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学文化?王晓明:改革才可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何为大学文化?王晓明:改革才可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何为大学文化? 王晓明教授在华东师大华夏学子论坛的演讲 思想者小传 王晓明 1955年生于上海。1977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本科,1979年转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许杰、钱谷融教授,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化分析。主要著述有《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潜流与漩涡》、《追问录》、《所罗门的瓶子》、《刺丛里的求索》、《半张脸的神话》等。 今天中国的大学,需要重大的改革,而且这个改革必须非常的迫切。去年北大教改,就发出了这样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因为中国大学这些年来,包括以前的许多问题结合起来,中国大学教育状况的恶化已经给我们的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害,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正在为此而付出很大的代价。可是要改革,前提是首先这个社会———特别是我们身处大学当中的人,我们自己要明白、要看清楚:我们大学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尤其要明白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大学。是要用办大学来拉动内需呢?还是要用办大学为市场服务?为培养现实所急需的技术性人才?还是说我们办大学,社会需要大学是为了社会的长远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整个的素质,包括或者说首先是人的精神素质的提升。

一定要先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我们大学的改革才可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大学是社会生活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部门。就好像工厂有工厂的文化,军队有军队的文化一样,大学也一定有它自己的文化。那么就从大学文化这个角度,来看看我们的大学有些什么问题。换句话说,世界上比较好的大学的大学文化是什么样?然后和我们自己所熟悉的情况来作一个对比。当然,由整个世界现状所决定的,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大学全部都是在所谓西方式的发达国家。就拿亚洲来说,有个很著名的杂志《亚洲周刊》差不多每年要作一个亚洲大学的排行榜。排行榜里面总是排出前十名。有很多指标。其中这十名里面有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有台湾的台北大学文化大学,有印度的德里大学,也有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有汉城大学,可是内地的大学一所都没有。这还只是亚洲大学的排名。这些亚洲的大学在世界最好的大学里面,大概除了日本的东京大学之外,都不能进入该行列。所以可以想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差距有多大。可是呢,世界上比较好的大学,彼此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比方说,莫斯科大学就是属于世界上比较好的大学之一。它的很多做法就和我们熟悉的欧美的很多大学不一样。比方说有一些课会连续三、四个小时甚至五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上,它的课表就是这么排的,老师就一直地讲。

这点就和欧美的其他大学很不一样。所以这些最好的大学都不在中国。而且他们互相之间都有很不相同的地方。我个人的见闻非常有限,我去过一些比较好的大学,有的时候是呆的时间长一些,但是更多的都是一些很短的访问,看书了解情况也有限,所以对那些所谓最好的大学,我所感受比较深的大学文化一定是很不全面的。只能说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今天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我觉得从我所了解的那些最好的大学的情况来看,大学文化有三个方面是特别突出的。 在学术评价上,评价一个教师的学术成就,评价一个年轻教师可不可以升副教授、讲师,绝对不应该有行政的干预,更不应该把学术看成可以和别人交换的东西。正是这一条,保证了最好的大学里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准。 第一个就是:大学的文化是一个自主的文化。我们可以分几个方面来看。第一,大学对于校园以外的社会的态度和关系。上面说的这些最好的大学,它们中间不少是国立大学,比如说日本的东京大学。日本有九所帝国大学,东京大学是帝国大学里最好的,这些帝国大学的教授是属于国家公务员(最近才改),用日本的汉字表示就是“教官”。我有一次在北海道大学,它是日本的九所帝国大学之一,在我的同行进出校门时门卫要敬礼。为什么?因为他们看见了长官。

可尽管这些国立大学,更不要说私立大学,虽然是要从社会上拿很多的钱,但是他们始终注意保持自己学术研究的独立性。 从学校内部来讲,大学既然是一个学术机构,是一个教育机构,那么在这个机构里面,地位最高的是谁呢?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师生应该是大学里面地位最高的人员,而所有的行政管理部门都是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服务的。这是大学文化自主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在那些最好的大学里,各种各样的行政委员会,比方说负责大学少数民族问题的委员会,或者负责大学教学的委员会,或者负责大学科研拨款的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主体都是大学的教授。这和我们各位在大学生活里感受到的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在那些最好的大学里,如果一个学生有事找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办交涉的时候,他能得到非常好的服务。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员都会非常热情,尽一切努力满足这个学生的要求。因为他们有一个观念很清楚:大学是为研究为教学服务的。而不会像我们这里经常看到的何为大学文化?王晓明:改革才可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管理人员认为自己是管你的。另一个我觉得难以容忍的是,在大学里,在教师当中,在大学的各种会议场合,非常奇怪地会看到人们互称官衔。某校长文化大学,某处长,某院长,某主任。现在,在系里面我们一般不会称系主任为“某主任”,如果你这样称呼,系主任会认为你在讽刺他,称官衔一般是到校长为止。

