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为邻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近代之时

中国和日本为邻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近代之时

中国和日本为邻国,自古以来便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但是近代之时,中国却因为闭关锁国的缘故,割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国力倒退,可日本却吸收了西方国家的各种制度、技术,迅速完成改革,国力突飞猛进。

中国和日本同为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国度,但两国在清朝时期的发展方向却差异极大,日本在吸收了西方文明影响的同时,又很好的继承了在中国学习的传统文化,保持着东方民族的美德与自信。

日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世界尤为显眼,例如日本的和服、相扑、天皇制度、茶道、花道、剑道等皆备受瞩目。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和日本为邻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近代之时,日本的多数文化都来源于中国,而日本的神道禅宗也与儒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和日本为邻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近代之时

神道禅宗

当年南明朱顺永流亡到日本的时候也曾感叹过:“其孔颜之独在中华,而尧舜不绝于异域”,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力有多深。

儒学在日本的发展尤为曲折,明治时代,国家高举学习欧洲文化的大旗,开始冷落排斥儒学。

日本人后来发现这样做的弊端之后,又迅速完成了儒学道德的复活和儒学道德的改造,制定了国民道德方针,影响至今。

那日本明治时期的道德运动究竟发生了什么?儒学道德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中国和日本为邻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近代之时

儒家文化

道德运动多必要

日本明治维新指的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后,自上而下发起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改革运动。

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中国和日本同时做出了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决定,就在中国发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同时,日本也开始了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迎来了巨大的成功,这个国土面积不大的岛国逐渐摆脱封建禁锢,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19世纪中期,日本进入到了最后一个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做出了与清政府几乎同样的决定,那就是闭关锁国,禁止外国文化、外国百姓进入日本与日本交往,禁止本国人出海与外国人来往。

德川幕府做出的决定引起了民间百姓的高度不满,作为依靠往来贸易盈利的商人首先站了出来对闭关锁国的政策提出了反对,自此之后,藩地诸侯、武士和商人组成了多支政治联盟,共同推动改革。

中国和日本为邻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近代之时

德川幕府

1867年孝明天皇去世,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迅速举兵讨伐幕府。

明治天皇即位之后,对改革之事尤为重视,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大臣出访欧美等国,考察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

这次外出,他们引进了诸多先进设备,建立了示范工厂,并派遣了一大批留学生外出留学,在日本掀起了一股学习西方文化的狂潮。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阶层是青年武士,这群人为发展国家谋取利益,高喊“富国强兵”的口号,一直向西方国家靠齐,企图建立一个能与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日本对本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压制。

在学习西方的浪潮兴起之前,中国的孔子儒学、朱子儒学和阳明心学一直对日本民众的道德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明治维新开始之后,事情却发生了180度大逆转。

中国和日本为邻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近代之时

武士

日本在接受西方思想冲击实行全盘西化政策的同时,也开始对教育文学知识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至此之后,儒学便被频频打压,遭到了冷落,一度陷入死寂。

日本明治政府为了更好的吸收西方思想的热潮,减少封建儒学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力,在道德教育方面,多次抨击儒学的相关思想中国和日本为邻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近代之时,并拿儒学主张与西方文化做对比,并汲取西方伦理道德思想。

后来明治政府还颁布了具有实用主义特色的学制,建立了日本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在这段时间里,西方文化成为了日本的主流文化,而神学、儒学和与之相关的文化学说,则遭到了全面的撞击,这种状况使得日本走向了一个非常畸形的局面。

彼时日本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自由之风、民主之风开始抬头,但是道德却出现了滑坡的局面。

中国和日本为邻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近代之时

儒学

儒家道德重复活

日本学者看到这样的情况极为忧心,指出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贪官污吏横行于世,商贾抛弃信用,农民不再种地,工人懒惰制作粗恶之器物,书生也走向了放荡的道路,连富人也不再检点,其状况令人极为忧心。

