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功利”妙用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功利”妙用

我国古代社会中,有许多思想家告诉我们如何去修心养性,鲜少有人有大谈“功利”之妙用。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后,王朝更迭让“儒释道”思想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无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几乎难以从三家思想中找到赞成“功利主义”的说法,更难找到将“功利”与“道德正义”扯上关系的说辞。儒家讲“义”,认为君子不该从利而动,应该有高尚的德性,为人处事当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家主“清心”,讲究“道法自然”,反对人为而伪,道家批判从利而行的行为;佛家就更不用说了,讲究六欲皆空,从利而动、从欲而行的行为在佛家眼中便是欲望过剩,是不可取的。

但生活在南宋时期的叶适面对流传了千年之久的儒释道三家思想,偏偏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的他提出了“道德正义离开功利就是空话”这个观点,他的观点一问世,就引起一片哗然。自然也受到了当时一些学者的评击,但是他毫不在乎,俨然成为南宋时期“功利主义”的代言人。

乍一看,我们可能会觉得功利怎么能和道德正义扯上关系呢,我们会倾向于去批判叶适,觉得他是不是利欲太重才有这种看法。其实,我们只要结合叶适所处的那个时代环境,细细品析,就能知道叶适的“功利主义”也有其合理性,他的“道德正义离开功利就是空话”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宝藏。

一、叶适提出“道德正义离开功利就是空话”这一观点的社会背景

叶适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他是穷人家出生的孩子,体会过社会底层穷人生活的艰难。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官场,进入官场的他立志要为穷人做点什么,他想改变国家,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于是他的目光落在了当时社会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上,那就是当时南宋对强敌金国的“求和”态度。

叶适通过观察发现,南宋的经济实力并不差,但是国内却一度出现经济疲软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民间商人发展商业一度受到巨大的阻碍,而商业发展的阻力主要来自当时在南宋北方形成的割据的金国势力。叶适进一步分析,发现南宋北方的金国割据势力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影响民间商业的地步,与朝中主张“求和”的官僚地主脱不开干系。

当时的南宋,已经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营经济,许多老百姓替商人打工来维系一家老小的生活。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老百姓不种地呢?不是老百姓不种,是老百姓没地可种。

因为宋朝初期的土地制度并不完备,从宋朝初期发展到南宋以后,国内大部分土地都聚集到了官僚地主阶级的手上。老百姓没地可种,没地可种就不能活下去,好在南宋民间适时而生了一些经商的小地主,于是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便到经商的民间地主手下干活儿来维系生活,南宋民间也因此渐渐形成了商业化的地主阶层。

在叶适心里,民间商业化的小地主的出现对南宋百姓的生活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为他们没有经济以及政治上的特权,他们能够为百姓提供工作岗位,推动民生。但是官僚地主就不一样了,官僚地主因为在朝中拥有一定的势力,可以通过手中的权利为自己创造一些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他们无限制地压榨百姓,不停地掠夺资源,并且将资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最让叶适忧虑的是,一旦官僚地主阶级势力独大佛家思想是什么主义,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将活不下去。

基于此,叶适明白,当务之急就是要遏制住官僚地主的势力发展。要遏制官僚地主的势力发展,就需要扶持另一股势力与之抗衡,于是叶适选择了民间商业化的中小地主阶层。要扶持民间商业化的中小地主阶层,就要铲除强敌金国的割据势力。

只要金国的割据势力铲除了,那么民间商业化的中小地主阶层就能够发展,继而百姓也得以获得更多工作,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遏制官僚地主阶级的势力扩张,可谓一举两得。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利弊权衡以后,叶适坚定了自己的抗金决心,并且公开表明自己抗金立场,反对议和。

