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儒家修身的各种境界,其实都有养生之效

朱汉民:儒家修身的各种境界,其实都有养生之效

2022年8月7日,由凤凰网主办,以“论道家武当:传统文化与健康生活”为主题的“致敬汉学:第五届中国汉学盛典”在道教圣地举行中国土地与世界文化遗产[M].武当山。本次论坛从大众最关心的健康出发,聚焦中国传统健康智慧在大众生活中的“激活”和市场转型策略。

道家和儒家追求的思想人格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精髓_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湖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发表主题演讲。

湖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以“儒家工作对医疗保健的意义”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认为,儒家重于治世,道家重于治身,佛教重于治心,但修心自然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儒家的宗旨是君子成圣,追求“为所欲为,不破规矩”的境界。儒家讲究道德修养,强调“中和”,有自己的功夫理论。儒家修身,从养生的意义来说,也可以看作是人文疗法的实践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安康的生活方式。儒家修身包括身、心、灵的调整,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疗法和文化养生。儒家修身的各个境界,其实都有养生的功效。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演讲稿:

非常感谢 邀请我参加如此重要的活动。上个月去体检的时候,发现好像多了一些被医生警告过的指标,可能和我一段时间的工作强度有关。过去,我常常不太在意。医生说多了,我好像觉得自己顾不得少了,就想找个地方好好照顾一下自己的身心。

我在书院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这就是书院的生活方式,而武当山是道教圣地,生活方式确实很不一样。这次来武当山,主要是修炼道家的养生法门。这几天,每天早上起床,都要听道家养生之道,练太极拳。虽然我的动作很笨拙,肌肉也很硬,弯不下来,但我还是认真的做,希望身体状况能有所改善。

“传统文化与健康生活”是今天的主题。如果我有机会在这里分享儒家的观点、修身的方法或思想,我觉得会很有意义。今天主要讲一下儒家修身的意义。我想如果我能坚持儒家修养,我的身体肯定会比现在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现在讲的是儒家、佛家、道家等各种流派,这些流派不打架是因为可以相辅相成,不像有些宗教总想摧毁其他的信仰。我们常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事实上,心性研究是儒释道三家的共同思想基础;尤其是在心性方面,三门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可以达到养生之道。这里的重点是比较儒家和道家。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价值观不同。儒家尊重个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主张为了实现这种义务和责任,个人甚至应该牺牲最宝贵的生命。因此,儒家道德格言中充满了“舍生取义”等训诫。相反,道家和道家总是把个人生命置于一切之上。为了珍惜生命,保持健康,个人甚至可以完全放弃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从道家的珍贵生命养生,到道家炼金延年益寿,是一种将个人生命置于一切之上的生命价值。从儒家和道家的不同思想来看,儒家的道德义务与道家的宝贵生命、养生保健是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然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似乎只体现在两家公司的根本目的上。一旦达到修身的具体理论和实践,他们就不会那么强烈反对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精神生命与物质本质、道德观念与生命存在不是不相关、互斥的两个极端,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

具体而言,健康的生理机能和长久的生命,必须依赖和谐的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同样,和谐的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确实有益于身体健康和长寿。因此,儒家与道家在精神生命与物质自然、道德观念与生命存在的关系上,往往有着许多惊人一致的观点。本文着重探讨儒家如何在追求其伦理价值的同时,重视生命的宝贵与养生,从而将道德与养生结合起来。

本来,儒家伦理的目的是使每个人都努力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格,发展自己的道德主动性,从而实现君仁臣、父仁慈的道德化社会。并且孝顺儿子。在儒家道德理想中,道德不是外在的行为准则或社会义务,而是与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心理功能密不可分。

正因为如此,孔子把他的道德教育归结为一种“自学成才”,最高最完善的道德境界,一种社会道德与个体存在的融合,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和内在的状态。心理欲望密切相关。孔子自称“七十而为所欲为”,这正是他所说的。因为个人健康所需要依赖的超然精神境界、平和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儒家道德思想所追求的。

因此,儒家虽然不以长寿为目的,但他们所提倡和实践的修身养性,总是包含着健康的自然结果。这正如阳明之弟王济所说:“养其而不求养生,谓之至德。”概括了儒家修身的特点。