可是你要是到其他的很多学校去文化大学,那是从主任开始一律都是这样称呼的。所以在大学里面,你会一直觉得好像坐在政府机关里面一样,居然到了连称呼的时候都把官衔放在第一位。大学的官本位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在学术评价上,评价一个教师的学术成就,评价一个年轻教师可不可以升副教授、讲师,绝对不应该有行政的干预,更不应该把学术看成可以和别人交换的东西。正是大学评价学术工作强调自主性这一条,保证了最好的大学里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准。你在那些最好的大学,会觉得有一些教授他的观点我不能同意,这很普遍。可你不大会发现一个学术水准很差的人在这些大学里当教授。不像我们这个地方,即使在很好的大学,你都会发现有那么一些教授其实连做讲师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说我们现在到处都能看见行政官员利用权力谋取博士学位、教授和博导职称,或把大学的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拿来作交易开学店。只要投资就能得学位,这些都是严重丧失学术自主性的表现。一个大学沦落到开学店卖文凭的地步,它的长远利益就会受到严重损害。事实上,这些年来,评职称也好,授予学位也好,在这些方面,大学教育的普遍降低标准给我们大学将来(包括现在)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害。所以,一流大学应该有的文化风气首先一条就是独立自主的,不受其他东西干涉的。

这自主还同样表现在对待有钱人———阔佬的捐款上。西方国家用税收制度来“威逼利诱”,影响一部分有钱人将财产捐给文化教育机构。在很多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的确有一些有钱人愿意投资给大学用以推行大学建设。可是,越好的大学在接受捐款时越慎重。他要查这钱来的正不正何为大学文化?王晓明:改革才可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捐钱者有无污点。大学的确需要钱,但不能因为你有钱就降低我的品格接受你的脏钱。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大学精神自主性的体现。 如果社会只有对现实利益的追求,而无其它的关怀,社会是非常脆弱,很难长久维持的,一定要出大问题的。所以,一个社会若想好好发展,一定要在对眼前利益的追求之外,还有对长远利益的思考和关照。 第二个方面就是大学的文化一定是重精神重学术重基础学科,轻实用轻功利轻应用学科。大学总有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基础学科往往关系到社会的根本问题,关系到文化中较高的部分,而应用的往往迅速地为社会现实服务,适应市场和社会现实需要。大学里一定有这两个部分,可这两部分谁轻谁重却是关系到大学基本精神的重要问题。而那些最好的大学在这个问题上是非常清楚的,他一定是重精神重基础学科重学术。 举例来说,美国和英国大学的“学院”,在英文里是两个词,一个是,一个是。

其实只有两种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文学院基本学科是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诸如此类。什么是理学院呢?即通常所说的数理化。只有这些专业组成的文理学院才可称,其他的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政府学院都只能称为。区别在于,最好的大学核心部分、主干部分是,都是支干。这种区分体现在很多方面,大部分博士课程都集中在里,里很少。哈佛大学一年约毕业500个博士,从毕业的大约100个,400个都在文理学院,教授位置也是文理学院多,师生比例也是文理学院小的多。区分同样表现在经济学系和商学院里,经济学系属于,研究经济学理论,而商学院培养,最典型的是MBA,它是硕士课程,教你一套大学毕业后实用的技术。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文化的特点。 在教育办得比较好的国家,通常还会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在它最好的大学中间,会有那种完全没有别的,只有文理学院的大学,举两个例子,一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我第一次到那个学校去的时候,那里的教授向我介绍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这个学校没有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

若要讲学生毕业工资,这三个学院的毕业生,医生律师CEO,工资最高,可普林斯顿坚持不设这类学院。普林斯顿在美国大学排名总在第三四位徘徊,是小型的学校,但也是最好的学校。同样,在东京郊区,也有一个很有名的大学叫做一桥大学。我们讲起来知道在日本的大学里面东京大学、庆音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可你到日本去,你说是一桥毕业的学生,别人会很尊敬你。这也是个很小的学校,他只有文科理科,没有应用型学科,可他在日本大学排名很靠前。 道理很简单,在一个社会当中追求现在眼前利益的永远是主流,古代是这样,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更是这样,这是社会的通常情况。可是问题在于,人类社会若真想比较好地生存下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来维持。如果社会只有对现实利益的追求,而无其它的关怀,社会是非常脆弱,很难长久维持的,一定要出大问题的。所以,一个社会若想好好发展,一定要在对眼前利益的追求之外,还有对长远利益的思考和关照。 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大发展,在全世界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来,大概是400年时间。在这400年中,世界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创造了巨大财富。因为资本主义的原则很简单,即考虑投入与产出关系,怎样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

可以说资本主义是非常注重效益关注现实利益的体系。可根据这些经济学家测算,400年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把整个人类在数亿年间积累起的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了40%。如果社会全被像资本主义这样的追求现在利益的冲动所控制,而没有对现实利益之外的更大范围的思考,没有经济学家来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究竟消耗了人类多少不可再生的资源,没有对消耗了子孙后代多少宝贵财产的思考,那么这个社会的可预见的将来就会发生更大的危机。为什么我们那么强调可持续发展,就因为社会有那么多力量那么多人在思考除了眼前利益之外的其他更长远的问题。所以,一个社会在考虑满足当下的功利性需要的同时,一定需要有对人类根本目的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主要就表现在人文学术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当中。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所以要有大学,就是为了在社会追求眼前利益的主导潮流之外,创造另外一个精神的同时也是物质的空间,用这个对于长远利益的关照,对于人类根本问题的思考,用这个空间来制衡人类追求眼前利益的巨大冲动,以此维持社会平衡,使船不至于倾斜得过于厉害而翻掉,此即社会需要大学的原因。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1980年代开始,先是欧洲,后是北美和其他地方的第一流大学都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规定大学里所有学生不论是哪一个系科的,都必须修一门叫做“经典阅读”的课后,才能拿到文凭。

