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整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收集整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聚集成的一种反应民族特质和风采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样思想文化、观点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区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建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拥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湛、传统优异的文化。以下是由收集整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欢迎阅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一)真实关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系统读过了《论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杨伯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收集整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译注周易,至于佛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从先贤,总不至于过于偏颇。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归纳“通达”。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彷徨,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的安静,不用假以外道,仅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能够求得大快乐。总体三教,都是在心里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万法圆融的通达和沉寂。后辈儒学,发至微末,本已式微,总体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控制公众,因此,礼制和教条越来越严格和繁复,相反,离圆融通达的根源1越来越远。

先秦儒学,是我比较推崇的,仅观论语,便可知,孔子原也是位本性率直,可爱好玩的老先生,一点也不见酸腐,一点不见呆板。老先生不如意时,会自谑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看到其他小伙子优异时,会说“能够妻焉”(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先生正经时候的言论,也多数中正平实。先生陶醉于周礼的完美之中,一世企盼克己复礼,把社会答复到周朝时“天下归仁”的状态,先生一世,“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追求多数以失败告终国易堂,然即便如此,老人家还高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有这样心胸的人,怎会是一个整天唠絮叨叨,教导我们什么“忠恕仁孝”,“三从四德”的怪老头呢?那这样的话,儒家的精神又在哪处呢?在我看来,儒学讲究顺应天道,(实质也是汉儒附会天人感觉之便宜尔),其天道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过程,一是人心向背。儒学关于个人来说,要顺应公理,自然是办理好两种关系,和客观世界的,和周围人的。儒学告诉我们,只需我们有以下的品质:仁,义,礼,智,信,再加之行事中庸谦和,便能够顺应天道,圆融自在,同时,当一个人具备以上的品质之后,自然会升起对别人的慈悲,同情,(即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自然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诸多做法,当一个人在进行这样的行为同时,亦即在修身,进一步,扩展行动范围,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诸多入世之举。所以在我看来,这些

行为,可是是我们要抵达通达境界的必经之路,只有一个心里纯净,中正平和的人才能够顺应天道,圆融于世,而当我们真实理解这些时,往往已然没有那样纯净2的心里了,此时需要一个双向的反应作用,修心的同时也是在入世,入世的同时也是在修心。所以,此后观之,儒学,绝不会固步自封一些故纸堆中的教条,所有这些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而经世致用的目的在于修心,修心的目的在于走向通达的天道境界。理解此理,即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些真实的儒生,往往是俊秀俊逸而超脱的,比方:颜回,苏轼,范仲淹。其实,我亦很难举出太多,后代儒学成为通往名利之门的必由之路,因此,真实在这之中读出“圆融于世,通达天道”这几个字的,并且知行合一,有始有终者大略不多。这就是我理解的儒学精神,至于以后什么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在我看来,大多糟粕大于精髓,可是是,儒学的细微和某些特定数题被不顾前提的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大多是为了是念书人变得易于管理,且易于蒙蔽。因此,对那些不顾一切的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尽应传承和光大的民粹主义者,我想说的是,如果顺应自然的消亡,就应当让其消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二)中华民族在创建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经过五千多年的磨炼和洗礼,形成了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学者顾冠华认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构造、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今世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相关的物化的经典文件、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宽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点、伦理道德、性格特点、审美趣味、知识构造、行为规范、民俗风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而优3秀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髓,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为每一位中华子女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李瑞环同志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湛,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及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华夏后代,我们有责任把祖先留下的这一极其丰厚、极其可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整理好、继承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建、有所前进。”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两重性(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体念,是由传统、文化两个小观点组合而成的。所谓“传统”,从文化学角度解说,是指世代传承的拥有自己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民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本指“文治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举。《周易.贲卦》(《彖传》)说

:“观乎人文,以化整天下。"能够被看做是文化的原始提法。但是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其含义与古代不尽一致,它是19世纪末期经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他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崇奉、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4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个综合体。"中国的学者一般都采用《辞海》对文化的界定:“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建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为一种观点形态的东西,老是处于流变与整合过程中。因此,并不是所有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拥有重要价值、拥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些拥有重要价值、拥有生命活力因而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存在中华民族之间拥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弘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衣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古籍文书。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点、行为准则,一方面拥有浓重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拥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限制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创始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我们这种传统文化,是在世界文化丛林中自成一家的最悠久的文化,它不单过去在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起过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5的社会主义文化中,也一定会发挥其强大的推动作用。2.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有各样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单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点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拥有以下特点: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连绵不绝,形成了世界上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在人类6000年的文明史上,只有中国文化按照自己的轨道不问断地运行一直到今天。而其他国家大多出现过断层,有的甚至走向消亡。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融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渐

