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传统文化的作文555字扫巡,是莆田人的传统

福建传统文化的作文555字扫巡,是莆田人的传统

2.福建传统文化的作文555字

扫巡,是莆田人的传统。

据说我们祖先曾经以船为家,过水上生活。每年岁末人们都要把所住的船打扫洗涤一遍,名曰“扫船”。

后来虽移居岸上,筑屋而住,这一习俗却遗传了下来。因为莆田方言“船”与“巡肌恭冠枷攉磺圭委氦莲”同音,逐渐变成扫巡,其实就是扫除的意思。

一年到头,的确该进行一次大扫除。作文 这些习俗是祖先们传承下来的,我们应当好好继承和发扬光大。

而现在,年文化遭受到空前的猛烈冲击。现在,人们对闯入生活的外来文化更有兴趣,不愿再遵循传统的繁缛习俗,现代人的观念与年文化的传统含义格格不入,各种习俗从年的活动中“撤退”。

有一种说法,过年只剩下吃合家饭,看春节联欢晚会和拜年三项内容了。 引用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建设年文化,是一个太大、又不容忽视的文化工程。

作文 我说,年文化是最传统的传统,我们应当发扬光大。

3.有关于福建闽南的文化习俗,急需~~~

冷月 春节为一年诸节之首,是一年中最具喜气的节日。

人们将过春节称为“过新年”。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

现在不少人总是感慨年味越来越淡,其实,旧时泉州关于春节的习俗是十分隆重精彩的。 泉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

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尽力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所以以前很多农户在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有“春”——有剩余),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就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现在很多人家在除夕那天拜祖先没那么烦琐,一般就是备办一些丰盛的菜肴,给祖先烧香点烛、烧“金纸”,放鞭炮。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拜祖先一般要有米饭、“米果”(用饭米磨成米浆蒸制而成,即米豆腐)、炸肉丸、猪蹄、鸡(或鸭)和水果;泉州、晋江、石狮、惠安沿海一带拜祖先一般是用米饭、鱼丸、鸡卷、芋角(把大芋头切成块)、炸排骨、牡蛎煎(一种小吃,用新鲜牡蛎拌地瓜粉用油煎炸而成)和各色果品。

——芋头也上供桌?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了。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它象征着多子多孙,于是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们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香。

(另,闽南地区清明祭墓,有人也会将几个小芋艿放在墓碑前。其寓意同样是希望多子多孙,多子多福。)

闽南人拜祖先多爱用鸡和鱼等荤菜是因为“鸡”谐音“吉”象征吉祥如意,“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果品一般爱用柑橘,大橘(鹌鹑蛋那么大的橘子),糖品一般用金橘(是橘子的一个品种,只有半颗花生米那么大,味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盐水浸泡去其酸涩之味之后加白糖腌制熬煮成蜜饯,是泉州地区的山城永春所特有的,三明地区的尤溪也是主要产地)。

这是因为“橘”谐音“吉”,闽语的“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泉州有句俗谚:“清明(或冬至)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

说明民间对于除夕吃团圆饭历来十分重视。过去泉州男性外出谋生者甚多,但无论奔波在多远的地方打拼,除夕日均要回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农村更有“哪怕三只脚的凳子也要搬回家中过年”的说法。拜祖先多在中午,但除夕夜也是不能忽视的。

北方除夕夜要吃水饺,南方则无此习俗,但除夕那天的晚餐也是极丰盛的,一家人团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极浓烈。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还要吃甘蔗。

说到甘蔗,闽南地区过年时一般都要买甘蔗,少则两三根,多则七八根,十几根。因为买多了,一般是连带叶的蔗尾都留着,根部也不削皮,这样才能够存放得久一点。

买回后一般都是放在门后,特别是大门——旧时大门为双扇门,左右两扇门后要各放一根连根带叶的甘蔗。因为除夕一夜连两岁,所以闽南人在除夕那天晚上都要吃甘蔗,寓意“甜头甜尾”,一年到头生活甜蜜幸福。

