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

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

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时至今日,还能有人热衷儒家思想吗?若说是有,岂非怪事?其实这全系于人对善念是否还肯执着,而对善念一般人是不会有一股狂热的。更重要的,似乎是今日人是否对儒家思想还存有信心。这对现代的中国人特别重要。这个问题是直接指向现代的中国人,而挥之不去,也无从拒绝的。因为现代甚至有些中国人,曾经留学外国,思想已趋成熟,他们对儒家所持的态度与观点,都显得心悦诚服。

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

由此我认为儒家思想是具有其中心性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思想,也可以说有其普遍性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即有非凡的力量。 任孔子去世后数百年间政治混乱思想分歧的时期,儒家思想战胜了道家、墨家、法家,自然派思想及共产派思想,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学派。在两千五百年内中国人始终奉之为天经地义,虽然有时际遇稍衰,但终必衰而复振,而且声势益隆。

与儒家思想抗衡者,除了道家在纪元后第三至第六世纪盛行之外,其强敌莫过于佛教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佛教多受宋儒所宗仰。佛教虽无玄妙精微,在儒家人道精神及知识论的阐述上,也只能予以修正,然后即将重点移至儒家经典所已有之某些观念上,而予以更充分之重视,但也并不能将儒家思想根本推翻。这也许是纯由于孔子个人多年来的声望地位使然,但是儒家心中非凡的自负,对本门学说精当之信而不移,因而鄙弃佛教理论而侧目视之,或者始予宽容,当时的情形可能正是如此。儒家也以平实的看法否定了庄子的神秘思想,也以此等平实的思想鄙弃了佛教的神秘思想。

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

今天,儒家思想遇到了更大的敌手,但并不是基督教,而是整套的西方思想与生活,以及西方新的社会思潮,这种西方文明全是工业时代所引起的。儒家思想,若看作恢复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前,被人目为陈旧无用,自是;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我认为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在中国人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 西方人若研究儒家思想及其基本的信念,他们会了解中国的国情民俗,会受益不浅的。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格言,便是警语。这种看法,自然不足以阐释孔子思想其影响之深而且大。若缺乏思想上更为深奥的统一的信念或系统,纯靠一套格言警语,而支配一个国家,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国一样,是办不到的。孔夫子的威望与影响如此之大,对此一疑难问题之解答,必须另自他处寻求才是。若没有一套使人信而不疑的大道理,纵有格言警语,也会久而陈腐令人生厌的。

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

《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使西方人对孔子之有所知,主要就是靠这部书。 但是《论语》毕竟只是夫子自道的一套精粹语录,而且文句零散,多失其位次,所以若想获得更为充分之阐释,反须要依赖《孟子》《礼记》等书。孔子总不会天天只说些零星片段的话吧。因此,对孔子的思想之整体系统若没有全盘的了解,欲求充分了解何以孔子有如此的威望及影响,那真是缘木求鱼了。

简洁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 由此看来,最为耐人深思之特点是在取消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其方法为一伦理性之方法,与法家以讲严刑峻法为富国强兵之道截然不同。孔子的学说也是断然肯定的,要求人对人类与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此点与道家的适世、玩世又大有不同。

实际上,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者的态度,对全无实用、虚无缥缈的玄学与神秘主义完全弃置不顾,而是只注重基本的人际关系,灵异世界神仙不朽又有何用?这种独具特色的人道主义中最有力的教义,是“人的标准就是人”。就凭这条教义,一个常人只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并不必在什么神祗上去寻求神圣理想中的完美。

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

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

更精确点说,儒家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因为当时周朝的封建社会正在趋于崩溃。儒家思想当然主张阶级分明。要了解这种情形,我们必须回溯到孔子当时封建制度崩溃及此后数百年内的状况。

当时中国领土内有数百个大大小小公、侯、伯、子、男等级的国家,各自独立,其强者则国土与国力日增,时常与他国兵连祸结。周朝皇帝名为华夏君王,统治全国,实则徒拥虚名,衰微己极。甚至孔子及以后之孟子,虽周游列国,干谒诸侯,求其施仁政,拯百姓于水火,但亦不屑于一朝周帝。这颇与其所主张之建立理性社会、尊崇周王之学说相矛盾。因当时国内情势纷乱已极,周室衰微,帝国荏弱,纵然前往朝见,终无大用。各国间虽订有条约,转眼粉碎,结盟和好,终难持久。养兵日众,捐税日增,强凌弱,众暴寡。国与国间随时会商,真是舌敝唇焦,不见成功。学人智者开始定攻守之计、和战之策,别利害,辨得失。说来也怪,当时学者智士之间,国界之分渐渐混灭,周游列国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思想,朝秦暮楚,亲疏无常。古礼失,尊卑乱,贫富悬殊,政教乖误,此等混乱失常遂使思想敏锐之士,劳神苦思以求拨乱返治之道。

在此种气氛中,更兼以思想之极端自由,智慧明敏之士,遂各抒己见,如百花齐放,竞妍争香,乃形成中国哲学之黄金时代。或蔑弃礼教,如老庄;或主张人人当亲手工作以谋生,如萌芽期之共产主义如许行及其门人,墨子则倡单一神祇,崇爱上帝,教人重人道,勿自私,甚至窒欲苦行,竟趋乎极端而排斥音乐,此外尚有诡辩家、苦行家、快乐主义者、自然主义者等等,不一而足。

于是,不少人,如今日之欧洲人一样,开始对文化表示怀疑,而想返回太古之原始生活,正如今日若干思想家要返回非洲丛林中或到爪哇以东之巴厘岛一样。孔子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思想,则如现代的基督徒,他相信道德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际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这都是孔子部分的信念。

标签: 儒家孔子国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