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坚志》所记载的“吕洞宾”故事有将近30个

《夷坚志》所记载的“吕洞宾”故事有将近30个

本文是我参加《2019蓬莱八仙文化旅游节——蓬莱仙道文化研讨会及养生论坛》的论文,经不完全统计,《夷坚志》所记载的“吕洞宾”故事有将近30个,本文就是对这些故事的初步梳理、简述。

缘起

前天有朋友发给我《2019蓬莱八仙文化旅游节——蓬莱仙道文化研讨会及养生论坛》的论文征集通知,他知道我三年以来一直在专弘《夷坚志》。《夷坚志》作为一部记录宋代仙道文化的煌煌巨著,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价值巨大。经不完全统计,《夷坚志》所记载的“吕洞宾”故事有将近30个,值此次盛会在山东蓬莱举办,吕洞宾作为八仙之一,自然与蓬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独立文化研究者,本人不揣冒昧,撰此专文参会,皆因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乃任何华夏子孙第一公事也!

一、对《夷坚志》的重新审视

《夷坚志》是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笔记小说。一般认为成书之初,其规模达到420卷之巨,记载了5000多个宋代事件。经过历史的散失,目前保留下来有206卷(一说207卷)2600多个宋代事件。传统来说,人们都把《夷坚志》看作是文学作品——志怪小说。这种看法阻碍了《夷坚志》的传播,所以时至今日,这部伟大的作品,知者乏少,识者乏少。它像一座巨大无比的宝藏,荒废了将近上千年,没有人开采和发掘。笔者认为应该结束这种局面。

真实性信息:《夷坚志》绝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重要的,它是宋代社会史百科全书式的记录,拥有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这些来自宋代的文字穿越历史保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灵世界、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社会细节。《夷坚志》的文献价值体现在它的真实性:与以往志怪笔记小说不同的是,《夷坚志》所记录的事件强调发生的准确时间;强调当事者的准确姓名包括字;强调事件的来源路径包括转述者的名字;据不完全统计,《夷坚志》故事的当事人至少有几百人都是可查考的宋代历史人物,其中不少人在宋史中专门有传;其中不少人物多次出现在《夷坚志》不同故事中,这样就做到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信息的互相印证,这是以往诸多志怪小说做不到的。

重新阐释《夷坚志》的重大意义:《夷坚志》具有超越历史的永恒性价值,它不是一般的历史书。作者洪迈广揽博收,上至满朝文武,下至平民百姓,都为他提供各种各样的奇闻异事,他花60年之久完成的这部作品,不仅是宋代的社会记录,更是宋代的生命记录。这些生命包括士大夫、士子、僧人、道人、异人、名人、工匠、商人、农民、巫师、术士、妇女、儿童、医生、娼妓、小吏、罪犯、强人等等,其社会身份涵盖了各阶层人士。这些生命记录为我们展示了宋代一个无比丰富而广阔的时空,以“道人道士”内容为例,其中大量故事记载醮事(科仪)活动细节,包括做法、程序、应响等诸多方面;很多道人行使神迹,包括搬运、导引、变化、炼金银、预测等诸般神异,让我们领略了宋代很多道家人士所达到的生命状态,这些内容急需我们后人认真对待和研究。

宋代文化在当时的世界独占鳌头。作为宋代社会的真实记录,《夷坚志》的内容与天地接,包含万有,其中的道家修炼养生、佛家参禅悟道、佛道法会经咒、宋代医药医疗、众多术数巫术、各种超异事件、科考政治制度、诸般社会生活等内容,都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并发掘其巨大价值。

《夷坚志》所记载的“吕洞宾”故事有将近30个

二、《夷坚志》众多“吕洞宾”故事的综述

“吕洞宾”故事是《夷坚志》中不小的一类,经笔者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夷坚志》至少记录了将近30个有关“吕洞宾”的故事。这些故事以散点的形式出现在《夷坚志》中,比如《续仙台道人》提到在《夷坚志三庚》这本书里已经写过《仙台道人》,其内容都说的是吕洞宾,但《夷坚志三庚》并没有保留下来,由此可以合理推论,在已经散佚的另一半《夷坚志》中,还可能记载有大致数量的“吕洞宾”故事。这样看来,当初成书的《夷坚志》,有关吕洞宾的故事有可能达到50个左右。

《夷坚志》现存的这些“吕洞宾”故事,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真实明确的示现留名;一种是旁人的揣测。比如《乱汉道人》和《阳大明》记录的是同一事件:孝子阳大明因孝行感得吕洞宾示现。两个故事互相印证,传递出非常真实的信息:1,吕洞宾行使了三件神迹:把一件衣服塞到一个小瓶中、点石成金、字迹飘空;2,吕洞宾明确留下姓名;3,此事层层上报,获得官方认可,被记载在《起居注》(记录帝王日常生活的文献)里;4,有人专门对此事件的真实性进行了复核(南康县尉陈世材);再比如《杜家园道人》,有记载的宋代历史人物共同见证,吕洞宾当众腾空而去,且众人喝过吕洞宾的酒以后都得到了长寿。

