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文化”是重庆城和重庆人的解译密码

码头文化”是重庆城和重庆人的解译密码

“码头文化”可以休矣

绿色家园 宋克君 作

□常 克

重庆的主流文化是什么,文界一直有讨论。不过这当中,个别“码头文化”论者欠点从容,甚至立论方向都弄错,让人愕然。

将重庆的主流文化硬生生归结为码头文化,其人主要依据是,“重庆这座城市主要是依码头而建,依码头而兴”,“对重庆这座城而言,影响最大最深的文明形态当数码头,可以称为码头文化”,进而认定:“码头文化乃是重庆城和重庆人的解译密码。”

以上论言,出自《重庆文艺》2008年第4、5、6期的连载文章“漫谈重庆码头文化”(以下简称《码头文化》),作者蓝锡麟。

近年,探寻重庆主流文化的本地和外地学人专家者众,见仁见智,倒也不失论者雅量。比如鲁也,他就反对将重庆的主流文化定义为码头文化,曾著有“也说歧义丛生的重庆‘码头文化’”(《重庆日报》2007.9.3)等文论。鲁先生虽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末了还是讲,“重庆的核心文化和主流文化是什么?可以讨论。”

观洋洋数万言的《码头文化》,看得出来,作者宵分废寝,确实下了功夫,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文中指斥“重庆本土某些人对于码头文化流于一知半解”,是一种“轻薄行为”云云,就言重了。篇末,又引用杜诗“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似自比才气超群的“王杨卢骆”。

何为轻薄?辞书上解释是,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多指女性)。对不同观点,可以批其浅薄、怪诞、荒谬“码头文化”是重庆城和重庆人的解译密码,说轻薄是不妥的。

做学问不可使性子。高度、深度差一些无妨,但精度绝不能出错,否则连大方向都整偏。这不是兵家大忌,这是文家大忌。

别人“轻薄”,《码头文化》就一定正确吗?那倒未见得。《码头文化》的立论理由,无非是说重庆码头多,码头大,有影响。照此逻辑,中国乃至世界上“依码头而建,依码头而兴”的城市多得不胜枚举,码头文化岂不成了万金油、满天星?

国外的码头太远,咱说点国内的来比较。

先说上海。上海天然河港密如蛛网,不仅是长江出海的门户,更以其东濒东海、北界长江、南临杭州湾和位处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前缘的地理优势,无可争议的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口岸。没人会怀疑,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码头。

再说南京。南京五六千年前就有原始村落,从范蠡筑城算起,迄今已越近2500年历史。南京濒江临海,湖沼河流气象万千,南京港被称为中国内河第一大港。看来重庆码头文化,南京的码头也不比重庆小。

又说说武汉。武汉位长江汉水之滨,拥有中国内地最大的港口,素以“九省通衢”而闻名,可谓得水独优。其码头的腰身尺寸,当不逊于重庆。

重庆的码头无论规模、功能还是影响力,总不及上海、南京、武汉,这是常识;人家总结自己的文化属性,从没嚷嚷码头文化重庆码头文化,都懂得跳出码头从更深层次解读城市文化内涵。

这一点,《码头文化》似乎也是明白的,称天津“津卫文化”,上海“洋场文化”,武汉“通衢文化”。这里“码头文化”是重庆城和重庆人的解译密码,笔者再补白一个南京,人家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被称作六朝古都文化。

重庆有没有码头文化?当然有,但那不是重庆文化的主流,也非核心,更遑论“解译密码”。

按照《码头文化》的说法,“重庆码头文化的核心是帮会文化,而帮会文化的核心则是袍哥文化”;以前的叫“传统码头文化”,改革开放的今天叫“现代码头文化”;“重庆传统码头文化中,袍哥文化的影响根深须长”重庆码头文化,“红岩文化、抗战文化和库区文化,社会性和群众性的文化根基也在于码头文化”;“当下在重庆,一些人,甚至少数职务不低的党政官员,仍然残存着一些袍哥习气”,云云。

《码头文化》的作者自称“我从1991年开始讲码头文化”,意思是立场坚定。然而很遗憾,其在研究方法和解析逻辑上多存缺憾,没有把握好主干与分支的关系,以致牵强附会,无法自圆其说。

倘若当真拿《码头文化》版本的“码头文化”去做重庆的“解译密码”,试问,重庆的移民文化、大库区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等等,又该如何求解?

重庆有3000多年灿烂文明,历史上三次建都、三次直辖、四次作为国家一级政区治所,文化积淀丰富而厚重,岂一个码头文化所能包办。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