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引言: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囊括了《史记》《三国志》《新唐书》等家喻户晓的经典,每一部都是被历朝历代所承认的正史。

可以说,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尽在其中,包罗万象的历史典故尽出于此。每个朝代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各有不同,篇幅最长的当属最强盛的大唐盛世。

然而,排名第二的却是一个兵荒蛮乱的动荡年代——魏晋南北朝。

“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魏晋史学灿若星辰、体量浩大,至今保存完好的有一千多部,在二十四史中占据了五个席位,其在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令人困惑的是,魏晋时期天下大乱,政权更迭极为频繁,史学的发展本应面临重重困境,为何却能够像石头缝里的幼苗一样茁壮成长呢?“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一、魏晋南北朝社会结构的转变:天下大乱引发学术思潮革命

自先秦时期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孔孟礼教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以来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立国之说,在王权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背景下,一切都是围绕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运作的。

秦灭六国,秦朝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汉承秦制,收拾秦末农民起义留下的烂摊子,再次实现大一统。

“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在天下一统的年代,统治者为追求社会安定、维护自身统治,往往从最小的家族单位入手,用自古以来的“忠”“孝”等伦理观念安定人心道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增强宗族团结和社会凝聚力。

比如汉朝实行三年丧期,多位皇帝驾崩后以“孝”作为谥号,都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这些观念甚至直到今天,都仍然深入人心。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西汉年间曾经出过一个短命的王朝,就是王莽创立的“新朝”,前后只存在了十五年的时间。

王莽的出现对两汉的发展历程造成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它深刻揭露了儒学在现实政治权力运作中的巨大漏洞,这是儒家思想与现实脱节的结果。

“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所以,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里,儒学的传统地位开始悄然下降,过去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也呈现出日趋松散的趋势。

这也是为什么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能够骤然爆发的根本原因。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引发了各种暗流涌动的阶级矛盾,在各方博弈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社会思想上的转变迫在眉睫。

据《颜氏家训》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大都不愿专习儒家经学,而是将博览群书、不求甚解视为治学的不二法门。

每个人所学所长都不一样,这种思想上的不确定性,使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创造的乌托邦,整个现实社会像是漂浮在半空中。

经学思想地位的动摇,为另外两种学说创造了极佳的社会环境。其一是主张清谈的“易、老、庄”三玄之学,其二则是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忽视的史学。

“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当地上没有六便士可捡的时候,抬头望月亮的人自然就会变多。世道的混乱、现实的残酷,令文人士大夫们不敢正视现实,纷纷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富于哲理玄思的玄学。

玄学对宇宙自然的悟道,给了有识之士超脱社会、派遣苦闷的一个出口,而读史著史则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手段。

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人物品评之风逐渐兴盛,相比过去对门第出身的追求,这一时期的文人们更看重自身人格性情的修炼。

“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二、魏晋南北朝史学发达的原因:社会风气的转变,史学地位的提高

从秦汉到魏晋,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解体重塑,社会学术思想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剧变,儒、释、道、玄等多元思想有机互动,为史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精神土壤。

这一时期的史学家群星璀璨,史籍经典卷轶浩繁,不仅在研究范围上大幅拓展,在题材和内容上也均有很大突破,还诞生了许多新颖的写作方式。那么,魏晋南北朝史学如此发达,究竟有哪些客观因素呢?

“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一)九品中正制推行,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魏晋以前,中国古代封建官场的选官制度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先秦时期的世袭制,以及两汉的察举制。

但是自魏武帝曹丕即位后,由于担心自己威望不高江山不稳,听取谋士陈群的计策,开始推行唯门第出身取士的“九品中正制”。

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这都是一项臭名昭著的腐朽制度,虽然起初确实笼络了世家大族的人心,但经过几百年的考验,越来越多的弊端逐渐暴露无遗。

“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九品中正制由各州府道台推举人才,着重考察德行和才能,然后经过比较筛选,将所有考生分成三六九等。

