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三十七期《儒家生态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三十七期《儒家生态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三十七期《儒家生态哲学及其当代价值》,于2022年10月26日晚7:00—9:00依托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方式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乔清举作为主讲嘉宾,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永胜教授主持“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三十七期《儒家生态哲学及其当代价值》,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承教授参与讲座会谈。

乔教授从国际国内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现状与特点引入话题,对比领域内国际研究特点与国内研究特点,深刻阐明了双方前沿代表性观点及其存在问题,并分享了自己近些年在儒学生态哲学研究领域的课题与成果,由此让大家对儒家生态哲学研究整体现状有了一个直观把握。

乔教授首先谈到儒家生态哲学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思路,介绍了如何突破单纯的哲学方式进入思想、文化与历史的研究思路,并重视典籍中的史料发掘,从而得出了儒家哲学本质上是生态哲学,但其主题不是围绕生态哲学展开的基本结论,并进一步提出要拓展到对于道家道教佛教生态哲学的研究。

“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三十七期《儒家生态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接下来乔教授谈及了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原则——“天人合一”,多方面举例论证天人合一的生态进路,并倡导以正确态度对待生命物。乔教授还阐释了自己对于儒家生态哲学的理论纬度的深刻理解,提出“动物、植物、山川与土地”四对象与“宗教、道德、政治”三维度,分门列举、援例论证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令人耳目一新。

随后,乔教授由大及小、细处落笔,指出儒家生态哲学有一个由气、通、和、生生、时、道、仁构成的范畴体系,阐发概念不同内涵的同时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其新认识贯通其中,极大地拓展了同学们的研究思路。同时在对“通”这个概念的特点、种类和意义等的把握中,将人与自然,自然系统内的各个部分联结起来,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三十七期《儒家生态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最后,乔教授指出儒家哲学本质上也是生态哲学“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三十七期《儒家生态哲学及其当代价值》,认为较之通常的儒家哲学研究,儒家生态哲学研究所涉及的史料范围更为广泛,且所采用的方法具有突破学界自觉或不自觉地广泛运用的主客对立原则的特点,有利于深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认识、促进中国哲学参与世界哲学话语体系构建、确立中国文化与哲学的世界地位,并再次点明“天人合一”的重要意义。乔教授言谈间旁征博引,随处可见其古文功底深厚,同时又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同学们转述,娓娓道来,在古代典籍与当代课堂之间构建起了一道桥梁,更为东大学子与儒家生态哲学之间搭设了一条学术纽带。

在提问交流环节,乔教授与学院的师生在云端展开了交流互动。主持人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永胜教授作出总结,认为乔教授详细勾画了儒家生态哲学庞大体系的建构,一方面陈述了国内外生态哲学研究的前沿观点和存在问题,另一方面用精简的数字序列概括了自己的核心观点和研究内容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启发了文科研究的新型思路、思维方法;随后,与谈人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魁教授从自身研究经历出发,肯定了乔教授对于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独到的思路和见解,阐明了中国哲学研究与西方哲学研究之间的深刻区别所在;紧接着,与谈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承教授指出了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前沿意义与引领价值,对于乔教授的史料选择问题分享、讲座主题的现实性和体系性作了充分肯定,并详细分享了自己在本场讲座中得到的启发性想法。最后,乔教授和与会同学们又围绕新时代如何理解人与世界关系、古代“德至禽兽”与动物祭祀之间是否矛盾、少数民族生态保护实践的理论渊源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乔教授深入浅出地解答了相关问题,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乔清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现代哲学学会会长、冯友兰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现代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精通英、日、德、韩四国语言,多次赴海外诸国讲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高端智库项目等十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撰写《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儒家生态思想通论》等专著十余部;在“中国哲学史学史”、“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等研究领域居国内国际前沿。2005、2015年两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岳霖学术奖”,2020年荣获岳麓书院、凤凰网“全球国学研究成果奖”。

供稿:黄宇芳、肖茂云

供图:水淼君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