儒家修身工作其实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儒家强调抑制个人的各种贪欲、偏执情绪和不良习惯,将人的情感欲望纳入礼义允许的范围。 “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这种身体和心理状态,恰恰具有养心延年的作用。

《大学》论义工说:“所谓修身,在心正,身有怒则不正,有惧则无正。不正,有喜则不正,忧不正。正念。”正气包括对负面情绪、恐惧、喜乐和悲伤的矫正,不仅有利于修身养性,也有利于健康。

战国儒家荀子在谈到修身时说:“理气养心之术:气血强,刚柔相和朱汉民:儒家修身的各种境界,其实都有养生之效,知思而深。其一,易为善;勇猛,则辅之以道顺;给予方便,则以动为拘;狭小,则广;卑贱,重,贪利,必为大志所抵挡。蔡奇,则为祸;愚钱束带,合礼乐,合思。 ……一切理气养心之术,不宜以礼,不需师,无良心。心灵”是控制人们各种偏见情绪的修养努力化、欲望和心理。

修身能使人克服各种习惯、偏执、性骚扰、心胸狭隘等问题。因此,这种修身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完成社会道德的调节功能,促使人们自觉服从道德规范的约束。 ,并避免那些坏习惯、贪婪和偏执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完成个体身心和谐的调节功能,促进人的生活习惯中立不偏,心胸开阔,心胸开阔道家和儒家追求的思想人格,保持一致的健康心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对人们的健身和健康长寿有明显的好处。

其次,儒家修身还希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朱汉民:儒家修身的各种境界,其实都有养生之效,塑造理想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和境界可以使人达到“忘我”、“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即天人合一。这也是可以获得高度快感的精神境界。具有这种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人,可以对人生是非、得失、名誉达到乐观的态度。

儒家张载曰:“上则乐,乐则无怨;上学则治己,治己则有。没什么特别的。”也是。”(《遗书》卷十一)“养乐处,养心则清明高。”(同上。六)这是一种心境,即无忧无虑,充满幸福。,精神状态,一个人一旦达到这种状态,就会对世间的富贵贫贱,功利得失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精神状态。

明代儒生陈显璋说:“学者从事学问,功德深厚,功绩得以保存,是在信任和俘虏之间吗?” (《陈显璋文集·李文熙文集序》)“自足者不厌外,不厌耳目,不厌一切,风筝飞鱼。跳过我,谁知道这叫做善,不这样做的人是无用的学习。” (同上,“年表”)

如果一个人能够使自己处于“与道合一”的崇高意识和“大我”的精神自足,那么他就不仅可以对富贵贫贱保持一种精神上的超然态度,和功利的得失,但同时能够在生死的不断变化中保持超脱的精神境界和精神状态,也是养生家人热衷追求的,因为那些执着于富贵贫贱,功利得失,总会处于一种不甘心、不平衡的心态。相反,在状态和精神状态上,无私的“与道合一”和高度满足的“大而自满”,必然会给人带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旺盛的精神追求。

这一点,正如有学者所说:“能病者,从病中病?既然不能病,那我就病了。但病重了,就不像心了。” ,心也达不到,只是病而已!故曰:'眼病与色有关,耳病与声有关,心病与我有关。唯有忘我者,病无病,能治天下之病。” 《长宋儒闭关》)沉溺于声色、执着于自己的人,必然会破坏生理平衡和心理健康,这是得病的重要原因。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处于“忘我”、“自得其乐”的精神满足的精神状态,就可以预防和治疗许多精神、心理和生理疾病,最终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长寿。 .

从以上可以看出,儒家与道家的教义虽然不同,但儒家崇尚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而道家则追求长生不老。在关系方面,有一个非常一致的协议。造成这一结果的客观原因是,人体生理与日常心理、灵性和道德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因此,追求长生不老的道家,还必须包括在自己的范围内遵循道德规范和崇尚道德价值观。同样,追求仁义道德的儒家,也会有养生健身的思想内涵。

但是,由于儒家和道家所倡导的基本价值观不同,即使他们也注重修身养生,也还是有一些重要的区别。首先,他们追求的目标不同。儒家注重修身养性,提倡克制色欲,屏住呼吸,追求超然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远近平和的心境,主要是培养一种儒家伦理价值观的自觉实现。圣人的道德人格和圣人风气,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养生保健的效果是次要的。

