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入世之道,有礼有信的之人

儒家是入世之道,有礼有信的之人

自古以来,儒家、释家、道家,是在中国影响力最大、信众最多的三个宗派。其中,对我们华人来说,影响力最为深远的,是儒家文化。

儒家是入世之道。它告诉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如何扮演好自己在家庭和职场中的角色和身份。目的就是要我们能够更好地在世间生存,成为一个仁义兼备、有礼有信的圆融之人。

相对于儒家思想来说,释家和道家更侧重于出世之道。其实,入世和出世,是一个人活在世间要保持的两种平衡,过于看重某一方,生命都会有失偏颇。

如果一个人偏重入世,缺乏一颗出世的心,就会表现出过于世俗和功利的一面。这样的人,也许在这个世间活得很精巧,但是他某一部分生命情感是缺失的;但如果一个人偏重出世,可能又会活得偏离社会,显得不接地气,这样的人,精神世界也许比较丰富,但也会和当下的现实世界缺少一份联结。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是能够兼顾入世和出世的,这样的生命也才可能是融通的。

今天,我们暂且不谈出世的问题,我们先来好好谈谈活在世间的问题,从儒家的思想汲取入世的智慧。

一、儒家思想的诞生背景

提到儒家,不可避免地要了解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是山东人,出生于春秋后期。他的出生环境可以说很混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一个人的成长是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儒家智慧观后感,所以,童年时期,天资聪颖的孔子就意识到,这个社会问题很大,这个世界也需要有人来改变。

在说孔子的思想之前,先解释一下什么叫“礼崩乐坏”。

周朝时期,社会有了阶级划分,人被分为三六九等。从高到低儒家智慧观后感,先后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层、平民、奴隶。每个阶级都有各自的身份和职责,包括你欣赏乐舞队的规模也是有清楚的划分。比如天子的乐舞队是64人,诸侯就只能是36人,卿大夫16人,士阶层是4人,再往后的平民和奴隶就不用想了,没资格听什么乐舞队。

也就是说,什么阶层匹配什么权力,虽然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好处在于秩序清晰。

但是到孔子出生的年代,很多诸侯势力强壮了起来儒家是入世之道,有礼有信的之人,他们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了,谁都想当老大。大家一开撕,社会就乱套,搞得每个阶层都想咸鱼翻身,最后的结果,就是原来的礼乐制度全都变成了浮云,丢弃在一边了。

这就是“礼崩乐坏”。

孔子虽然生于这样一个混乱的年代,但他所在的鲁国是周公的老家,保留了很多礼乐文化。因此,在这个环境的熏陶下,让孔子从小就对周礼很感兴趣。

一个胸有抱负的人,也许从小就有不凡的格局,心里装着的不是玩泥巴和过家家,却是怎么样去改变世界。孔子就是这样,自小就怀揣着一种“救世情怀”成长着。

孔子一直在思考,怎样能实现一个“大同”社会?也就是说,我们怎样做,才能够使整个社会趋于和谐,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就像一家人一样?

二、儒家的修身与治国之道

孔子的思想主张,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仁”。仁者爱人,以此达成人与人之间的亲善与互助。仁是儒家思想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进一步地,孔子提出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分别要怎样实现“仁”。

1、治理国家

治国的基本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仁”的理想,就是要创建一个和谐社会。孔子提倡,治国要靠礼治和德治。

礼治,就是周朝的那套等级制度。也就是说,大家要各司其职,管好自己的事,守好自己的份,别掉价也别越位。

守礼的关键在于:行为要和身份匹配。

其实这条准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阶层行为指南。当领导你就要有领导的样子,当员工的也要有员工的样子。如果身为领导,言行却不像领导,就是你丢了份;如果身为员工,言行不像员工,也是你失了礼。两者都会被人耻笑。

孔子的那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就是这个理,你是什么身份,就要有和你身份匹配的行为准则。这就是“正名”。

孔子认为,如果不遵守这个准则,天下就容易出乱子。所以他的“礼治”思想,就是要大家牢记自己的位置,守好自己的份。

德治儒家智慧观后感,针对的主要是管理阶层。就是要以德服人,不能徇私舞弊,更不能欺压下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要获得人心,就要对下属多一些宽容和爱护。

