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摘要:荀子,名况,字卿

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摘要:荀子,名况,字卿

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摘要:荀子,名况,字卿。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儒学大师。“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人为或后天所成就的东西,而是“天之就者”。在他看来,人性天生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善良的行为是后天“化性起伪”的结果。“伪”即人为。圣人和众人之所以有区别儒家哲学的认识和理解,不是在于先天的性,而是在于对先天恶性的加工改造,众人和圣人要修养身性、治理国家就要“起伪”,人为地将人性之本恶改造成为道德之善性。荀子的性恶论是对人性劣根性的无情揭露,更可贵的是他的“化性起伪”思想的提出。荀子“性恶论”思想是中国人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思想具有深远影响。关键词:荀子;性;伪;化性起伪在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就已经明确的开始探讨人性问题了。人性问题一直是儒家哲学中讨论的重要思想观点,这个思想观点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性相近,习相远”开创了儒家人性论的先河。荀子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性恶论”是对人性劣根性的无情揭露,是中国人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见解的独特性和内容的深刻性使之具有了重要的意义。荀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先秦各家观点进行了批判和总结,虽然以儒为宗,但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荀子生平简介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生卒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98元前238年间。荀子是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的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儒家思想史上,荀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荀子可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荀子作为先秦时期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他和孟子一起呈现出了儒家思想内部的张力和弹性。他扬弃了孔孟儒家思想,综合了儒、道、墨、法等各家的思想精髓,集百家之长,儒而不纯,开创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儒家思想体系——荀学。对先秦至汉代思想的转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司马迁作《孟子荀卿列传》,对荀子的一生作了简略介绍。传记云:”这段简短的关于荀子生平的介绍,对分析荀学思想产生的根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据记载原有300过刘向校阅整理,去粗取精,编订为32篇,名为《孙卿新书》。到了唐代中期,杨倞把《孙卿新书》32篇分成了20卷,对它的各篇次序也重新编排,定名为《荀子》,并为它做了注。现在所用的《荀子》,就是杨倞所编定的。

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摘要:荀子,名况,字卿

荀子的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礼论、乐论、天人之分、性恶、君道与臣道等各方面。关于荀子性恶论的分析是本篇论文的重点,“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荀子关于人性的讨论是在他的天人架构中展开的。所以,要分析荀子性恶论思想首先应了解和掌握荀子天人之分的观点。荀子的天人之分观点在荀子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荀子认为人的治乱与天无关,天的运行与人无关,天人各有其分,不容混淆。在荀子这里,“天”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没有意志的客观存在。“列星随旋,日月递熠,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有成,莫知其无形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摘要:荀子,名况,字卿,夫是之谓天。”“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世间万物的运动发展是不靠“天”和“神”的。荀子还认为,对天和人的职能必须明确划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他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自然界是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变化的,天道有一定的规律,不因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大地并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不再宽广,上天有一定的规律,大地有一定的法则。

荀子除了天人之分外,另一重要的思想是礼论。在荀子看来,人生来便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表现为求,没有限度和界限的约束一味的求便导致了争斗,争斗导致混乱,混乱愈发不可收拾时,先王就针对这样的局面创造了司马迁著,韩兆琦译:《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83——185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66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69礼义,用来规范混乱的局面,合理调节和满足人们的欲望和追求,在欲望和外物之间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所以,礼是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除此之外,荀子还有很多深刻的思想集中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性恶论”提出的根源荀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异常繁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荀子人性论思想的提出与他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荀子人性论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的经济基础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大量的私田被开垦,田地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的“井田制”已经适应不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新的赋税制度改革应运而生。鲁国率先实行“初税亩”,改革公田制度,国家按土地的亩数对土地征税。国家对公田征税,根据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包括私田。鲁国之后,各诸侯国纷纷效仿。“初税亩”这种赋税改革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给土地公有制带来了沉重打击,确定了封建土地的私有制。从此,封建土地的私有制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其次,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荀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历史转折期对儒家哲学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时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年复一年的战争,对社会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在为了达到自己阶级利益,实现私欲,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无疑。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荀子提出了比孟子“性善论”更深刻的“性恶论”。西周以来,以宗族政治建立起来的礼治受到猛烈冲击,周公礼治时代荡然无存,孔子把这个时期描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臣子杀君主,子杀父的暴行不断发生。