在谈及良心与精神的关系时,王守仁一再强调良心的主人和统帅地位。气,就其凝聚力而言,叫做精,可以以象的形式来实现。”(《答陆远景》),《阳明全书》卷二)所谓“灵” 、气、神”原是道家的养生学说。道家认为,养生的实现,有赖于所谓炼精、补气、保神的过程。儒家大师王守仁强调,精、气具有养生功能的精神必须由精神作为道德主体的“良心”来控制,使具有养生功能的修炼时间,如提炼、补气、养神,包括在“为良心做贡献”的道德目标的实现中。

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良心”的绝对支配地位和价值的优先性,并且在“良心为天道”的原则下,仁、义的道德规范,礼尚往来,道德秩序的价值得以确立;另一方面,通过心神修养,同时还可以完成个人养生保健的功能。所以王极说:“圣学靠真气,良心是真气的启迪。知识通向良心,真气自调,人生自愈。这不是两件事。为上者,离圣、戒、愚、惧、愚、中,又是一层。”(《忆大都会》,《王陇西先生全集》,第一卷四)

在王吉的理论中,“真气”是修炼身心的核心,被称为“生命与生命的合一”。在真气中求。”(《东游慧语》同上)可见,“真气”是养生之本,而王骥却视“良心”为“真气”之本,如只要他努力发挥道德,主体精神就是“向良心”,从而“真气自调,命自复”。调气养身,始终把道德良知视为精神导师和首要价值。

儒家对养生的态度与道家明显不同。道家以养生长寿为根本目的,即所谓“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当然,他们也提倡美德行善、忠孝仁慈,但只是作为长寿和健康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可见,虽然儒家和道家都支持道德与养生相结合,但它们的主要目标却不同。儒家以道德价值为主要目标,儒家学者在追求“良心”和“至善”中只包括养生。道家以长生不老为主要价值取向。它们只包括以达到健康长寿为目的的积德行善的道德要求。这就是儒家与道家的本质区别。

其次,儒家和道家在养生方法和手段上也有不同的侧重。中国古代的养生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人体生理和自然方面的修养和调节,即注重“气”的工作。另一种是致力于人的精神和精神方面的培养和调整,即注重“神”的工作。

道教作为以养生为根本原则的宗教,其方法和方法往往偏重于物质和自然的一面,即强调“气”。因此,道家从人体生理学上发展出一套系统完整的养生保健方法道家和儒家追求的思想人格,如炼金术、呼吸导航、房中房等,这些方法往往是道家独有的。当然,他们也注重精神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修炼和调整。后来,道家又发展出一套“养心长寿法​​”或“炼神法”,肯定了精神因素在养生长寿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作为追求身体长寿的宗教,道教始终以炼体、补气、药材、引导等修行为长生之本。许多养生方法往往是道家独有的,成为道家的象征。这与儒家以灵性为主的心性修炼有很大不同。儒家以社会道德而非个人生命为最高价值。因此,儒家学者不赞成养气炼体的工作,对许多道家特有的炼丹术,如炼丹术和房中术,更是持批评态度。儒家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修养,即“修心”的工作。

当然,他们也非常重视并实施了一些有益于道德修养的“养气”工作。但是,他们始终把体现道德精神的“提神”努力放在首位。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王吉讲炼神养心,炼气调息,但在这方面他严格区分了儒家和道家。气为主力,警戒畏惧是守神之功,神有居,神仍不活动。如果此时精神仍然是空的道家和儒家追求的思想人格,它是不活跃的。以气为主。办法。”(《三山里泽录》,《王龙熙先生全集》,第一卷一)

道家以“以气为主”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故以“气”为实体主要着眼于生理生理,以“气”来实现“养神”的功效。 ";儒家修身的方式不同。就是“以神为主体”修心养性。它主张通过“养神”的道德和精神工作来控制“气”,在“养神”的基础上实现“炼气”。因此,虽然儒家和道家都有“生命合一”、“生生双修”的说法,但儒家更注重“以神为本”的自然修养,而道家更注重“以神为本”的修养。修炼生命“以气”功夫,这是他们对修身功夫的不同强调。

来源:凤凰网汉学孔子2572年任寅7月13日乙未耶稣2022年8月10日

欢迎关注@wenyi 讲道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