在这个过程中,乡评清议之风大行其道,而史学中强调褒贬一致的传记文学道家思想出现的背景,顺理成章地获得了飞速发展。

整个魏晋南北朝期间,影响力较大的纪传体史书多如牛毛,西晋时期有八部,梁朝则高达十部,是两汉三百年间的数倍之多,比如家喻户晓的《三国志》,就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代表作品。

“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二)社会文学的发展,促进了史学地位的提高

中国史学的沿革源远流长,几乎和华夏文明史一样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们还在用结绳、龟壳、兽骨记事的时候,就已经有意识地将重大事件记录下来。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发展已经经历两千多年,达到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

后赵君主石勒、南朝宋文帝等人,均十分重视史学的传承和发扬,在中央设立史官专门管理,还修建了史学馆,用以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史学人才。

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乱世的残酷不断鞭策着文人士大夫,回到史书中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答案,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刻苦钻研史学经典。

如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一经问世,便引得文人争相借阅,一时间洛阳纸贵。从汉朝末期到陈朝为止,前后大约有近三十位学者为其作注“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用心程度如此之高堪称罕见。

“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又如东晋初年的史学家干宝,面对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乱象,他在痛心疾首之余,一门心思钻进了史学书海,化悲愤为力量,穷极毕生精力,编成《晋纪》二十三卷,将西晋覆亡的根本原因做了深刻地剖析,试图为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避免重蹈覆辙的厄运。

史学本身固有的借鉴警示功能,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论在朝堂还是市井,史书的发行量都倍增至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三、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玄学色彩

与传统儒家经学的繁琐迷信不同,玄学清谈不拘泥于经义本身,而是更注重注释者的主观理解;内容也不止局限于人物,还包括历史、自然、宇宙、名理,可谓包罗万象。

玄学思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起,客观上得益于时局的动荡,强调从宏观角度对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总结,在史学上的表现则是明显的玄化倾向。

“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随着玄学的迅速发展,才性之辨在清谈中的比重日益上升。

玄学家们信奉道家学说,提倡道法自然和精神追求,将达到近乎神明的泰然境界视为最崇高的理想信念。

所以魏晋名士在品评才性的时候,往往主要注重三个方面,分别是容貌、才能和精神。

这一时期较为系统全面的代表性作品,当推曹魏刘劭所著的《人物志》,书中将历史中的风云人物分为十二个类别,分别是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计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和雄杰。每个门类下的名字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能独当一面的旷世大才,晏婴、管仲、张良、伊尹等,可谓群星璀璨,让人眼花缭乱。

“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世说新语》是南朝影响力颇深的玄学著作,书中详细收录了从汉末到两晋的逸闻趣事,作者是南朝著名文人刘义庆。

书中包含大量关于历史人物的品评,比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书中的形象就是身长八尺八寸、风姿秀美。

《识鉴》中对三国人物的评述堪称精辟,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定位最早就出自这里。

魏晋史书抛却过往史学一本正经的写作手法,大胆采用对话和评述的方式,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蜀书》中记述“煮酒论英雄”这一典故,场面描写相当精彩。说曹操请刘备饮宴“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席间大发豪情,纵论天下英雄。

最后曹操云淡风轻地总结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哆嗦,手里的筷子掉到地上。寥寥数语,就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两位英雄的气势和志向描绘得入木三分。

“乱世多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除了写作手法上的变革,魏晋玄学在内容题材上也不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他们受玄学思想渲染,崇尚解放天性,拒绝受制于他人评价,尽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古代名著中大量的语林、笑林、世说等作品,大都出自这一时期。解放思想的史学家们,彻底放下了对前辈的偶像包袱,着重从自己这个时代的视角,表达对人物的不同见解。

结语:

魏晋南北朝这三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社会结构的颠覆推动了学术思想的剧变,上至门阀世族、下至寒门子弟,都将更多的精力从读经转移到修史上来道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导致这一时期虽然战乱不断、政权动荡,但各政权内部的史学发展极为繁盛。

后来五胡乱华爆发,后来居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宣扬自身的“正统性”,对于重修国史的重视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多方面因素的重合,使得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一大高峰,“乱世多史”的现象并非偶然。

参考:

1、《晋纪》

2、《三国志》

3、《颜氏家训》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