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天人一体”思想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哲学文化的支撑

道家“天人一体”思想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哲学文化的支撑

摘 要 在当今人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上,道家生态思想对我们极具启示意义。道家“天人一体”思想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哲学文化上的支撑;“物无贵贱”的平等思想、“无以人灭天”的和谐观念是人们与自然相处应持有的理念;“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俭啬为用”的使用原则、“知和知常”的遵循规律原则,为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思路、方法。

关键词 道家 生态思想 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危机问题日益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究其根源,主要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足或偏差。为此,学者们纷纷提出了各种生态伦理理论,以期改善或消除危机状况。在这方面,中国古代道家哲学里就蕴含有深遂的生态思想,对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极具启示意义。

1 “天人一体”思想为现代社会生态建设提供了哲学文化的支撑

道家哲学博大精深,其生态思想更是极具远见卓识。“天人一体”观念是道家生态思想的基础。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从“先天地生”的“道”产生出来的。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因此,“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而天、地、人等宇宙万物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道家就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世界的各种事物和各种问题。庄子也强调人具有素朴无欲之自然本性,人与自然应融为一体道家“天人一体”思想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哲学文化的支撑,共同生存,达到他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合为一体的境界,也就是他所说的“人与天一也。”

道家的上述以“道”为本、天人一体的思想,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承认人是自然界和生命世界链条中的一环,人与世界万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不能分割。人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应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分析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环境危机就是精神危机”, 生态危机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由工业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它还与人们的某些世界观、价值观及其哲学文化基础有着深刻的联系。那种割裂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关系,过分夸大人类主观意志的作用,把自然界看成是可以任其肆无忌惮地索取而无需回报的奴隶的哲学理论是造成今天世界生态危机如此严峻的重要根源。而道家的天人一体的思想则告诉人们,人与自然之间是一个整体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2 人与自然相处的理念:“物无贵贱”的平等思想、“无以人灭天”的和谐观念

2.1“物无贵贱”的平等思想

在道家的生态思想里,世间万事万物,一人一物,一沙一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没有贵贱等级之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均等的关系。《庄子・秋水》里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在这里,庄子将人们对万物之“贵贱”的评价分为三层:以道、以物、以俗。在流俗之人看来,贵贱的差别是明显存在着的,但在“虚怀若谷”之士(例如庄子)看来,万物并无贵贱、等级之差别。

道家倡导的这种物无贵贱的精神对于自命为大自然的主人、随意压榨践踏大自然的人类有很好的警示作用,警示作为最高智慧拥有者的人类不能将“智慧”这把利刃当成损害同类和屠杀异类的凶器加以使用,而应该树立“物无贵贱”的思想,平等对待人类和自然万物,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创造出既适合人类生存发展也适合万物生长的世界。

2.2 “无以人灭天”的和谐观念

道家认为在人与自然界万物相处的关系上要做到“无以人灭天” ,就是不要人为地去破坏万物的自然天性。这里的“天”不是平时所说的自然界之“天”,而是指“自然”秉性本身。“无以人灭天”就是要人们顺应自然,不能因已之需随意地去摧残生命,不要因任意妄为而毁灭自然生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文字・上德》篇言:“夫顺物者物亦顺之,道物者物亦道之。故不失物之情性。”就是说如果人类顺应生物的自然天性,生物也会顺应人的意愿。

道家主张的“无以人灭天”的思想道家的生态智慧感受,强调对生物天性的顺应与尊重,尊重生命的权利,与之和谐相处,这是我们化解天人对立的矛盾、避免生态系统失衡的正确方法。

3 生态危机的解决办法:“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俭啬为用”的使用原则和“知和知常”的遵循规律原则

3.1“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

道家在人与自然相处的理念上强调“物无贵贱”、“无以人灭天”的同时,还强调了在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上要“知足知止”。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就是说世界上的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所能造成的更大的,世界上的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所以只有“知足”这种知道满足的满足,才能得到真正永远的满足。当前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就是人们没有止境的物质欲望,没有节制的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滥采自然资源造成的资源枯竭、过度猎取行为造成生态失衡等等,都是“不知足”的行为造成的危害。老子在第四十四章又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道(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22页)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产生危险,就可以保持长久的发展。

人类要想做到解决生态危机,取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懂得道家“知止知足”的生态思想,合理利用土地、砍伐与种植结合;不涸泽而渔、不过度猎取,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要有规划,根据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进行适度开发,有限度地索取。

3.2“俭啬为用”的使用原则

解决生态危机道家“天人一体”思想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哲学文化的支撑,防止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一个关键因素还在于遏制人的奢侈行为,珍惜天地万物。道家提出了“俭啬为用”的生态思想,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约节俭。

老子在第六十七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即主张慈善、节俭、谦让。其中所谓“俭”,意即节约、俭约。老子在第五十九章里又讲:“治人事天,莫若啬。”所谓“啬”指爱惜,不管是治理百姓还是侍奉上天,都应该做到爱惜。要爱惜子民,爱惜自然万物。只有这样才能早做准备,无往不胜。俭和啬,就是要求人们要节俭爱惜,守持自己的纯朴本性,减除私心和贪欲,才是保全性命的长生之道,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庄子更反对“多欲”,认为人们要合理消费,饮食勿奢,住宅勿豪华,宴请、穿戴、出行等日常生活勿过。因为每一项的过分之举都会造成粮食、土地和建筑材料的浪费。

道家“俭啬为用”的思想启示我们,现代人应该重新审视其消费观念,改变消费方式。现代人注重消费和享乐,甚至将消费和享乐作为生活的目的。在道家看来,这其实是一种纵欲主义的做法,是对欲望的不正确的满足,而且现代人这种消费观念和方式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导致生态危机的加剧。

3.3“知和知常”的遵循规律意识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里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名话是说: 虽然万物是众多的,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根源。万物回归到自己的根源,叫做静。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明慧,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老庄不仅强调“知常”道家的生态智慧感受,也强调“知和”道家的生态智慧感受,“和”指由阴阳二气相互交合而形成的一种平衡、和谐的存在,它代表了事物的理想存在状态,并把二者统一起来,提出“知和曰常”。 “知和曰常”就是说懂得柔和、因顺情势之自然和谐是才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规律。人们应该遵循大自然和谐的发展规律,做到“知和知常”。

二千多年前道家就提出“知和知常”的思想,要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以取得恒常的发展。但由于人们的忽视,违反自然之道任意妄为,造成现在的水土流失、沙漠面积扩大、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问题。因此,人们必须懂得“知和知常”,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行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注释

朱谦之.老子校译・42章[M].北京:中华书局,1984.17.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

[美]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M].陈嘉映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秋水[M].北京:中华书局,1988:428.

朱谦之.老子校译・55章[M].北京:中华书局,1984.22.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