2、个人修身

对于个人来说,孔子要我们走出自我中心,学会去爱。爱自己、爱家人、爱世间万物。这听起来也许很“鸡汤”,但若想要实现世界和平,人类拓展自身爱的能力,的确是至关重要的品质。

三、从儒家思想中汲取入世智慧

儒家的思想,是有利于自我修身和社会管理的,但它其实也有一些弊端。

当我们过于认同身份和角色,就会忘掉真我,我们都成了戴着社会身份的面具人,同时离自己的本心也越来越远。因为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向外追寻价值,就会忽略内在还有个心灵没有照顾到,所以有些人感觉越活越空虚,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这个时候,人就需要有出世的思想,这是一种心灵的渴求。所以,凡事物极必反,入世过深,总会有出世的需求冒出来;反之亦然。

做人难,难就难在时刻要保持一种平衡。不过,如果你想要更好地融入社会,自然就去参照儒家的价值观,因为我们活在儒家文化的人情社会里。

当我们开始学习为人处世,譬如,练习去做一个高情商的人,学着好好说话、经营亲密关系和育儿之道……这一切,其实都属于入世的范畴。某种程度上,我们都需要从儒家思想里汲取一些营养和智慧,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与此同时,我们要保持一份觉知,毕竟,入世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将全部的生命都投入到入世中去,迟早也会体验到一种心灵的匮乏。

当下大多数人最在意的,无外乎有关生存、职场、家庭、两性、育儿等课题,这一切的确都很重要,它们是属于生命中入世的部分,但并不是生命的全部。

生而为人,我们都有一个普世的需求,首先是我们必须先在这个世界扎下根,解决生存的问题,接着是要被人尊重,有亲密的关系,最后,我们渴望自己能够达成一些成就,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这一套普世的生存需求,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生存、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儒家是入世之道,有礼有信的之人,这一系列如果我们都能够顺利达成,那么我们会说这个人的入世价值完成得很好,用一个通俗的词也可以称之为“人生赢家”。

然而,从更宽广的意义来看,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因为在这个世间的角色和身份之外,我们内在都有着同样的心灵,那是每个人光明的本然。

输与赢,只存在于有限的世间。我们在有限的世间里,玩着人间的游戏,难免过于投入和执迷,以至于认同了假我,弄丢了真我。

儒家是入世之道,有礼有信的之人

无论是输是赢,最为重要的,是不要丢失那份“出离”的心,也就是,你可以达成任何目标,体验你创造的过程,但切记不要过于认真。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就是帮助我们融入于世间的智慧,我们可以吸取它的精髓,让自己活成一位有着完美人格的君子。

四、中庸之道是永恒的真理

值得注意的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了解了儒家的思想核心,也知道它主张“仁”和“礼”,但如果用不好,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儒家是入世之道,有礼有信的之人

比如,如果你一味地仁爱,就容易导致你爱得没有原则;如果你一味地守礼,过分注重等级制度,那么你就少了一份真情,显得有些冷漠和虚伪。

所以,无论是仁,还是礼,都不能走入极端。

对于此,孔子特别提出“中庸之道”。在实现“仁爱”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保持一份平衡,既要坚守原则,也要懂得变通。这就是做人最不易也最微妙的地方。

世间万事都讲究适度,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调和,才不至于物极必反。

儒家是入世之道,有礼有信的之人

做人也一样,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特质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将与自己的特质和价值观相反的那个面向,适度地包容进来,如此,才能活出生命的圆融。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文采和本质要兼顾,才能成为君子。

所谓文采,就是一个人后天的修饰,本质就是人的最初面貌。只有将二者相互协调,才称得上一个完整的人。

再通俗一点说,如果一个人,光有质朴,却没什么任何修饰,也没有学养和文化,虽然很接地气,但是很傻很天真,或者是流于粗野;但如果一个人脱离了质朴,只注重外在的修饰和学养,也会流于空洞和浮夸。

儒家是入世之道,有礼有信的之人

中庸之道就是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保持一种平衡。

由此可见,儒家的智慧,就是入世的智慧。它用“仁”的核心理念,指导我们:

坚守内心的准则,建立和谐的关系,保持中庸的智慧,活出圆融的人生。

#历史开讲#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