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李向东)中国文化的多元互补的特色特征

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李向东)中国文化的多元互补的特色特征

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李向东)中国文化的多元互补的特色特征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儒、道、佛三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而儒家曾在文化历史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经历,因此更被人们所称颂。儒家重"生",更重"德",《论语》中孔子关于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看到乐诗与乐对于培育人的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也就是教化的作用,孔子把它们作为道德修养的辅助手段,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现实主义特征。【1】同时也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人应当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则,维护人格尊严。与重"德"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儒家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价值对比中,也认为精神高于物质,高度赞扬精神不朽说。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爱",这也被视为人的生命的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儒家一方面肯定人具有内在的善性,一方面也主张强化外在的"纲常之礼",强调两者的结合为人生之道:遵循纲常之礼以显示人的本然德性,进而达到人的完善境界,成为圣人。张载说:"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录》中)这也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

儒家以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肯定人的生命意义和人性价值,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达臻理想境界,这种思想特质可以概括为人本主义。儒家人本主义传统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对于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传统,道家则以自然主义思想为传统。力主用自然性质、自然原因、自然原理来观照、解释人生、社会和宇宙,力求人的一切作为都要合乎自然的本来面貌和变化规律。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为法,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最高原则的道,所遵循的就是自然无为。道教以强调自然无为为主旨,以柔克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弱者道之用”、“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道家对阴柔的重视,使中国文化有了一种柔性特征,这也使中国文学形成一种以追求从容徐缓、沉郁豁达、缠绵悱恻为美的阴柔风格为特点的潮流。同时道教还强调“有生于无”、“唯道集虚”、“致虚极守静笃”,这种对虚的重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观念,也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在文学作品中强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尤其是诗中“无字处皆其意”,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美。

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李向东)中国文化的多元互补的特色特征

如“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这使文学作品要求含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奥妙传统意境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相对应的是,儒家对于文艺的现实主义,我们纵览中国古代文学史就不难发现,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贯穿始终,而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潮直接来自道教及道家思想的启发。一般认为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李向东)中国文化的多元互补的特色特征,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是庄周的《庄子》,它本身就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鲜明的表明美在神而不在形,对中国重在传神的文艺和美学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我们大多都以儒家孔、孟思想为学习路线,建立人伦道德,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领域。但是,我们可以细心的发现,事实上古今在知识分子的人格道德教育中,不仅大多都以儒家的思想做规范,同时也是以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的。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为古老的。宗教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与各种文化形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佛家从"解脱"坐标观照人生苏轼儒道佛家思想,为中华文化增添了解脱主义传统--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

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李向东)中国文化的多元互补的特色特征

自佛学的系统传入便对中国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先是与魏晋玄学汇合在一起,形成一代学风,并引起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形神之争”。然后经过中国六百余年的消化,被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心性学说以及孟轲、庄周等人的思想,至隋唐终于被改造为中国化了的佛教哲学。佛教与诗的渊源也很深。为诗歌创作丰富了新内容、提供了新的境界,而且随着佛学的盛行,许多诗人涉足佛教,结交名僧。自许询、王羲之与名僧支遁交游开诗人与名僧交游之先声,白居易与鸟窠禅师、苏轼与佛印禅师等的交游都为中国诗坛留下了许多佳话。他们的诗平实质朴、自然洒脱,既无华丽精彩的警句,也少艺术描绘,似乎平平淡淡、语不惊人,实际上多指事直说、浅切形象、言近旨远、发人深省。这种诗风对中国的诗词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儒家重法度,道家重自然,许多重要的文艺思想家,如傲凡脱俗的李白,壮志未酬的柳宗元,“醉吟香山”的白居易,特别是洒脱浩然的苏轼,在他们的身上都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合。 我们可以在苏轼身上明显的体验到儒、道、佛理论的汇集。在他看来,儒、道、佛没有什么根本的界限。苏轼的弟弟苏辙为他写的墓志铭曰:“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李向东)中国文化的多元互补的特色特征

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政治思想的主体是儒家孔孟之道,又善于融汇儒、释、道三家,圆通以应万物之变,他在政治上饱经挫折。而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与他生活上更多的采取儒家和道家的处世态度有关系。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积极入世精神,不随人俯仰、随波逐流,生活上却随缘自娱,随遇而安。而佛老思想使他遇事达观、心胸开阔,无论命运之舟漂流到哪里,他都乐观超脱,对社会人生始终采取积极的态度。”【2】 苏轼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使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苏轼儒道佛家思想,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时济世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与名僧佛印亲密往来,并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李向东)中国文化的多元互补的特色特征,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又如他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描写道中遇雨的一件生活小事,表现的却是人生哲理苏轼儒道佛家思想,词人不以风雨为忧,不以晚晴为慰,大自然的风雨变化,对他来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人生感悟,渊源于作者的禅宗悟道和旷达情怀,有了这种境界,词人就可以超脱,得“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所以说在历史上,三家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弥补着彼此的局限。 "儒也,释也,老也,皆名焉而也,非实也。实也者,心也。心也者,所以能儒能佛能老者也……知此乃可与言三家一道也。"他们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着对中国文学之路做出重大的影响的。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