于是叶适便受到了主张“议和”的官僚地主们的强烈攻击,他们从多方面攻击叶适,其中有一个说法就是官僚地主中的主和派们针对叶适支持民间商业化的中小地主阶层发展的举动来批评叶适不知修身养性,功利心太重,认为叶适追求功利是失了德行的表现,并且大谈“议和”的好处,说发起战斗会导致血流成河,忍一时能得万世春秋。

官僚地主主和派中,有些人将此时的“忍”说成儒家的“有所不为”,他们把“忍”上升到了维护百姓生命安全的高度;有些人将此时的“忍”说成道家的“自然而为”,指明发起战争是强作为,是利欲熏心的表现;还有一些人将此时的“忍”说成佛家的“清心寡欲”,指出人应该摒除外在欲求,注重内心修养,不应该为了利益而发动战争。

但是叶适根本就不吃这一套,因为叶适知道,官僚地主阶级中的许多人说得冠冕堂皇,其实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叶适知道,一旦金国势力被压制,那么官僚地主阶级必定会有损失。如果没了金国割据势力的阻碍,民间商业化中小地主阶级将会发展壮大,并且与之对抗,到时候,官僚地主阶级获得利益的特权必定会被限制。

深谙这一点的叶适选择用自己的理论对抗官僚地主主和派的理论,既然官僚地主主和派指责他主站的做法功利,指责功利是缺乏道德正义的行为,那么叶适便直接从这一点进行反驳,提出了“道德正义离开功利就是空话”的主张。

二、叶适独特的“功利主义”:道德正义离开功利就是空话

叶适对当时官僚地主阶级主和派的批判相当尖锐,他首先针对性指出了官僚地主阶级偏执于追求“虚妄”的“理”,不重实用,不去实际地进行作为,只知道静坐养心,这种整天冥想而不重实用的做法十分荒谬。

叶适认为,这种做法并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更不会提高人的德性,人反而会陷入到“虚妄”中去,继而为人处世变得极端而又狭隘。说的更加直白一点,就是叶适批评那些官僚地主阶级打着“修身养性”的“幌子”,占着国家大部分资源,天天吃吃喝喝睡睡,美其名曰“修心”: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功利”妙用,结果自己也觉得自己在“修心”,因为“修心”比较“高级”,于是这些人便“心安理得”地什么都不做,不去实践更不去实干,整日冥想所谓的世界之“理”,进而思想变得狭隘和极端,遇事也变得消极被动,这样不利于个人发展,如果这样的人多了,更不利于社会和国家发展。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功利”妙用

诚然,叶适的想法确实有道理,如果一个朝廷都是重冥想不重实践的人,天天去研究形而上的世界之理,不屑去实践,不屑去谋求利益,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进步。退一万步讲,你若不屑名利,又唾弃为老百姓干实事,你还霸着那高高在上的权位干嘛呢?

同时,叶适指出,竞争和逐利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坏的,只要将社会“逐利”的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只要把我“度”,往往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于是,叶适便批评那些不重实用只知冥想的官僚思想片面狭隘,批评他们忽略了事物具有两面性。

那么叶适是如何论证事物因为拥有两面性才得以发展的呢,他在《别集.进卷.中庸》中这样说:

“道原于一而成于两。古之言道者必以两。凡物之形,阴阳、刚柔、纪纲皆两也。夫岂惟此,凡天下之可言者皆两也,非一也。一物无不然,而况万物?万物皆然,而况其禅之无穷者乎?”

叶适之所以说这句话,意思便在于指出万事万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叶适认为有阴才有阳,有刚才有柔,有国才有家,有上才有下。万事万物,都是因为存在着对立面,才得以延续下去。如果只重视国家,不顾自己的小家,小家就可能支离破碎,小家支离破碎了,那么国家还能长远发展吗?

