫者一个可接受的心灵归宿呢?社会主流总是推崇积极进取的成功人士,总是宣传鼓励人们去不断地向上,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越是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越是会有失败者和被淘汰者,就像每年的高考竞争,尽管有许多学生步入了大学殿堂,可是还有很多人与大学无缘,只能名落孙山。并且,每个人都有气盛与气衰的时候,强者与弱者在同一个人身上,在不同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提倡互相合作,在主张刚健有为的同时,提倡谦虚礼让,在“进一步山穷水尽”时,深切理解“退一步天地皆宽”的道理。“为而不争”强调的重点是“不争”,而不是“不为”,“为”强调的是过程,是告诉我们在做事过程中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至于事情发展的结果,不必过于强求,不是所有的事情“为”了就一定是水到渠成。人们在“为”的时候,在为的限度上遵守不争的原则。不争是自然的体现,该为的时候就要为,在为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的争夺之心、争先之心、争胜之心,是要人们尽力而为,量力而为。

二、“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私心和欲望皆与生俱来,是自然人性的表现。人类近亲猴群就有食物、栖息领地、权位与配偶的争夺和无限占有欲望。自古就提出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或喜、怒、忧、思、悲、恐、惊,后者为中医所常用)与六欲(无统一的说法,泛指眼、耳、鼻、舌、身、心等感官刺激的追求,或指人对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美色、健寿的追求),人的欲望与需求一方面可以催人奋进,改造物质,创造条件满足自己的欲求,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另一方面,极私多欲又给本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与躯体疲劳,使其精神被奴役,肉体被驱使,终生“当局者迷”而至死不悟,落得个“身与名俱灭”,根本得不到人性的自由与精神的超脱。

人的生存,物质生活的最低保障是必需的,因而无私无欲是不现实的。追求过分超脱,面壁十年,不食人间烟火,悟出了万事皆空,物我俱忘,也是进不了极乐天堂的。但另一方面,极私多欲为社会所不容,为群体所抵制,也必然到处碰壁,带来无穷无尽的精神痛苦与行为受挫。此时,接受道家少私寡欲的处世养生原则,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能够省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知足常乐”“知止不辱”“知止不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处世原则的精华。换句话说,祸莫大于不知足,辱莫大于不知止。一个人对他所拥有的一切如何看待,可以导致不同的心理感受,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人得到的东西不知道珍惜,而失去的东西却遗憾痛苦,特别是在面对名利得失的时候,极私多欲,争名夺利,穷凶极恶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结合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建议其精神生活保持轻松愉快与适当的超脱。人生常苦是因为心比天高,没有永恒的满足与快乐,只有一味地奋斗拼搏;换来的是,命如纸薄,只有持续的遗憾与痛苦,苦在执着的追求与求而不得。对物质需求的过分追求常可导致精神痛苦,人生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一定物质生活的满足与精神生活的愉悦,是一种双重的条件。我们常看到,机关办公室里西装革履的职员,常面对提拔无望的颓废萎靡;青春靓丽的少女可能为一件时装的价格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而垂头丧气;辗转菜市场的老太太正为不小心误买了贵几分钱的菜而追悔莫及。当一个人能超越物质生活的桎梏而呈现出精神的升华的时候,就能体现出人性的美好。中国人把“知足不辱”看成一种处世的智慧,以“知足常乐”表达一种人生态度和幸福观念。一个人既要立足于社会,有一种进取的奋斗精神,又不能过于急功近利,不能私欲太甚而起贪心、兴贪欲、使诡计、施阴谋、坏心术,这样将违背良知,遭受痛苦,不能免于罪恶。历史上的例子不可尽数,贪权者争权夺位,血雨腥风;贪财者争金夺银,尔虞我诈,贪欲过甚,伤害他物,损害自己。所以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疚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也。”他在提醒,人类的纷争皆是由于不知足与贪得无厌所造成的,不知足是人类“恶”的根源,而拯救的方法就是“知足”;一朝知足,就自然满足,人人皆知足,人就自然知足了。故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让一个人做事要适可而止,这样不会产生危殆,身体才可以健康,生命才可以长存,所以说,知足的人,无所不足,无往而不泰,因为不过于奢求身外之物道家思想核心内容,反而得身内“自性”生命的常足。

