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哲学精神”|出版社

《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哲学精神”|出版社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导读

中国人不那么关心宗教《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哲学精神”|出版社 ,因为我们太关心哲学;我们的宗教意识不强,是因为哲学意识太强了。我们在哲学中找到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中表达和欣赏超越伦理的价值观;在哲学生活中,我们体验到这些超验价值。

本文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的“中国哲学精神”与大家分享,周末愉快!

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_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_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直被视为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媲美。在中国,哲学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心的领域。

从前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受过教育,他首先会受到哲学教育。孩子上学,首先要读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后道教(西方称为“新儒家”)最重要的文献。

刚学会认字的孩子,通常使用教材《三字经》,三字一组,六字成句。连句押韵,朗读时易记。事实上,这本书是中国孩子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善”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_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_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

01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_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_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

▲文征明《山水诗画册》部分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的生活充满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一种宗教。事实上,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更具有宗教色彩。“四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固然具有“圣经”的地位,但“四书”中没有神,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不是很清楚《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哲学精神”|出版社 ,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人们在谈论哲学或宗教时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想法。就我而言,哲学是对生活的系统反思。一个人只要没有死,他就还在生活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对生活进行反思,做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哲学家永远是哲学的,也就是说,他必须反思自己的生活,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生活作为思考的对象。生命的教义、宇宙的教义、知识的教义就是从这样的思想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的舞台。宇宙学就是这样出现的。思维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由此产生。根据一些西方哲学家的说法,要想思考,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人们能思考什么。也就是说,在思考人生之前,我们必须先思考自己的想法。

这些理论都是反思的产物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甚至“生命”、“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都是反思的产物。无论人们为自己思考还是与他人交谈,他们都在生活中。当我们思考宇宙或与人们谈论它时,我们会反思它。但哲学家所称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中的“宇宙”有着不同的内涵。哲人所说的“宇宙”,是指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适所说的“大一”,可以定义为“至大,仅此而已”。因此,任何人和一切都在宇宙中。

当我们思考或谈论知识时,这种思考和谈论也是知识本身。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思考思考”,也就是“反思”。一些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必须在思考之前先思考思考,就好像人们有另一套器官要思考一样,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事实上,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我们思考生命和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理由怀疑我们思考思考的能力。

宗教也与生活有关。任何主要宗教都必须以哲学为核心。事实上,每一个主要的宗教都是某种哲学加上一些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仪式和制度。这是我对宗教的理解。

如果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宗教,也就是人们通常的理解,可以看出儒家不是宗教。很多人习惯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其实儒家不是宗教。道教和道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道教是哲学,道教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相互矛盾。道家哲学教人顺应自然,道家教人逆自然。比如,按照老庄的思想,万物有生,必死,人不死,顺其自然。道教的目的是教长寿。这不是违背自然吗?道家蕴含着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_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_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文征明《山水诗画册》部分

至于佛教,佛教和佛教也是不同的。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教比佛教有趣得多。僧侣和道士参加中国传统的葬礼并不奇怪。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充满了哲学意味。

今天,许多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例如,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一文中写道:“他们(中国人)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的宗教形式),而是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这一切都让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将教会和神职人员视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根本的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但人们会问: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对世界彼岸的追求不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诉求之一,为什么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会成为世界上许多人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要求之一,为什么中国人要例外?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没有意识到有比道德伦理更高的价值观?

高于伦理的价值观可以称为超伦理价值观。爱人是一种道德价值,爱神是一种超越道德的价值。有些人可能喜欢称其为宗教价值。但是如果有人问我的意见,我会说这个价值不仅限于宗教,除非宗教在这里意味着与我上面所说的不同的东西。例如,基督徒将上帝的爱视为一种宗教价值;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上帝意味着宇宙。严格来说,基督徒所说的爱神并没有超越道德伦理。基督教信仰的神是人。因此,基督徒对上帝的爱可以比作儿子对父亲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爱是一种伦理价值。所以,基督徒对上帝的爱是否超越道德成为一个问题。它就像超道德,斯宾诺莎哲学中的“爱神”是真正超越道德的价值。

现在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人们不满足于现实世界,寻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在这方面,中国人与其他民族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中国人不那么关心宗教,因为他们太关心哲学。他们的宗教意识不强,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强了。他们在哲学中发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在哲学中表达和欣赏了超越伦理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经历了这些超越伦理的价值观。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作用不是提高正向知识(正向知识是指关于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提高人的思想,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观.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为学而废日。” 这里不谈“损”和“得”的区别,也不完全赞同老子的说法。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表明中国哲学传统对“学”和“道”进行了区分。“学”就是我上面说的增加正面知识,“道”就是提高心智。

