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儒释道: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儒释道: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翻开《生活的哲学》这本书,跟随着街头哲学家朱尔斯·埃文斯的脚步,我们一起探寻了人类历史上12位伟大的古典哲学家的心灵和情感成长之路,从中我们不断汲取控制情绪、享受当下、规划生涯、面对挫折等各个方面的生活智慧。

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前言部分提出本书的中心论点,论述了哲学的作用,即“哲学是幸福生活的起点”,换句话说就是“哲学能安顿人心”;接着正文部分作者通过讲述那些被哲学拯救的人们的真实经历(心理崩溃的大学生、精神过度紧绷的上班族、忍受痛苦战争记忆的老兵、总忍不住想花钱的白领、受幼年创伤折磨的青年等),从三对关系的处理来对哲学安顿人心的作用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哲学指导我们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结尾部分落脚在人生的终极问题“死亡”上。其中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死亡问题引起了我进一步的思考。

作者将本书的写作点落脚在死亡问题上,有着特殊的意味。作为人生四大固有困境之一的死亡问题,一度是人们忌讳的话题,但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儒释道: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对死亡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死亡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从死亡思考人生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方能更加深刻。亦可说,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关于死亡话题的讨论,儒释道三家有不同的看法。“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更关注人生在世时的“尽人事”,以求得精神的永生(真理追求和道德人格实现)和生命物质的延续。其中,精神的永生通过真理的追求(朝闻道,夕可死矣)和道德人格的实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来实现。而生命物质的延续主要通过子孙繁衍、宗族延续来实现,除此之外,隆重的丧祭仪式也是儒家宣扬生命物质延续的体现。简而言之,儒家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过程,在追求真理和践行仁义的时候,死不足挂齿。由此,儒家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对死亡的超越:追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子孙繁衍和宗族延续;举行隆重的丧祭仪式。而佛家认为,世间万物都在三世(前世、今世、来世)和六道(【上三道】天道、修罗道、人道,以及【下三道】畜牲道、饿鬼道与地狱道)中生死轮回,人生是苦,苦海无边,死并不意味着解脱,若没有达到真正的顿悟,死亡依旧是不可摆脱的痛苦,而轮回就是让人不断反思改正的过程。对于死,佛教的最高境界为涅槃儒释道: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这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进入永恒寂灭的精髓状态,亦是一种顿悟成佛的状态。“生必有死,盛极而衰”,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因而自然将死亡视为一种很“平常”的自然现象,对于死亡应顺其自然,一切归一,不需要做特别的解释。道家的生死观可以概括为“生死自然”、“乐生忘死”、“养生薄葬”。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爷爷去世时的场景。我赶回家时,他已经没有了知觉,躺在冰冷的棺木里,像睡着了一样。出殡前,全家人和他做了最后的告别,我用手快速地触碰了他瘦弱的脸颊,眼泪夺眶而出。爷爷的葬礼结束后,我回到了学校,半年多的时间里,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与爷爷作最后告别时的场景,有对爷爷的不舍与怀念,也有对亲人去世后的悲伤,还有对死亡的恐惧与思考。

有的人说,人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断气之时,即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次是下葬之时,亲朋好友来参加他葬礼,回顾他的一生,这是社会上的死亡;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个时候他才真正的死了。真如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所说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生活的哲学》在结尾处写道:我们控制自己的死亡意图,并希望在这一过程中表现我们的自主和尊严与这是死亡这一事实之间存在着矛盾。死亡反抗我们对它的控制。的确,我们无法完全掌控死亡这一事实,每个人都会死亡。但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正如《西藏生死书》所说的:“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