三、“知和处下,以柔胜刚”

道家主张的“和光同尘”与儒家的“以和为贵”是异曲同工。中国人美谦虚,爱和平,取中庸,将尊卑,是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为人处世哲学,它虽有种种缺点,但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与群体人际关系和谐,自有其价值。道家更教导世人“处下”,因为尧尧者易折;主张“守黑”,因为佼佼者易污。在中国社会要获得良好的适应,为群体所接纳,就要防止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不自作聪明道家思想核心内容,自以为是;不可指手画脚,操纵别人。

宇宙万事万物发展的过程,都是在循环往复,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对道家处世养生原则的32个字的基本理解如下,一切表面上强的、刚的最终都会被摧毁;而柔的、弱的反而能生存,因此老子用“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来形象比喻这个道理,他在告诉人们如果真的知道什么是“刚强”之道,那么他反而守住温和柔顺的谦虚,因为你懂得以卑下自处,那才会成为万流竟归的水溪,使人性散发迷人的光彩,彰显人格的魅力。道家认为海纳百川,水容万物,均以处下和至柔取胜。人生在世,少不了坎坷经历,要受得起冤枉委屈,经得起失败挫折。刚强者即时玉碎,柔弱者终得瓦全。道家从来没有提倡过卑躬苟活,没有采用过“精神胜利法”(如鲁迅笔下的阿Q),而是主张坚持真理走自己的路,不自怜,不自卑,独自舐干伤口,继续前进,去追求超然物外的逍遥人生。道家处世哲学的光辉之处就在于,能以进为退,以守为攻;能知雄守雌,知白守黑;能攻心为上;能后发制人,不战而胜;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懂得“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那么他反而会大智若愚,因为他内存的自身涵养使他以常人自居道家思想核心内容,与众人和谐相处而不自傲;坦荡的胸怀,如山谷一样容纳天下一切好的、坏的,像这样的人才是天下的榜样。一个人如果能成为天下仿效的榜样,他的德行又能差到哪里去呢。所谓“守雌”“守黑”“守辱”,并不是要我们不战而退,而是要我们有此涵养,能做到“为天下式、为天下溪、为天下谷”,也就是说,由此而能使得“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上治社会。反过来说,通常是强者胜弱,上者压下,刚者克柔,硬者制软,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去争夺天下名利,那是不可能的,最后,他只会在“欲而不得”中“寡欢”,抑郁而终。因为你总想走在前面,却不料想始终有人走在你前面;当你想走在人的后面,结果后面还有人跟随其后;当你想成为最强的人,总有人比你更强,正如老子所说:“或行或随,或强或羸。”因此,做人不能好高骛远,凡事应该顺其自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缺乏哲学头脑的人,思维与见识也就到此止步。唯有懂得物极必反,相反相成道理的人,才能接受道家学说。

四、“返璞归真,顺其自然”

“返璞归真”就是回归自我本来的真实面目,去伪存真。为人处世不做作,不装腔作势,不自作多情,不捕风捉影,不飞短流长,也不在乎别人的注意与议论,不卑不亢,功过自有公平论断。一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坚持实事求是,以诚信为本。

按客观规律办事,按保健原则养生,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在灾难、严重伤病与死亡威胁面前,做好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局。当不可抗拒的灾祸降临自己头上时,做到不惊慌失措,不怨天尤人;对将来不心存侥幸,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对过去不悔恨无穷,不能总是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不作徒劳挣扎,也不作无谓牺牲,做到心平气和,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道家思想是一切不妄为,并非一切不作为,故有“无为无不为”与“为所当为”的说法。

以上32字作为道家认知治疗的基本原则,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结合来访者的具体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和交流,让来访者在个人文化能接受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实施。32字只是道家认知治疗的核心原则,在来访者反复领会和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治疗师应注意充分发挥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来访者能够在个人的实际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学会恰当地运用道家处世养生原则,进而改变他们原来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和面对心理挫折。

以上对32字的基本解释,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来访者都能够完全接受和应用,要根据来访者的实际问题和对道家认知治疗的理解选择性的接受。比如有时候有的问题可以用“利而不害”来化解,有时候用“顺其自然”来化解等。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