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作用,不是增加实证知识,维也纳学派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已经阐明了这一点。然而,维也纳学派是从另一个角度,为了另一个目的。我不同意这一学派哲学的功能只是澄清概念,并将形而上学的本质视为概念的抒情,但从他们的论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哲学真的寻求提供积极的知识,它会陷入荒谬。

宗教确实提供了关于现实的积极信息,但是,它提供的信息与科学不同。因此,在西方,宗教与科学之间存在冲突。科学每进步一步,宗教就退一步;随着科学的进步,它的权威不断地被削弱。传统主义者痛惜这一事实,痛惜群众背离宗教,结果就是他们自己的衰落。如果除了宗教没有办法达到更高的价值,那么今天人们的宗教意识越来越弱,这确实应该感到遗憾,因为群众在放弃宗教的同时,也放弃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必须被限制在现实世界中,与精神世界隔绝。好在除了宗教之外,还有哲学可以达到更高的价值。而且,这段话比宗教更直接,因为不需要绕圈子,通过祈祷和仪式,通过哲学达到更高的价值。人通过哲学获得的更高价值,其内容比通过宗教获得的更纯粹,因为它们没有掺杂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这符合中国哲学的传统。一个人不需要是宗教的,但一个人必须是哲学的。当一个人变得有哲理时,他也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祝福。人通过哲学获得的更高价值,其内容比通过宗教获得的更纯粹,因为它们没有掺杂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这符合中国哲学的传统。一个人不需要是宗教的,但一个人必须是哲学的。当一个人变得有哲理时,他也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祝福。人通过哲学获得的更高价值,其内容比通过宗教获得的更纯粹,因为它们没有掺杂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这符合中国哲学的传统。一个人不需要是宗教的,但一个人必须是哲学的。当一个人变得有哲理时,他也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祝福。

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_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_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

02

中国哲学的精神与问题

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_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_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

▲文征明《山水诗画册》部分

哲学的本质和作用在上面已经概括地讨论过了,中国哲学将在下面详细讨论。在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中,有一种主流,可以称为中国哲学精神。要理解它,我们首先需要看看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人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最高的成就。比如有些人从政,在这个领域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样,在艺术方面,最高成就是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人可以分为不同的阶层,但他们都是人。作为一个人,最高的成就是什么?按照中国哲学来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就是人与宇宙合而为一。问题是,如果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否需要抛弃社会甚至否定生命?

一些哲学家认为,情况必定如此。释迦牟尼认为生命是痛苦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有的道家认为,生是疣,是瘤,死是除掉瘤。所有这些观点都认为,人应该从一个被物质腐蚀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圣人要达到最高的成就,就必须舍弃社会,甚至舍弃生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终的解脱。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超越世界”的哲学。

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观,所以感觉不可能谈道德以外的价值观,也不愿意讨论。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干预”哲学。从入世哲学来看,超越哲学过于理想化、不现实,因而是消极的。从超越哲学的角度看,入世哲学太现实,太肤浅;这是积极的,但就像一个人走错了路,走得越快,走得越远。

很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WTO哲学,很难说这种观点是完全正确或错误的。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不能被认为是错误的,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无论中国哪个哲学流派,政治和伦理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因此,它主要关注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人际关系的日常运作,而不是地狱或天堂;与人的今生,而不是他的下辈子。《论语》第十一章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吗?” 孔子说:“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呢?” 也是。”(《孟子:

然而,这只是一个表面问题。用这种过于简单的方式来理解中国哲学是不可能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如果理解正确,既不能完全称为世界,也不能完全称为世界之外。它既在世界内,又在世界外。宋代一位哲人在谈到道教时说,“与日用俗套密不可分,直至先天不画”。这是中国哲学的方向。由于这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也是现实主义的;它既实用又不肤浅。

进入和出生是对立的,就像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综合,是中国哲学的使命。这是否消除了这种对立?但它们仍然存在,只是两极结合在一起。这个怎么做?这正是中国哲学要解决的问题。

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_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_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

▲文征明《山水诗画册》部分

在中国哲学看来,能够在理论上和行动上实现这一综合的人就是圣人。他进入了这个世界并诞生了;中国圣人的这种成就,相当于佛教中的佛陀和西方宗教中的圣人。但是,一个中国的圣人,对世界的烟火,漫游山林,独处,并不冷漠;他的性格可以用“内圣外王”两个字来形容:内圣就是他的心专心修行;外王,就是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得像王一样。这并不是说他必须是一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实践中,圣人往往不可能成为政治领袖。“内圣外王”是指政治领袖要有高尚的胸怀。