渐交融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区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联合的发展态势。已深深地融进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平时生活的强鼎力量。它关于民族的生存与延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佛家学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同时关于外来文化有着宽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同化力。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传统文化拥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显著特点和特点,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聪明和智慧。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6化,虽然说是传统但它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是随着各个国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而不断充分发展自己。这种发展,是相互交融,使自己更为完美、更拥有自己国家民族的特色。随着漫长的历史交往,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日益发展成“合而不同”的交融,逐步成为多元统一体的全球文化。正如一位大学者说的,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拥有世界性,越拥有全球性。失掉了民族性的东西,就说不上什么世界性、全球性。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统一体,走开多元化、统一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以博大的胸襟、宽阔的视野佛家学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交融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完善了自我。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必定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儒家孔子的“天下观",道家老子、庄子的“自然观"精神已在世界学术界广为流传。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前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宣扬传统本身得以存在和流传的合理性,虽然它也有起伏跌荡,并多次面对挑战,但一次又一次表现出巨大的重生能力。它在一个漫长而波折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佛家学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付出了几十代人坚韧不拔地勤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断补充、不断完善成熟起来的,来之不易。(二)传统文化的两重性7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创建了著称于世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串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就内容上说,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以退为守,法家的循名责实、信赏必罚,这三者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三位一体基本要素,浸透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其基本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之长。但它并不是珠玑而是混有沙石。因此,对这份遗产既不能完全抛弃,又不能全盘搬用,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髓,批判继承,革故鼎新,创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化。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长久封建社会中,创建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髓,是

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可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败的东西和古代优异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切断历史。可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辨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清楚地告诉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应取的态度。取精用弘,批判地加以继承。那么,怎样进行批判地继承呢?其精髓部分主要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步精神一直居中国文化传统的主导地位。《易传》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是说“天”的德8性是健运不己,人们应当仿效它,刚健有为,奋斗进步;“地"的德行是顺育万物、包孕万物、哺育万物,人们也应当仿效它,兼容并包,广收博采。孔子倡导“发奋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追求,孟子崇尚“荣华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严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派。屈原在《渔父》中愤然写道:“举世皆浊吾独清,举世皆醉吾独醒。”正是在这种精神激励下,中国人对真理孜孜以求,对外敌侵略拼死抵挡,铸造出知难而进、吃苦耐劳、独自自主的民族性格。

进步的人生态度,在成才的道路上努力奋斗,自强不息。这些都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步、永不暂停的坚强意志和非凡心胸。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所谓天主要指广大的自然界,天人关系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组成自然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听从这个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之间的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赐予了我们很多启迪。中国传统文化着重天人合一,可是,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本。如,孔子主张的“不语怪、力、乱、神”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种思想影响巨大,他虽然不可否定鬼神的存在,可是对其采取存疑的态度,即存而无论;而将现实中的人放在第一位,关注人的生命。涵养德行,人际协调儒家文化是伦理文化,主张“道德至上",强调以“仁让为贵,以孝悌为尚,以忠敬为美’’的人生理想。在古代思想家们看来,天是道德之天,9人是道德之人,甚至一草一木也得道而生,有德之品性。在这种道德辐射之下,主张“仁者爱人”、“以和为贵”,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睦人际关系。集体本位,天下为公西方文化崇尚的是个体本位,而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为中心,以集体为本位,讲究4“贵群”。在个体、局部

与集体、整体发生矛盾时,主张牺牲前者而保护后者,这就是所说的“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旧高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主要表现在:(1)复古保守。(2)消极无为。(3)纲常名教。(4)重义轻利。(5)重道轻器。总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注意辨证地剖析,批判地继承。但是批判的继承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和创新。这就是说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有价值的外来文化,创建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统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三)中国文化怎样自强?那就是改革加创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创新是文化繁华发展的取胜之道”。中国文化建设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推进文化体系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已经具备。讲发展必须讲改革,要“打破观点的禁锢,打破体系的障碍,完善政策的支撑”。10我们要彻底改变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在近年来甚有声色,而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直偏弱的场面。深入文化体系改革的重点,就是要着力解决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性质相混杂,事业的职能和公司的功能相混杂这种体系的缺点。

对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加大投入,对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创新体系、变换体制,这对行政瘦身减少编制很有利处。我们要创建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气氛。在文化建设创新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大方向。要充分认识到创新不是要甩包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事业,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设先进文化,知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艺术需求。创新需要有决心进步,敢冒风险,不怕失败的人。只有不断深入改革收集整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破除阻挡文化发展的体系性障碍,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活力。中国文化不只历史悠久,而且博大精湛。我们要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为主体,来吸收消化外来的优异文化,参与世界多元文明的交融为我所用。让我们以这种自信,去把握和对待我们现在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走向。今天,我们不一定要亲身周游世界,才能认识外国文化,因为各国的文化借着媒体早已汹涌而至,信息时代使我们坐在家中就可以了解天下大事。从近代以来,我们也一直在学习,在兼容,在光大,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文化体系改革转企改制取得了可喜进展,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的文化建设一要加速步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采五大洲文明之精髓,贯我五千年传统之大道。二要将我国的文化成就鼎力向外推广,改良我们国家的形象。只有这样的集大成者,才是中国文化未来的正途,才是11中国文化强国的追求。12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