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背景下道家心理和谐思想与现代心理

和谐社会背景下道家心理和谐思想与现代心理

道家和谐思想的现代化心理学意义

摘要:和谐社会背景下道家心理和谐思想与现代心理和谐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是朝着一定的方向和规律进行的,个人只有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才能获得个人幸福,完成人生使命。庄子在此基础上把老子所提倡的顺应自然、安时处顺等思想发展到了极致。

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家心理和谐

和谐社会背景下心理和谐的必要

和谐社会背景下道家心理和谐思想与现代心理

所谓心理和谐,“根据‘和谐’的语义和辞源分析,心理和谐即个体对自己各方面表现与自己期望之间的和谐”。

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核。在当今和谐社会背景下,心理和谐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从国家政策到专家观点,都从不同视角论述了社会和谐和心理和谐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指出:“重视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把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问题提到如此高度,这在我党还是第一次。由此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视。林崇德认为,心理和谐必须处理好六大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心理和谐主要表现在个体和谐方面,因为“心理和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且个体心理健康或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基础,因此心理学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努力探索中国人的心理和谐特征、影响因素、干预措施和保障机制,直接为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服务”。

复兴中国古代心理和谐思想迪在眉睫

和谐社会背景下道家心理和谐思想与现代心理

《周易》指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家人》)。要求每种身份的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实讲的就是和谐。道家重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要求顺应自然讲的更是和谐思想。甚至佛家思想也讲究认真面对自己的内心,讲的也是自我和谐思想。

可以说,我国古代和谐思想由来已久,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和谐心理学思想更是博大精深,遗憾的是,当今心理学界对其挖掘和继承发扬不够。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思想,这样的认识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不公平的。这也正如心理学家潘菽所说:“我国的心理学似乎‘命里注定’只能跟着人家后面走:以大陆来说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1949年后跟着苏联走,介绍的是苏联心理学的一套;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又日占上风,吃起香来。台湾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接受西方心理学那一套。可以说,中国的心理学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这样的误会和现状与我国作为有着灿烂文明古国的身份极不相称。

道家和谐思想对当今心理和谐的启示

顺应自然之道的辩证思想――道法自然。老子所标榜的圣人是充分认识了万事万物的本性,并顺应其本性的人。所以他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第四十三章)正因为行不言之教、以无为之态度的难能可贵,所以很少人能做得到。越少人能够做得到,就越显出它的可贵。那么,怎样顺应自然之道呢?老子还提出一个“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人要仿效、学习和顺应大地、天和道的规律,是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十五章)。

和谐社会背景下道家心理和谐思想与现代心理

庄子认为一个人内心和谐就要真诚致性,这也是“顺其自然”的表现。“庄子主张无情,实际上是要超越感情对精神自由的束缚。他看中的是真情:‘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言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同时,顺应自然就可以保护身体、保全生命、养护精神,可以享尽天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发展心理学认为,生命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其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教育只有顺应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些特点才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心理和谐的重要内核――自我和谐。老子认为人应保持自然纯朴的状态,减少私心,降低欲望,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内心的和谐。“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老子》第十九章),提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和谐社会背景下道家心理和谐思想与现代心理,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因此不要让人看到引起欲望的东西和事情,以保证内心和谐,“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第三章)。

庄子主张人们不应因为感情而“拖累”思想和精神的自由,“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庄子・大宗师》)。和谐社会的特征应该是每个人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是一味追求不可能达到的事情。所以他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庄子・至乐》)这就是说让人和鱼做不适合自己“本性”的工作只会带来灾难。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满足人们欲望的条件却是有限的。所以和谐社会背景下道家心理和谐思想与现代心理,欲望的满足是相对的,需要控制和节制。否则,人们的欲望不但不能满足,而且会增加新的欲望带来的矛盾和挣扎。

主观幸福感的意义与价值――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认为“道是终极的东西,无法言说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凡是可以言说的都不是道”。或者说:“你对道的把握、理解、描述永远不会超过你的理解,而你对道的理解和获得的知识永远是不完整的。”所以说我们对道的理解和把握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在这一点上,道家重视的是一种“自悟”的状态。而心理和谐的人是接近“道”的人,对道的理解和把握是相对的,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观意识形态。

庄子通过一则和好友惠子辩论关于河中游鱼是否快乐的寓言来说明我们的认识都是“主观唯心”的。理情教育认为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于改变和提高认知,而认知的改变正是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叔本华认为,人生的幸福是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因为“人生客观的部分掌握在命运之神手中,它会因情况变化而发生变化,而主观的部分则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在本质上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们也说,面对灾难,悲观者只看到灾难本身,而乐观者却能从灾难中获得经验、看到希望。

道家心理和谐思想部分已被现代心理学借鉴并运用于实践,但挖掘和发展运用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中国道家人生哲学已被现代心理学家挖掘出来用于心理治疗实践,例如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和玄览――心斋疗法略论――老庄心理治疗,对现代心理健康有重要指导意义。”

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以说,中国先秦道家和谐思想是为“体”,而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为“用”。道家和谐思想理应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重要内核。这也应该成为心理学发展中国化的必然趋势。

编校:施宇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