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徐应佩教授去世享年86岁教授深情忆导师

我国徐应佩教授去世享年86岁教授深情忆导师

9月19日下午,我国著名古典文学鉴赏研究专家、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学科奠基人徐应佩教授去世,享年86岁。21日上午,徐应佩教授告别仪式在南通天福园举行,我市文化界、教育界人士纷纷赶来悼念,对徐老深切缅怀。

徐应佩,1936年生,江苏南通人。1956年毕业于苏北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历任苏北师范专科学校中国古典文学助教,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南通师范学院教授。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多年来发表、出版古典文学鉴赏论文、文章500多篇、700多万字。

周建忠教授深情忆导师

应佩导师仙逝,先生孙女太乙9月19日夜里告诉我,我很是吃惊,因为先生没有生病,没有住院。当然没有痛苦,没有辛苦家人,没有惊动他人。当天吃完中饭,正常的午休,然后就安静地走了!

太乙,也算是我的学生。1992年,我获评江苏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组织上确定徐先生担任我的导师。的确,徐先生是我教学的导师、科研的导师,更是我人生的导师。徐师母,也是我们家最为尊敬最为亲近的长者。而学术传承的一些细节也是非常神奇的,在我兼任文学院院长期间我国徐应佩教授去世享年86岁教授深情忆导师,太乙考入南通大学文学院,也算成了我的学生。我还为大三的太乙《中华美德诗选析》写过序。

太乙跟我说,你给爷爷写一副挽联吧。

我立马想到,先生是本埠文化界元老,功力深厚,热心公益,不求回报,乐此不疲。比如说,为逝去的人做挽联,先生不管熟与不熟,不管尊卑穷富,总是有求必应,援笔立就,应该超过百人以上。如今,先生走了,做挽联的事,我当仁不让:

临去成诗,操节重士林,月白风清应有意;

平生研墨,文章惊海内,斗量车载岂无名。

当晚发到朋友圈,很快惊动了方方面面。有人问我“临去成诗”什么意思?其实,我就是表达对先生人格的向往,即使走了,也带着诗意,不麻烦家人与他人,弥漫着诗的氛围,流淌着诗的梦想,是先生一生诗学的延续与弘扬。这就是先生之为人,高洁自爱。一生助人无数,但绝不愿意随便麻烦他人。

1978年8月,我到扬州师范学院南通分院中文系任教,除了爱猫整洁、志趣高远的系主任朱老,务实勤勉、满身粉笔灰的系副主任陆老,就是厚实诚朴有点冷幽默的姜光斗先生,才气外露、气宇轩昂的周溶泉先生中国古典文化,而徐先生则是当时最闪亮的一颗星,饱学名儒,名扬天下,尽管深邃内敛、一丝不苟,但上课吞吐珠玑风水研究,指点古今,滔滔不绝如江河奔腾,深得历届学生追捧。

更为神奇的是,先生每讲一篇古诗文,就是一篇锦绣文章,或者自己直接发表,或者学生记录整理后,以学生的名义发表。在电视尚未普及、广播是主流媒体的时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阅读与欣赏”栏目,几乎每周都会播出徐应佩、周溶泉或者周溶泉、徐应佩撰写的稿件,一时迷倒一片。在那个写两篇教材分析手稿就可以评副教授的年代,先生的文章数量,我在挽联里说“车载斗量”,决不夸张。

先生引以为自豪的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这在文艺作品占据社会意识形态重要方面的特殊时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身份中国古典文化,而且是语文泰斗叶圣陶先生亲自介绍的。这比泛文化时代的一些会长头衔,其地位、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先生为人慷慨,红白喜事,有请必到,到则重礼,出手大方。其实先生非常节俭,生活上要求很低中国古典文化,抽烟是他的最大爱好,但袋子里一定放两包质地悬殊的香烟我国徐应佩教授去世享年86岁教授深情忆导师,逢人就从中山装的上衣口袋中掏出大前门待客,而自己抽的是烟丝质量很差的一种,我们乡下人称之为“省酒待客”。

近日,有媒体采访我。我说,徐先生身上最闪光的是:

历经曲折,锲而不舍,从不言弃,孜孜以求,终成大家: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巍然屹立。有的人抱怨时运不济,有的人抱怨地域偏僻,有的人抱怨平台太低,先生就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你自己的渺小与庸碌。

致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普及,将这项工作提到学问、事业高度来追求,任尔东西南北风,不为所动,故蔚然独秀,沾溉学林。

我最最感动、佩服、向往、模仿、学习的,是徐先生对同事、学生的关爱、关心、呵护、鼓励、支持,从经费的资助到习作的批改,从文字的锤炼到推荐发表,由衷自觉,出乎天然,无怨无悔不计得失。据我所知,某著名教育家的教学主张教学理念,就是这对夫妇到徐先生家里聊天,先生提出来的。某名牌大学中文系掌门人,当年考研的费用就是先生师母资助的,现在看来先生也没有多少钱,纯粹出乎一片慈爱之心。所以我常常将此点概括为:教师职业的最高境界不是严格不是解惑,而是鼓励、喝彩、帮助、宽容。(南通周刊)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