按照中国传统,圣人应该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而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具备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方式,或基本原则。

听起来有点像柏拉图提倡的“哲学王”理论。柏拉图认为,在理想状态下,哲学家应该是国王,或者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怎么可能是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这个人首先要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才能让他在瞬息万变的事物世界中成长起来的思想,转移到永恒的思想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柏拉图与中国哲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哲学的使命是使人树立内圣外王的品格。但根据柏拉图的说法,哲学家违背自己的意愿成为国王,而成为国王是强加给他的职务,对他来说是一种自我牺牲。中国古代道教也持这种观点。章节中有一个故事“ 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从中也可以看出道家哲学中的超越思想。到公元三世纪,新道家郭象根据中国主流哲学的传统,在道家思想中对此进行了修改。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从中也可以看出道家哲学中的超越思想。到公元三世纪,新道家郭象根据中国主流哲学的传统,在道家思想中对此进行了修改。

在儒家看来,圣人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不会受苦。相反,正是在这些世俗事务中修炼自己的性情,使人修炼自己,从而获得圣人的品格。他认为生活和行为不仅是国家的职责,而且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是“天人”的职责。人要成为“天上的人”,就必须有自觉,否则,他的行为将无法具有超越道德的价值。如果他是命中注定的,他会以诚相待,以诚相待,因为这不仅是人的事,也是天的事。

既然哲学讨论的是内圣外王之道,自然就难于脱离政治。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个哲学流派,其哲学思想也必然是其政治思想。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和逻辑学,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的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正如柏拉图的乌托邦既代表了柏拉图的全部哲学,又代表了他的政治意识形态。

例如,名家争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无关,但名家代表公孙龙“要辩真,辩名正理,改造世界”(《公孙龙子·吉赋》)。”)。当今世界,政客们都在宣传自己的国家一心追求和平。其实不难看出,有些人一边说和平一边准备战争。在公孙龙看来,这种差异应该改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是需要改变的第一步。

既然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那么学习哲学不仅仅是为了寻求哲学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这样的美德。哲学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对生活的体验。这不是智力游戏,而是严肃的事情。金跃林教授在未发表的论文中说:“中国的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把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结合在一起。就哲学家而言,知识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哲学需要那些相信的人。”用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一个带着道的人。按照他所信仰的哲学信仰生活是他哲学的一部分。哲学家一生都在忍受。坚持不懈地锻炼自己,活在哲学体验中,超越自私自利,与天合一。很明显,这种心理锻炼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小我就会抬头,内在的宇宙意识就会消失。因此,从认知上来说,哲学家一直在追求;实际上,他总是在行动或将行动。这些是分不开的。哲学体现在哲学家身上。“家”字中蕴含的智慧与爱的结合。像苏格拉底一样,他没有在通勤中考虑哲学问题。在他的椅子上,他正处于生命的边缘。对他来说,哲学不是一套只供人们了解的思维模式,而是哲学家自己行事的内在规范,甚至是哲学家的生活。,只要看看他的哲学思想,就能明白。”

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_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_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

03

中国哲学家如何表达他们的思想

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_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_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

▲文征明《山水诗画册》部分

一个西方学生开始学习中国哲学,首先会遇到语言障碍,其次是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在这里,让我们从后一个问题开始。

当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他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这些作者的演讲和著作往往很简短,甚至语无伦次。打开《论语》时,每段只有几个字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段与段之间往往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5000字左右,仅相当于普通杂志一篇文章的篇幅,但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包含在其中。习惯了长篇大论理性辩论的同学,面对这样的情况,会感到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因此,他们难免会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家思想不连贯。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哲学将不复存在。杂乱无章的思想怎么能称为哲学?