吃完的蔗渣正好“炝火盆”。—— “炝”在闽语中就是“燃烧”的意思,一般是傍晚时分在家门口用田里的稻草、拾来的枯枝等东西堆成一堆成盆状(就是圆形的),然后放火点燃,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同时也有驱邪避灾之意,到了晚上,“火盆”快烧尽时,就用蔗渣放入火堆,充当燃料。

而晋江(特别是安海一带)除夕晚上流行的是“跳火盆”,所谓“火盆”(或称“火群”),是在家门口以干薯藤、稻草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燃起火堆,然后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员逐一从熊熊火堆上跳跃过去,男婴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同样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和驱邪避灾之意。 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过春节还要蒸碗糕,有的还把碗糕叫做“发糕”。

闽语的“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因为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整日笑嘻嘻;碗糕大都是做成甜味的,寓意生活甜蜜,吉祥如意。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一般没有蒸碗糕这习俗,但过年是一定要蒸“米果”的,即米豆腐,因为除夕那天中午拜祖先的时候一定要有“米果”,这“米果”是用普通的“饭米”(即煮干饭用的米)磨成米浆,然后再加入少量的盐和苏打粉用旺火蒸制成的,可以直接吃,或蘸酱油、醋吃,也可以煮成汤,或加入米粉煮汤。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

4.福建的闽商文化有哪些

1.爱拼才会赢、铤而走险:冒险精神

拥有并超越"爱拼才会赢",闽商才真的会赢。 在新崛起的闽商中,那些更富于真正商业智慧的人,已表现出新的心态和新的性格、开始表现中远大的战略眼光。

2.独立性,不盲目排外,表现出海洋文化特有的对异质文化的兼容性。

3.兼容性:海洋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织

一是福建文化在源流上是多元性的,在现状布局上则呈碎状割据的状态。二是福建文化生态在态势上呈既开放又封闭的状态,这种状态折射为陆地农业文化与海洋商业文化二者并存且相互交融。三是与此相对应,海洋商业文化则往往以动态和开放为特征。

5.福建省传统民俗有哪些

福建民俗文化一览 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

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畲族民风民俗,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系,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从事着山间的各种劳作,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用山歌互相倾诉表达是自然中事。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劳作辛劳,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几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没有其他较为普遍的民众娱乐,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客家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到了山间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泉州民俗风情 泉州地处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古为闽越族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千百年来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们勤奋坚毅,知礼乐善的遗风世代相传,形成独特的泉州民俗民风。

宋代初期,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的时尚之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重镇,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本地儒道教传统文化相渗透,寺院庙观教堂遍布,信仰逐步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更多体现出文化古城和著名侨乡的风俗特色。

解放后,泉州人在政府引导下,崇尚科学,革旧立新,社会风俗趋向文明进步。 宁德民俗风情 福建宁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从唐朝开始,畲族先民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一带陆续迁移到福建东部,目前闽东宁德畲族人口有17万人,分别占全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

闽东畲族分布9县124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现设立8个畲族乡和福安市畲族经济开发区,有畲族聚居行政村203个。 畲族作为一个古老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习俗风情。

畲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通用汉族文字,他们自称“山哈”,意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人民喜唱山歌,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常以歌代言,以歌传情,歌颂劳动, 表达爱情,唱述本民族历史和神话传说等。

畲族传统节日、婚俗、武术、医药等也别具一格,富有民族色彩,为闽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福建传统文化的作文555字扫巡,是莆田人的传统

6.福建历史文化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

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客家文化---土楼 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

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

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

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

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

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

三国时因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

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蔡襄福建传统文化的作文555字扫巡,是莆田人的传统 ,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等。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上福建人民为反压迫、反侵略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福建人民贡献出万千优秀儿女,作出了卓越贡献。

福建是全国重点老区省份之一,老区分布遍及的62个县(市);其中有46个老区县(市)、518个老区乡(镇)、7772个老区行政村、2919个革命老区基点村。 战国晚期,无诸在福建境内称王。