“旁人的揣测”类故事比如《洞口先生》佛家人物修炼故事,说的是一位道人,因为经常赊到渔民杨六的鱼,最后结账的时候,杨六并不要他的鱼钱,道人后来带杨六来到一个异境界,留名说自己是“洞口先生”,最后有人揣测这个“洞口先生”实际上就是吕洞宾。另外,《夷坚志》还记载了大量的与吕洞宾相类似的神奇道人,他们行使了跟吕洞宾类似的神迹,但没有明确说出自己的名字。

《夷坚志》中的“吕洞宾”故事一般呈现四个特点:第一是行使神通;第二是度人;第三是留名;第四是广泛出现于社会各场合。大家知道,吕洞宾是唐朝人,按照人们的常识,他不可能在宋代还活着,但《夷坚志》所有有关吕洞宾的故事,他都是以显示神迹的状态出现,如果吕洞宾能够有行使神迹的能力,那么他从唐代活到宋代也是可以理解的。从这些很确实的记载中,人们逐渐得到一个印象:吕洞宾是一个真实、神秘、独立而高级的存在。在这些吕洞宾故事中,他是不同形象出现的:有时候是不同面貌的道人,有时候是个老兵(《远安老兵》),有时候是不明身份的普通人(《傅道人》),有时候是商人(《神霄宫商人》)等等。

这些“吕洞宾”故事给人一个印象:“吕洞宾”不一定是一个人,他有可能是一片意识,是一种更高级的“能量存在”。“吕洞宾”也许只是个象征符号。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出一个明确的倾向:“吕洞宾”是个有意被传播的名号;说到吕洞宾度人,其中存在着共同模式,这些“可度之人”可以是各种社会身份,他(她)可以是任何人,比如说倡妓(《张珍奴》)、渔民(《洞口先生》)、道士(《雷州病道士》)、士子(《阳大明》)、小商人(《傅道人》)、术士(《神霄宫商人》),所以“吕洞宾”广泛出现于社会各场合,他面对的是普罗大众。

吕洞宾度人是有标准的,比如说要发愿,《张珍奴》故事中的张珍奴是个倡女,她感到此身份下贱,所以发愿佛家人物修炼故事,希望来生获得解脱,重新做人,因此感得吕洞宾示现,并告知修炼方法,最后结果是“尸解而去”(道家修行有成的象征);再比如受度人需要有一定的根器,《洞口先生》中的渔民杨六,为人慷慨不吝惜,经过吕洞宾的多次考察,最后受度;《乱汉道人》中的“阳大明”本人是大孝子,孝行感天,也感得吕洞宾现场试炼一番。“吕洞宾”故事所呈现的以上四个特点,也构成了宋代仙道文化的一种范式,即查考试炼→显示神通→留名传号→度人证道。

《夷坚志》“吕洞宾”故事的多种呈现,表现了宋代道教的一种趋势:钟吕金丹道的传扬以及全真教的全面兴起。钟吕金丹道是一种道家内丹的修炼术,兴起于隋唐,由钟离权和吕洞宾倡导,它提倡以人的身体作为“炉鼎”,以人体内的“精、炁、神”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通过胎息、导引、行炁、存想等内养方术,得到“圣胎”,此为“身外之身”,这就是“内丹”。在《张珍奴》故事中,吕洞宾传给张珍奴的就是这个方法。可以说吕洞宾在全国各地无所不在的示现留名,无疑是在为“钟吕金丹道”的传扬做广告;另外,也可以把吕洞宾的度人、显神迹以及普遍示现,看做是为随后兴起的全真教(又称全真道或全真派)的铺垫。全真教由金代(南宋时期)王重阳开创,是最重要的道家流派之一,全真教在阐扬道家内丹学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作为被后代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当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位置。

《夷坚志》所记载的“吕洞宾”故事有将近30个

三、《夷坚志》所反映的

宋代道教文化的几个方面

宋代也是道教文化的兴盛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鼓励推崇实践着道教文化,可以说,道教文化深入人心,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首先是符箓三宗的发展:中国道教正一派起于汉末的天师道,到了宋代,龙虎山的张天师获得宋朝皇帝的尊崇。斋醮、符箓等事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师道、上清派和灵宝派分别以江西的龙虎山、江苏的茅山和江西的阁皂山为宗山形成著名的符箓三宗,从此衍生的两个支派——神霄派和天心派都在宋代大行其道。《夷坚志》为符箓三宗在宋代的发展状态,提供了大量的文本描述,其中包括各种斋醮的场景、符箓驱魔治鬼的实例、各宗派开门立祖的宗师以及各种炼丹养生的介绍,不一而足。

