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i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i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i.()Voi.24长期以来,理论界对庄子人生哲学多揭露其消极厌世的一面。近年来,有学者开始揭示其积极意义,但也仅从他的生死观等方面作哲理分析。本文认为从庄子的思维方向入手,在揭示庄子的唯心主义哲学前提的基础上,可以挖掘出庄子人生哲学中蕴藏的合理内核。他为后人提供了启迪性的思想资料,是今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价值的思想渊源。[关键词]人生哲学;合理内核;隐涵;启迪[中图分类号]B223[文章编号](72003)———’NGWei--,,China):’side,-and-.,’ophy,-.’ture,.:;;;人自从脱离动物界,就不是自然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并在社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然而,由于人的境遇变动不已,角色异位不断,于是人们顿感迷惑。于战乱四起、社会急剧更迭时代的庄子(公元前)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十分厌恶,然又无力回天。于是企图从思辨方面寻找出路。收稿日期:首先,他发展了老子关“万物齐一”、“反者道之动也”的宇宙观。认为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道”。表面相反的事物实际上都是相同的,只不过是道的运动形式不同而已。从这一宇宙观出发,他进而确立的“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天道》)的哲学人生观。庄子的人生哲学,从本质上说是逃避现实的,唯心的。然而,诚如哲人所言:谬误中有真理的颗粒。庄子的“道”,虽神秘不可知,但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尚包含着追求一种精神家园的终极———回归自然的真理颗粒。不然的话,就难于理解它何以能象先秦显学一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试图挖掘庄子人生哲学的合理内核,并为当今人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坚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寻找一点哲理渊源。一、庄子人生哲学的合理内核庄子哲学的基本范畴是“道”。“道”是什么东西?庄子说:道“自存。”(《大宗师》)这就是说,道不是别的东西派生的,它自己就是本根,而世间万物正是道这个本根派生的。

“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正是这个先于天地的最古老的、无形的道的存在,才有世间万物,也才有鬼神观念上的意识。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老。”(《大宗师》)在确立道的根本地位后,庄子杜撰了一个道生气(也叫一气)、气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首先他说,由于道的点滴溢出,使无形的气具有德、命、性的内容。然后又说:气“留(流)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就是说,由于无形的气的流动,最后形成有形的世间万物。接着,庄子又论述了世界万物与气的代谢关系。他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气聚而成了一部万物生成史。宇宙万物到底有没有一种或几种最初的本根?这个问题,今人尚且不甚了了,更何况古人?但庄子却试图用思辨的办法解决,结果只能走入死胡同。好在庄子没有赋道的社会属性,避免了像与他同时代的古希腊斯多亚派那样踏入神学之路,从而给后人留下继续研究的空间。庄子宇宙观另一个合理内核就是:用动的、变化的观点来考察万物。他说:“物之生也,有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而“道无始终,物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秋水》)这里说了三个问题:一是具体的、有形的万物是运动不止的,由于运动,所以万物总是变化的;二是具体的万物,有始有终、有死有生,世上没有不灭的具体事物;三是道是无形的、不变的。

因它不变,故无终始,尽管万物不断代谢,但都始终在道中进行。这里,人们得到启迪:万物的代谢、变化只能在产生它的因素中运动。今人可把这个因素理解为自然界。但在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不可能的。所以庄子只好把它归结为虚无的道。尽管如此,庄子却总算天才地猜想到事物总是在生成它的环境和因素中运动,并且最终返归这个环境和因素。这对后人有很大的启迪。如果我们把道是什么暂时搁在一边,朝万物只能在生成它的因素中运动、变化,而且最终都要返归这些因素方向思索,那就有可能得到科学的结论。这种具启发性的思想资料,就是庄子哲学的合理内核。庄子在确立他的哲学宇宙观后,进而把它推向哲学人生观。他认为,既然道只是个本根,所以它本身是无为的。即所谓“天道无为”。而人是由道派生的,所以人道也应该是无为的,人只能依凭其本能活动。因此,庄子极力提倡人应回复到原始状态,不为物役,不为物累。可见,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人是作为生命个体看待,主张把人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从追求物质享受中解放出来。这种强调生命个体与儒学强调社会群体各执一端,都有其合理性。不过,儒学后来过分强调人必须严格遵守社会规范———封建礼教,愈来愈无视人的个体存在,以至被鲁迅先生斥为吃人的礼教。