日本当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因为明治政府过于关注西方技术而忽视了教育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日本无法在极短的时间抛弃影响他们千年的儒学文化,转而接受西方道德教育,因此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社会混乱的状况。

随着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明治政府发起了发展道德教育的道德运动,自此之后,儒家道德才逐渐回到了日本人的视野当中并再度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中国和日本为邻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近代之时

儒家

在道德运动进行之时,教育制度进行了多次变革,明治初期,汉学传统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

西方文化进入日本后,洋学盛行,初级阶段的学生仍使用《论语》《孟子》《孝经》为教科书,但高级阶段已经开始学起了西方文化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历程,读起了西方书籍,后来随着教育家们的联合反对。

1873年4月,日本又将与中国息息相关的古典书籍定为了教科书,而作为清朝皇帝用来教化官民的六条告谕《六谕》成为了儿童读物,《六谕》的主要内容为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相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

这些条例自从传入日本开始,一直到明治年间,一直被用来给幼童当启蒙教育书籍,影响极其深远,儒学再次进入到众人的视野当中也印证着儒学的再次抬头。

在儒学复活的过程中,部分教育家又开始砰击起了西方思想,他们认为仁义忠孝道德都应当以孔子为主,所谓的洋学学根本就不适合日本社会。

中国和日本为邻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近代之时

孔子

日本人后来开始对欧化主义产生了反思,两派在争论的过程中下,儒学占据了上风。

当时汉学私赎当中的许多日本人都对西方文学高度排斥他们,甚至在公开场合直言说“英学算得了什么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只有学汉学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在道德运动,文明开化的风潮下,汉学塾迎来了自己的小阳春。

主张以儒学道德为中心的思想学派在这场大争论中获得了优势,其主张思想受到了明治政府的支持,包括忠孝、兄友弟恭、恭俭持己、博爱极众等思想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克忠克孝成为了明治时期的教育核心。

没过多久,忠孝这一道德思想也成为了天皇制度的基础,日本建立起了以“兄友弟恭”“夫妇相合”“朋友相信”的国家道德理念,对近代乃至现代日本社会的道德观念奠定了基础。

中国和日本为邻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近代之时

天皇

儒家内核遭异化

虽然说儒家重回了当初的地位,但是儒家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却出现了异化。

日本政府未为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建立了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五常和五伦。

1898年开智学校制定了五条校训第一,亲爱、公正、刚毅,全忠孝之道,第二,重视学校体面,第三,服从长上命令,第四,与众公事必须要协同一致,第五强健身体。

日本为了维护天皇的统治,在《大日本帝国宪法》当中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了日本国民共有的国民意识。

天皇

日本人在用儒家政治文化实现日本化的同时,加重了对儒家文化的异化,一方面通过儒家文化当中的思想来强化封建道德,逼迫百姓对天皇效忠,巩固法西斯统治;

另一方面又在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大力鼓吹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逼迫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儒家文化圈中的国家孝忠天皇,接受他们残酷的侵略殖民统治。

虽说日本的儒家政治文化来源于中国,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日本所理解并实行的儒家文化已然不是中国当初所倡导的儒家文化了。

尽管日本的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非常相似,但是其本质却是日本文化。

中国和日本为邻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近代之时

儒家

日本在后期侵略他国的过程中,大力构建忠孝一体的道德体系,利用忠孝武勇等信念培养国民道德素质,为军国主义铺路。

一直到二战之后,日本政府和学界才发现了儒学偏向的错误,并逐步进行了改变。

综上所述,在明治时代的道德运动中,儒学道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后期日本实行军国主义,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日本人所推动的儒学文化却曲解了儒家文化的本意,用所谓的道德观,满足自己的利益,实在是令人不齿。

参考资料

日本明治时代的“道德运动”与“儒学道德”.史少博

明治日本“文明开化”风潮下的儒学.聂长顺

论日本儒家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变异.郭定平

杨达:儒家文化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国民教育路径

日本明治维新.人民网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