可以说,中国哲学家的话语和著作,表面上看是不连贯的,因为它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专门的职业。每个人都应该读圣经,就像在西方传统中每个人都应该去教堂一样。阅读哲学是为了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哲学家不认为自己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如果你想阅读这些人的作品,你需要从他们收集的评论和给朋友和学生的信中汇编它们。这些信写的时间不同,记录作者言论的人也不是同一个人。因此,难免有一些连贯的,甚至矛盾的地方,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中国哲学家的著作语无伦次,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有些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很简短。在孟子、荀子等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中,确实有长文。但是,如果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然是篇幅短小,并没有充分说明真相。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家习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和例子来表达思想。整个老子都是以格言的形式写成的;庄子充满了寓言和故事。就连在中国哲学家中以推理着称的孟子、荀子,也将他们的著作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进行比较,格言也更多,他们中的隐喻和例子比西方哲学著作中的要多。格言总是简短的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而隐喻和例子总是自成一体的段落,与前后的文本没有联系。

用格言、比喻、例子来推理,难免地方不够,只能用暗示来补充。明确和建议正好相反。一个句子越清晰,它的暗示就越少;就像表达采取散文形式一样,它越不像诗歌。中国哲学家的语言是如此的模棱两可,其含义几乎是无限的。

暗示而不是笼统,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意味深长。在中国文学传统中,一首好诗往往是“词多而意无穷”。所以,一个有智慧的读者,在读诗的时候,可以从句外领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从字里行间领悟。这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品味,也成为了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风格。

这种中国艺术风格有其哲学背景。《庄子》二十六章《异物》在章末说:“权在鱼里,是得鱼而忘权,蹄在鱼里。兔子,得了兔子忘了蹄子;说话的人在乎,骄傲却忘了说话。我要跟一个忘记说话的人说话!” 我必须和一个忘记说话的人说话。此时,两人并没有说话。《庄子·田子方》一书中提到的两位圣人相见,相见不说,因“见而道存”(《庄子·田子方》)。在道家看来,道不是道,只能是隐含的。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其固定的意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导人们领悟道。一旦语言完成了它的隐含作用,就忘记它,为什么还要让自己被不必要的语言所累呢?诗的词韵如此,画的线条色彩亦然。

公元三四世纪,形而上学(西方称为“新道家”)是中国思想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当时有一本书叫《世说心语》,记载了当时著名学者的诗句。在本书的“文学”部分,一位高官(他自己也是一位哲学家)问一位哲学家老、壮、孔子思想的异同。哲人回答:“不会有区别吧?” 大官对哲人的回答很满意,立即任命他为秘书。哲人的回答只有三个字,所以被称为“三字掾”(“掾” 是古代政府下属的总称)。在回答大夫的问题时,他不能说老、庄、孔子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他不能说他们之间没有区别。因此,他通过反问来回应,这真是一个聪明的答案。

《论语》和《老子》中的短词和短句,原本不是根据讨论的某个前提得出的结论,现在因为缺少前半部分而变得轻率。它们是暗示性的格言。正是他们的突出地位使他们如此吸引人。如果我们把《老子》这本书里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再重复一遍,它可能会用五万或五十万字,或许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老子》这本书的意思,但它本身就会成为另一本永远不会的书替换原来的老子。

前面我提到郭襄是《庄子》的著名评论家。他的评论本身就是一部重要的道家经典著作。他以理性论证的方式阐述了庄子所用的寓言和隐喻,并在散文中强调了庄子的诗句。他的阐述比《庄子》要清楚得多。不过,《庄子》原著中,暗示颇多,郭襄的注解又清晰又具体。人们问:两者哪个更好?后来有禅师说:“我见过郭象批庄子,知道的人说:不过是庄子批郭象。”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_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_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

04

语言障碍

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_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_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文征明《山水诗画册》部分

由于语言障碍,任何无法阅读原始语言的哲学著作的人确实很难完全理解它。中国哲学著作的语言难度更大,因为它们具有暗示性。中国哲学家的演讲和著作中的各种暗示很难翻译。当它被翻译成外语时,它从提示变为明确的陈述。失去了暗示的质量,失去了原著的味道。

任何翻译的文本最终都只是一种解释。当我们把老子的一句话翻译成英文时,我们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它的意思。译文通常只表达一种意思,而原文可能有其他层次的意思。原文是暗示性的,翻译无法做到这一点。结果,原文中的大部分丰富意义在翻译过程中丢失了。

《老子》和《论语》有很多译本。每个译者都会忍不住发现其他译文不尽如人意。但译文再完美,总是比不上原文。只有把老子和论语的所有译本都加进去,再加上以后的各种新译本,才有可能表现出老子和论语原著的特点。

公元五世纪时,僧伽摩罗什是将佛经翻译成中文的译者之一。他曾经说过,翻译工作就像咀嚼食物来养活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能吃饭,想吃别人的口水,那他嘴里吃的当然不会有原餐的香气和鲜味。

- 结尾 -

《生命与成长》第二季正在热播中,欢迎收看。

点击下方海报观看

《生命与成长》第二季最新全长纪录片

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_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_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

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_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_道家与中国哲学的论文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