叶适此举便是在说,万事万物因为对立面的存在而相辅相成,得以延续发展。而官僚地主阶级只拘泥于“修心”的一面,不知要身心共修,只看到和平不会带来杀戮,但是看不见适时的捍卫性战争有时候也能够帮助社会进步。

接着,叶适便进一步论证他“道德正义不可能完全脱离功利追求”的观点。叶适指出,人们将道德正义看成无功用、无利的存在,但是若没有功用和利的推进,功利的对立面也将不复存在。所以,道德正义在逻辑关系上,是与利分不开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叶适理论中的道德正义和功利追求看成是事物发展的对立面,一个代表无功用无利益,一个代表有功用有利益,二者在逻辑关系上是相辅相成的,即“无功用利益”的道德正义要发展,就必须首先存在功用利益。

从理论下落到实际,叶适对“道德正义离不开功利”这句话作出了精彩的论证,叶适这样说:

“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予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而。”

叶适说,古代的人获得利益但是不独占利益佛家思想是什么主义,获得功劳但是不以功劳自居,继而被人称为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人。

叶适进一步指出,正是因为这些有德行的人去谋求利益功劳,然后将自己的利益功劳分给别人,才能获得道德正义这样的美名。如果追求利益功劳这个做法是错的,不去谋求功利,那何来与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功力,那么道德正义之美名又从何说起呢。因此,叶适指出,道德正义离开功利追求就是空谈。

三、总结:叶适的“功利主义”是南宋的“功利主义”,实则是在维护“道德正义”

我们不得不赞叹,叶适的论证实在是精妙,让人不禁拍手叫好。官僚地主阶级批判他主张开战的行为是功利心过重,不是君子会做的事情,他们指责叶适主战的动机,即收复土地以求民间商业发展的举动求利气息太重,求利的行为不是一个有道德且充满正义感的人该做的事情。官僚地主阶级主和派说他此举不“儒雅”,浑身上下都透着功利的气息,与自古以来君子修身一说不符。

为了让民间商业得到发展,更为了广大失去土地的穷苦百姓能有一份糊口的工作,叶适进行了机智的反驳,他首先论证了事物都是有对立面,只有在对立面同时存且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事物才能得以继续发展。他一方面以此暗示官僚地主阶级“盲目主和”是片面偏执于事物的表现,这样的表现往往是受狭隘思想指导,狭隘的思想会阻碍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叶适同时也在暗示: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功利”妙用,暗示道德正义要存在要发展就需要功利这个对立面对其进行推动。

叶适十分直白得指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显现出自己是个有道德且正义的人,是因为这个人谋求了功利但是不将功利占为己有,而是给予需要的人。所以,道德正义的存在是建立在功利追求的基础之上的。先不求功利,哪有后面无私舍利于民的一幕,没有无私舍利于民的一幕,哪来什么道德正义。叶适这样精彩的辩论让人拍手叫好,他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机智的头脑让人佩服。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叶适通过证明“道德正义离开功利就是空谈”这个理论来表明自己“主战”的行为是在维护道德正义,继而指出坚决抗金才是南宋的出路。继而试图借着自己的理论说服当时的君主和大臣抗金,以便借抗金成果扶持民间商业发展,这样失去土地的农民就能获得谋生的工作,官僚地主的势力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最后民间老百姓也能因此松一口气,叶适此举可谓用心良苦。

最后,颜小二还是要提醒大家,各位在理解古代先贤思想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去体会。叶适的“功利主义”是“南宋”的“功利主义”,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自私自利”的“功利主义”。

叶适的“功利主义”不仅不自私,反而透着一股无私。

叶适看到了道德正义之名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人在追求功利以后佛家思想是什么主义,不将功利据为己有,这个时候人们“先得利,后为民舍利”的行为便会被称为是有道德且正义的行为。所以道德正义要成立,那么就必然存在功利追求。因此叶适便得出了“道德正义离开功利就是空谈”这个观点,可见,叶适真可谓是一个睿智的人。

读到这里,你还认为叶适“道德正义离开功利就是空谈”这个观点是无稽之谈吗?或者换一种说法,你赞成叶适的观点吗?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