这个课有一张书单,各个大学不一样,有三十、五十或七十种。其中列出了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人类经典著作,从《荷马史诗》、古希腊的历史著作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小说,马克思、弗洛伊德的著作,诸如此类。不管什么专业,文学或计算机都须修此课。而这些课通常由非常好的专业教师来讲,讲课也很简单,领着大家读这些作品,然后讨论。如讲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不会像文学系那样讨论俄国文学的历史,而仅仅是读小说本身,带领学生来考虑小说写了些什么东西。此课会为一流大学普遍采用,背后有一个基本判断,即人类生活中有些重大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在3000年的文明史中始终存在,古希腊人面对,今人同样面对。而所谓经典即人类杰出作家、艺术家、思想家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富于特色的回答。它所以能成为经典,就是由于其回答富有启示意义,值得一代代人反复地重温,加入到讨论中去。所以要重读经典,就是要通过这些经典触及人类生活中最重大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这些现代人面对的问题,除了我们的工资今天两千明天三千,除了我们的房子三室一厅还是一个,除了我的老板是否喜欢我愿意提拔我,除了这些现实问题之外,我们的生活之中还有另外一些问题,比如说人的忠诚、背叛,人和历史的关系,人与人沟通的问题,人的爱情、友谊、想象力等是更重要更深刻的问题,所谓经典,就是在讨论这些问题。

那些大学通过这一课程树立了一个标准:今天作为真正的合格的现代人,应该对这些人类最重大问题有基本的了解,而这个就是大学文化应该在那些在大学里度过人生重要时刻的年轻人心中培养起来的意识。这是我讲的大学文化的第二个特点。 当布什和他的宣传助手们把伊拉克的情况描述得非常片面的时候,这些大学里的人,他们还知道伊拉克的另外的事情:知道伊拉克的历史;知道伊拉克人为什么会这样;知道阿拉伯人为什么会这么仇恨美国人。 大学文化第三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学文化和社会主流、时尚一定是保持一定距离的,即社会上、大学校园以外流行的是什么,那么和在这些最好的大学校园里面的潮流风气一定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对立的。 举我亲身经历的几个事情。如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萨达姆军队攻占科威特,联合国授权美国攻打伊拉克。当时在中国舆论是一片谴责声,认为萨达姆的确欠揍。可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跟国内感觉不一样。当时老布什隔几天就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当时电脑网络并不普及,在UCLA的草坪上我看到一群群的教师学生在听收音机,表情非常凝重。非但看不到举国同仇敌忾拥护战争的气氛,恰恰相反,我在校园里感受到了对这场战争正义性和神圣性的深刻怀疑和坚决反对,这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美国社会当中发出最强烈的反思社会的声音来自大学,尤其是最好的大学。哈佛大学被认为是培养美国未来精英和政治统治者的学校,而且哈佛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美国未来是他们的。可就是在哈佛大学,学生们会明确地挑战社会的主流思想。在欧洲、日本、印度、印尼这些地方最好的大学里———不一定是整个世界里最好的大学,但它往往是该地区最好的大学———总不断回荡着对社会流行思想的质疑的声音。为什么大学的人总不那么容易跟着潮流走?简单说就是,他们见多识广。大学是集中人类全部知识的地方,社会生活当中没有哪个地方像大学这样集中了人类最多的知识。他们的知识结构不一样。他们看流行杂志以外的杂志。就是看电影,在那些大学周边的电影院不但放流行卖座的电影还放映许多不卖座的,美国以外国家的电影,而且大学的学生可以听各种各样的课程。正是这个见多识广,造就了大学的人总是要问为什么是这样,他总是要想想你说的对不对,因为他们明明还知道另外的事情。当布什和他的宣传助手们把伊拉克的情况描述得非常片面的时候,这些大学里的人,他们还知道伊拉克的另外的事情:知道伊拉克的历史;知道伊拉克人为什么会这样;知道阿拉伯人为什么会这么仇恨美国人;知道那些出身富有家庭的阿拉伯人为什么自己的性命都不要,要到美国去跟你同归于尽。

这就是大学文化的魅力和它的价值所在。 以上只是很简单的讲了一下我个人所体会最深的大学教育、大学文化的最重要的三个特点。当然还有许多很重要的方面,我不一一说了。就从我刚才很简单的讲的这三个方面,大家结合我们自己的亲身经验,我们现在每天的感受,一定能够感觉、能够看出我们今天大学的校园文化在哪些地方与世界一流大学有怎样的差距。(演讲记录全文约15000字,本报有删节)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