孔子曾感叹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于是孔子穷毕生精力都致力于恢复周礼,孔子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的愿望并未实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重要的不是复兴周礼,而是重建一个适应新的社会的价值体系。荀子的“礼治”思想正适应了当时时代要求,而礼治的思想基础则正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理论,可以说,荀子的人性论学说为礼乐的重构奠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00定了理论基础。最后,荀子人性论的观点还有一定的思想根源。人性问题一直是儒家哲学中讨论的重要思想观点。这个思想观点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性相近,习相远”开创了儒家人性论的先河。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后天的积习不同而造成的。“鸟兽不可与同群”,鸟兽是不可 能与人相处的,孔子道出了人性与兽性间的实质差异。“至于道,据于德,依与 仁,游与艺”,这短短的十二个字道出了孔子对一个人性高尚的人为人处世的要 求,社会中做人应正直坦荡,而不应苟且偷生。纵观孔子思想,他很少深谈到人 性,他并没有对人性内容进行深刻挖掘,更没有将人性定为善或定为恶。然而, 正是他的一句“性相近,习相远”,使得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沿着他的方向,开创 出著名的性善论和性恶论两条路线。

继孔子之后,思想家告子提出“性无善无恶说”。告子说“生之谓性”,“食, 色,性也”。“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本能,就像吃喝一样,是无善无恶的。 荀子对告子的“生之谓性”予以了继承,并突破了告子对“性"理解的狭隘范围。 荀子将“性”扩展到心理和思维的能力层面,“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对儒家哲学的认识和理解,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 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 ”本能就如同原材料,人的道德观念是后天人为努力和环境作用所形成的。告子的名句:“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椿也”,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流水本来没有东西之分, 性如同流水一样,性也没有善恶之别,关键在于后天的引导。荀子认为“资朴” 本身非善、非恶,但若欲求过度了,就偏离了轨道,所以性是恶的。可见,荀子 的人性论是建立在告子的性无善无恶的基础上的,他的性恶论思想有对告子思想 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在当时占据着重要地位,荀子的人性论是在批判孟子的学说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道德观念,“恻 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荀子反对孟子的“四端”说,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的萌芽乃是后天环境、教育和个人的努力的结果,不是先天就有的。 为此,他对孟子的性善论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例如,荀子说:“孟子曰:‘人之学 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无 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83 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告子章句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5 辨合符验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摘要:荀子,名况,字卿,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者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 ”荀子的人性论是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性善是通过后天的积习产生的,这为人性可以改造提供 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为“善者伪也”的观点展开做了铺垫。 荀子的“性”“性恶”以及“化性起伪”上文已对荀子人性论的根源作了深入了解。那么荀子的“性”究竟是什么呢? 在讨论荀子“性恶论”问题时,首先必然要涉及的便是荀子的“性”字意义的考 察。在《正名》一篇,荀子作了全面的关于性的定义: “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 然谓之性。

”人本生的各种名称:生下来就这样的叫做天性。天性的阴阳之气相和而产生,不经过人为加工自然而然的就叫做人的本性。荀子直接明快的给了 我们关于性最直指根源的说法。“生之所以然者”是指生的根据,也就是指生而 如此的根据。性不仅是生而如此者,更是生而如此者的理由和根据。荀子的这种 说法比告子的“生之谓性”的说法更近了一步。虽然经由荀子性变成了生之所以 然者,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荀子依然继承了告子由生以论性的传统。荀子关于性的 说法重点还应该放在“不事而自然”的一面,突出性并不是人为或后天所成就的 东西。这个说法是延继了他关于天人之分的理论,他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是在他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