之后福建传统文化的作文555字扫巡,是莆田人的传统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削去无诸王号,降为君长,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未委派职官,仍由无诸统辖。刘邦起兵后,无诸率兵相随。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复立闽越国,封无诸为闽越王。汉武帝时,闽越王余善反汉,被汉军讨平,闽越国亡。

汉廷即设东部候官,派兵驻守,隶属会稽郡东部都尉。东汉末,改属南部都尉,并置候官长。

三国时,福建隶属吴国,先后统属于会稽郡和建安郡,时置候官县。 晋朝时,福建始属扬州,后属江州,境内置建安郡和晋安郡,委派太守管辖。

南朝宋时,增设晋平郡,置太守;南朝齐时,撤晋平郡;南朝陈时,曾设闽州刺史,不久裁撤,福建先后隶于东扬州和丰州刺史管辖。后仍设建安郡和晋安郡,由太守管辖。

隋朝时,撤晋安郡,改为泉州,后改为闽州,置刺史管辖。后改建安郡,由太守管辖。

唐初,福建仍由各州、郡长官分治。因福建属边远地区,所以设中都督府,委派都督监管。

唐中期设福建道,道的军政长官有:福建经略史、福建都防御史、福建观察使。福建观察使实际上成为统领福建道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的行政长官。

唐末,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膨胀,成为实际军政长官。王潮占据福建后,唐廷升福建路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

五代时,仍由节度使统辖;后唐时,王延翰建闽国。 宋初,福建军政长官仍是节度使。

宋太宗时设福建路,最高军政长官为福建安抚使。另有福建转运使,掌管财赋;福建提刑,掌管司法;福建提举,管赈荒救济事宜。

此外,由中央政府派任福建及所属州、军的官员有节度使、承宣使、观察使、制置使、宣抚使、巡抚、招捕使、抚谕使、发运使等,多是临时性官员,或是有官无职的虚衔官员。宋代军、政分设,福建军事长官有都总管、都钤辖、都统制等。

元代,福建行政区划变更频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书省;次年,改置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置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为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改宣慰使司,并入江西行中书省。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改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治所从福州迁至泉州。

福建传统文化的作文555字扫巡,是莆田人的传统

大德三年(1299年),改为宣慰使司,治所迁回福州。至正十六年(。

7.讲一下福建人的性格,风俗

天下第一难懂的福建话——福建方言之复杂是举世闻名的,在这里没有统一的“福建话”,而只有具体的方言,这方言种类之多变化之多,使福建话十分难懂,也很神秘,外地人到福建,与福建人接触,深感畏惧的就是语言障碍,一旦福建人说起方言,外地人顿时便会脑袋发憷,而福建人去外地,感到棘手的同样也是语言畲族民风民俗,因为福建语系与普通话太不沾边了,说着普通话总是有股浓郁的福建味!福州人遇到厦门人,听不懂厦门话,厦门人到了龙岩,也听不懂龙岩话,连龙岩人去了与之相泠的永定,也听不懂客家话,有时连福建人自己都能感到即使是在同一个语种的人之间,有时也很难用方言交流,就像泉州人讲话真可谓是声嘶力竭,好象有人卡着脖子,他们把男人叫“喳播”,女人叫“喳某”,这一点很多不明泉州风俗的福建人都是听不懂的!