两相对比,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不是更显光亮吗?二、庄子人生哲学与社会现实庄子人生哲学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但社会现实却有许许多多与个人利益切切相关的事发生,使人的心灵难于平静。对于这个问题,庄子用他的哲学人生观,对一些与人关系最紧密的问题作了诠释,却也顺理成章的给予回答。在这里,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正确理解,今天读来,仍闪烁着哲理的光辉。第一,死生问题是人生哲学的主题。死,在常人看来是一件极悲伤的事情,而庄子对死的领悟、超脱,无论是在东方哲学史还是在西方哲学史上都是极其深刻的。庄子对死生均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在庄子看来“死生为昼夜”(《庄子至乐》),昼夜的交替是完全自然而然的事情,死与生 的变更也像昼夜一样儒家的哲学观点及其对后代的影响,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必 悲伤。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事件就是死,既然连 死都不悲伤,顺其自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i,那还有什么值得忧虑呢? 还有什么可以羁绊自己的呢?庄子追求的就是这 种心灵的宁静,精神的自由。这种对死生的超脱 不是企求人的感性存在的永生,而是对人的感性 存在的运动趋向和最终归属的理解。 正是对死生的超脱,对死生深刻的理解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i,才有 庄子的非常人举动。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悼之, 却见庄子“鼓盆而歌之”。

庄子对惠子的疑问的回 答更体现了他对死生的彻悟。庄子认为,生命也 和世间万物一样,是一个“无———有———无”的过 程,如同一年四季交替,是必然的自然现象,是人 人都要面对的。生从气来,死乃回归于气,不必悲 伤,为死去的人哭泣是不通天命的表现。这种生 死观,《列御寇》里 还有这样一例记载:庄 子快死 了,他的弟子们要厚葬他。庄子说:不要,把我丢 在野外好了。“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 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我的葬具还不齐全吗? 还能再好吗?弟子们说:我 们恐怕鸟吃掉你呵! 庄子说:“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 此,何其偏也!”看,多么超脱!如此一来,普通人 很难跨越的门槛,庄子跨过去了。 第二,人格问题是人生哲学的核心问题。在 庄子人生哲学里的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就是实 现了对人生的超越的那种精神状态。庄子把他的 理想人格称之为至人、神人、圣人,所谓“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这种精神境 界就是超脱一切,无待、无累、无役。 理想人格的问题,在古今中外历来受到极大 的关注。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理 性、意志、情欲三者处在一种最理想的关系状态 中。

斯宾诺莎理想的人格就是至善、至真。庄子 人生哲学把外生死、超利害、齐物我的至人、神人、 圣人作为理想人格加以追求。为了成为这样的 人,便采取一种任性逍遥、坐忘、鄙视功名利禄、不 服从权贵、维护自己的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秋 水》中讲了一个故事:惠施作了梁江的宰相,有人 对他说:庄子来了,要取代你的相位。惠施害怕起 说:南方有一种鸟,叫,你知道吗?这种鸟从南 海出发,飞向北海,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吃, 非泉水不饮。有只猫头鹰得到一只死老鼠, 过,它仰头看见,大叫一声:“吓”!现在你要用梁国的相位“吓”我吗?这就是庄子的人格。 第三,命运是人生哲学的难题。人生活在社 会中,总要受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因而造成人们实 关系。庄子认为,现 实社会中 “命”主宰人生,“天下有大哉二:其一,命也”(《人 世》),“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 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而 “时”限制的,有时是不可抗拒的。《秋水》中庄子 讲的一则故事:“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 匝而弦歌 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 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得知也;当桀纣 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 然。

”庄子对“命”、 “时”均抱有一种顺其自然的态 度,因为只有顺应, 才能保持个体精神的自由、自 在与心性的宁静。他 认为,人性自由而自在,人之 性命之情就是恬淡,就 是不为物累,不为物役,即 对精神自由。有人认为庄子对待“时”、“命”的顺应态度是 消极顺势、自欺欺人。其实庄子的这种顺应并不 完全是“顺”,他的“顺”的观点是建立在“不失己” 的基础之上的,就是在不失个性、不失尊严、不失 自我的情况下顺应时势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 腰,保持人格,应该是庄子顺应时势思想的注疏。 顺应外界的变化,保持自己的尊严,在万物纷纭中 保持内心的平静安宁、自由,才有“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的精神境界。 第四,情、欲是人生哲学关注的问题。庄子认 为,人的情、欲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人精神自由的 极大障碍。庄子指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悖志 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 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 无为而无不为也”(《庚桑楚》),这就说要想摆脱妨碍人的精神自由的沉重负担,就要做到对人的情 与欲的自然本性的真正理解,“喜 怒哀乐不入胸 次”,顺其自然,“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 而安之若命”(《人世间》),外化而内不化,达到内 心的宁和。