其次是钟吕金丹道的传播:主要表现在吕洞宾故事的记录,因为钟吕本来一脉相承,一般认为,是汉钟离度化了吕洞宾,可以说中国道家内丹修炼法脉从汉至唐再到宋,源远流长。尽管没有吕洞宾的故事多,《夷坚志》也有故事讲到了汉钟离,而且还不止一个(《新乡酒务道人》、《钟离翁诗》等等),与符箓派解决人们的现实生活问题不同,道家内丹修炼提倡的是性命双修,最后达到白日飞升、尸解之类的个人生命成就。这样就极大丰富了中国道家带给人类的文明成果。

第三是宋代儒释道的充分融合: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基石,可以说在宋代达到了充分融合又泾渭分明的状态。它们既相互影响又各自发展,社会生活的各层面都充分接受了这种融合。老百姓不管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官府能解决就请官府,官府所依托的是儒家学说;官府解决不了,可以试试乡间巫师,巫师解决不了,就再试试道士,要么就找僧人,总归各有各的法,各有各的道。在社会生活层面,百姓们没有违和感。这种情况在《夷坚志》的故事中都有充分的展现。

四、“吕洞宾及八仙”传说

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味

“八仙”最后定型的版本是明代吴元泰写的《东游记》一书。吴元泰所排定的八仙顺次为:铁拐李、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说到八仙文化,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八仙过海”这句成语,可以说“八仙过海”是最广为人知的道教神话故事之一,其具体情节虽有很多不同版本,但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八仙跟蓬莱的联系,“蓬莱”是道家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八仙又是道教神仙,他们来去蓬莱正常不过,去蓬莱就要过大海,所以就有了八仙过海的需要;第二,大海象征着无法超越的险阻与障碍,而八仙代表了人们不同的生命状态: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贵有贱(国舅和平民),五行各业,健康残疾(铁拐李呈现残疾相),根器不同、出身不同、能力不同,但经过努力,人们依然可以达到人生的彼岸。“蓬莱”就好比《西游记》中要去取经的“西天”,那里象征着人生的目的与彼岸,而八仙文化暗含着众生平等的理念,只要你善用自己的能力,就能到达你心中的“蓬莱”,这些寓意都暗合中国文化之道妙《夷坚志》所记载的“吕洞宾”故事有将近30个,所以能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从现实情况看《夷坚志》所记载的“吕洞宾”故事有将近30个,八仙中的吕洞宾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位,从两个角度可以观察到这一点:一个是《夷坚志》所记录的那么多“吕洞宾”的故事,这些文献资料证明了吕洞宾在宋代已是神秘而真实的存在,当时很多家庭都供奉吕洞宾的画像;另外一点就是在当代中国依然广泛存在的吕祖道场:吕祖祠、吕祖殿、纯阳殿、吕祖阁、吕祖庙、吕祖洞、吕祖岩、纯阳山、纯阳洞、纯阳宫、纯阳阁、纯阳堂、纯阳祠、纯阳庙、纯阳殿、纯阳观、纯阳庵、纯阳塔、纯阳井等等,以“吕祖”和“纯阳”命名的遗迹,名目繁多,不可胜数。为什么“八仙”中其他的神仙少有像吕洞宾这样至今还有大量的独立祭祀道场?这一是说明了吕洞宾其人及其所代表的修道理论和实践是真实存在的;二是说明了中国历来传承的仙道文化是真实不虚的。

五、从《夷坚志》的时空观

看宋代的仙道文化

《夷坚志》以真实落地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宋代不一样的历史时空,从晋代葛洪所写的《神仙传》到宋代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我们能清晰的感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时空态存在一种“非线性”状态。说白了,每个历史时期的时空态都是不一样的,它是断点式的。葛洪所写的那些神仙,跟《夷坚志》所描写的那些“异人”又不一样,可以说,越古老,“时空态”越开放。历史上的“修仙了道”实践有依稀连绵的法脉可循,但落实到每个时空的修证却又各有不同。

《夷坚志》既为我们如实展示了宋代社会生活佛家人物修炼故事,也为我们描画了一个立体开放的时空,那是宋代仙道文化曾经达到过的境地。对这些文字的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真正来源,因为它是中国古人本来就达到过的生命高度。

2019年8月25日

后附《夷坚志》中所记载的有关“吕洞宾”故事的不完全名单:

(1)洞口先生

(2)顶山回客

(3)饼店道人

(4)知命先生

(5)张八叔

(6)岳阳吕翁

(7)张珍奴

(8)乱汉道人

(9)阳大明(文中并未点明道人是吕洞宾,但在“乱汉道人”中认定。)

(10)窦道人

(11)雷州病道士

(12)神霄宫商人

(13)远安老兵

(14)杜家园道人

(15)续仙台道人

(16)(夷坚三庚尚有“仙台道人”一事)

(17)回道人

(18)傅道人

(19)岳阳稚松

(20)望仙岩

(21)仙居牧儿

(22)华亭道人

(23)吕元圭

(24)真仙堂小儿

(25)文思亲事官

(26)还有一故事说某船家载某客人去京城临安,船带万领芦席。客人后留名吕洞宾

(27)陈待制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