福建人信奉一个处世原则:少说多做,注重实干。他们自己很不喜欢侃谈,也不太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对那种光说不干的“天桥把式”,更是看不惯,这可能与福建方言太多有关,福建人相互间用语言交流比较困难,于是只能借助其它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天长地久使人养成了这种重行轻言的习惯。绝大部分福建人不喜欢空谈,他们比较沉默,话不多畲族民风民俗,显得“内秀”,一般不愿意在公众场合眉飞色舞地表露自己,所以也难以成为聚会的焦点人物。虽言语不多,但心如明镜,内心深处自有他们的价值判断与行动指针。跟福建人交往,刚开始也许会觉得“淡漠”,“不够热情”,其实福建人不是这样,他们虽话不多,但他在实实在在的注意你,认识你,相互有了了解,彼此感觉投缘,感情自然就深了,这时你会对“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古话别有一番感触。

许多人一说起福建人,第一感觉就是他们脑子活,会赚钱。的确,这些年,福建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人们关注福建,也就是因为福建是开放的,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意识渗透到了福建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砍价遍是例证。北方人买东西不喜欢砍价,而在福建买东西特别是私营摊点上买东西,不砍价简直是不正常的。对于不懂砍价的顾客,福建商人会调侃着说:“傻的可爱。但要是娶老婆,可不能娶这样的;嫁丈夫,也不能嫁这样。不会过日子嘛!”

柔中有刚的福建人——福建北部与西部是山区,山区人比较质朴,直爽,东部与南部是沿海,海边的人显得更精明,刁钻,但在总体上看,福建人的性格除了务实,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性——柔中有刚,他们虽话语不多,外表平和,含蓄,不咄咄逼人,锋芒毕露,内在却刚强,坚毅,执着。

福建素有“散文之乡”之称,几十年来出了不少散文家,诗人,比如冰心,林语堂,郭风,何为,舒婷,当今福建的几家文学刊物如《福建文学人》《散文天地》每日都恩能够收到不少散文诗歌投稿这似乎很能反映福建人阴柔,谦和的性格。福建的小说还创作不行,缺乏有震撼力的宏篇巨作,在全国各省市中,福建的小说创作是很弱的,一般而言,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需要作者有驾弩时空的气魄,如果人没有这种气质,自然是难以写出长篇作品的,福建的闽剧,南音,梨园戏,都曲调柔美,清丽。

福建人谦和而不软弱,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股韧劲,走进闽西,你可以充分感受到与客家人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和善好客,刻苦耐劳,怀德重教,读书奋进的民风,可能与文化氛围有关,在福建的历史上,不仅出现过许多政治家,军事家还出现了大批的科技文化名人。可能与文化传统有关,福建特别重视、教育,福建的高考连续数年在全国名列前矛,福建人读书刻苦,做学问用功,这也是福建人的韧性。 土楼情结——在闽西永定县境内的青山碧水间,耸立着一群群庞大的形如堡垒的土建筑,那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客家民居,永定土楼。永定土楼现存二万余座,其外型有圆有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60多座被当地人称为“圆寨”的上圆楼。他们仿佛从天而降的黑色飞碟,又似破土而出的巨型蘑菇,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外观神奇,功能独特,令人叹为观止。土楼最早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很长时间里,这些奇特的建筑一直封闭在山野深处,不为外界所知,因为人们知之甚少。土楼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方的有一字型,二字型,日字型,口字型,回字型,目字型,品字型。圆的有单圈,二圈,三圈,四圈。有方圆结合的,前圆后方,后圆前方,左圆右方,右圆左方,外圆里方,里圆外方,还有三角型,四角型,五角,六角甚至八角的,有普通式,台阶式,还有美丽豪华的府第法却极起简单,偌大的高楼全部采用当地最普通不过的黄土,只是在墙上中心加入一些木枝,竹条以作墙骨。

8.有关福建的民居文化资料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度30分至28度22分,东经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福建属于中国华东地区。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1088万人。福建与台湾渊源流长,关系最为密切,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唐上元元年设福建节度使,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因五州的前二州得名。明置福建省。因古时为闽越族居地,简称闽。

唐开元21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南宋设有1府5州2军,故又称“八闽”。

《辞源》的说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关于八闽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另一种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建、延、邵、汀,为上四府":福、兴、漳、泉,为下四府。共八府,号称"八闽"。

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泉州曾是古代世界第一大港口。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福州为福建省省会。

福建:以福州、建州(今建瓯)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福建简称闽。

福建高心灵传统文化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