庄子认识到情欲是人思想的沉重负 担,并进而把对人生困境的认识、分析,引向了更 加深入的、幽奥的人的心理领域———人的情感和 意志的心理过程。这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特色, 对心理层次从自然的角度来进行观察、思考。这 在先秦思想中是首例,在世界范围亦不多见。 三、庄子人生哲学对现代生活 启迪庄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列强争雄,厮杀抢夺 不己的战乱时代。各国民心不稳,人与人之间关 系极为紧张。浮躁、困惑、迷茫成为普遍的心理状 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派都开出各自的治世 药方:儒家讲仁义,要求以仁、义为准绳进行修心 养性,陶冶情躁;墨家讲兼爱,提倡培植宽厚博爱 的胸怀;兵家讲攻伐,干脆到沙场斯杀一番,用血 肉净化心灵。庄子对儒墨的说教嗤之以鼻。认为 在追名逐利的世风下,讲兼爱“不亦迂乎”!讲仁 义,则是沽名钓誉。“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正 是仁义的注疏。 既然矫正现实的药方医不了现实的病,于是 庄子干脆跳出现实之外,另 辟溪径。庄子 物”的观念出发,认为人世间的生死、祸福、哀乐、贵贱儒家的哲学观点及其对后代的影响,这些相反的现象,都是从一个共同的起源 ———“道”来的,最后都要回到“道”那里去。因此, 从同一的观点看,“万物齐一”,即世间万物本质上 都是相同的。

所以,对世间的贵贱、贫富、祸福都 没有什么好计较的。这就为人们在物役、物累奔 波、迷茫的现实生活中寻到一个心灵平静的港湾。 这里,庄子似乎已觉察到现实生活中你争我夺的 情况是一种人力不能改变的潮流,只能由它去。 所以庄子只好逃离社会现实,在虚无世界中寻找 解脱。有人说,这是要劳动人民安心于受剥削、受 压迫的现状,是给劳动人民的一付麻醉剂。说得 不错。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方 面,哪怕是主要的方面。(要求战国中期的庄子能 够提供一套劳动人民摆脱被剥削、被劳役,翻身解 放的理论,恐怕不现实。)不过庄子人生哲学还有 积极的一面,即它隐涵着万物统一、回归的思想倾 向。诚如列宁所说,彻底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仅距一步之遥。跨过这一步,即唯物地改造道这 个虚无前提,那么,万物回归自然这一科学之舟就 可见桅杆了。 庄子生活的时代,与我们相去二千多年,然而 他人生哲学中的合理内核,至今仍在启迪人们。 庄子哲学是一种自然哲学。他人生哲学中的 人更多的是作为生命个体来关注的。他试图把人 从世俗事务中,从争名逐利中解脱出来,所以,他 极力提倡人应“复归婴儿”。这种主张虽不现实, 但只要不把它推向极端,对现代生活中的心理调 适,乃有启迪意义。

在当代社会儒家的哲学观点及其对后代的影响,人们的工作节奏、生活节奏愈来 快,思想上所承受的压力也愈来愈大。因而精神性疾病具增加趋势。据有关专家预测,21 世纪 神性疾病将严重威胁着全人类。君不见,不少人见别人升迁、赚钱就眼红,整日里怨天尤人;居 高位者鄙视低贱者,而对更高位的人则无比妒忌。 这些人心理长期处于焦虑、烦恼之中,焉能不病? 庄子哲学提醒人们,人人都想发展自己,然而万物 的行动都要受条件的限制。他将鲲鹏和小鸟、蝉 作比较,说鲲鹏虽大,飞的速度虽快,但却要依赖 风这条件,小鸟和蝉虽小,但却能在空中自由翱 翔。所以,小鸟和蝉不必羡慕鲲鹏。人也这样,不 必与他人攀比,只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论是处于市 井之中还是处于庙堂之上,都能保持一份恬淡心 态。如是,自然体健病少。 庄子哲学提倡不为物役,不为物累,而我们当 今社会中,为物役,为物累的现象却比比皆是。有 人甚至把“金钱就是一切”,“及时行乐”,“有权不 用过时作废”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于是导致一 些人道德堕落、贪污受贿、非法经营。这种为物累 的人,其心自然也累,他们担惊受怕,失去了精神 上的自由。自然,改造这些人,不是修心养性所能 奏效的。然而,对 于尚未堕落的人来说,未 缪,领会一下庄子“致虚”、“心斋”的人生哲理,是会有所裨益的。

此外,庄子哲学中的万物统一和回归的思想 倾向,对于保持人类生态环境也颇具启发价值。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 支配力空前增强,随之而来的是肆意掠夺自然资 源的疯狂。这些人在二千多年前的庄子关于万物 统一、回归的思想面前,难道不为之汗颜?而庄子 关于万物统一的天才猜想,与我们今天坚持人与 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命题又何其惊人的相似! [作者简介]黄玮王利(1970 ),男,广西师范学院政经系教师。广西 南宁 。 [责任编辑:莫恒全] 23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