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历史特点及题型特点解析!

2015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历史特点及题型特点解析!

【题型特点】

启示、认识类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

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行。与“启示”有所不同的是,“认识、看法”需要考生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对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对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评价;由某一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高度。

“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及历史感悟能力。因而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启示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 “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引出来。

认识、启示类试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紧密,因而,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不能无中生有,泛泛而谈。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一般分三步解答。

首先,对材料进行系统归纳,找出“题眼”。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益”“害”两方面。

其次,抓关键,切要害。结合设问,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1.认识类:

一般从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怎么样(明确做法)的角度回答。答案可从两方面组织:一是共性特征(从材料或题目的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二是“探因寻果”。

2.启示类:

一般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答案一般从三个方面组织:一是理论高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二是现实指向(要密切联系当前时事,对现实有指导意义);三是反面的东西正面说。

3.借鉴、建议、主张、态度、见解类:侧重从怎么样的角度回答。

根据设问提示角度的不同,还可以采取专项分析。

设问方向

答题角度

政治方面

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策、政党和革命、政党组织派别和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内容。一般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文持或拥护的程度等方面思考。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经济方面

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措施、工业化道路等方面的内容。一般可从是否符合国情、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方面思考。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思想文化方面

主要包括文化制度(政策)、思想内涵、主流思想与支流思想、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一般从以下三点思考:①如何对待,从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等角度思考。②如何认识,从文化或思想的地位、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③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思考。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外交方面

主要包据国际组织、双边关系和世界格局等方面的内容。可从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际地位等方面思考。

注意:

(1)紧扣考查主题或话题,切忌空谈理论,要具有针对性;

(2)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3)从今天认识的角度,强调其现实性意义和借鉴意义。

(4)符合主流价值观、政治正确。

目前为止,高考中认识类的题不多。但是随着唯物史观的强调,需要倍加注意。认识主要涉及历史认识论问题,由此回答主要五个板块:

历史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历史的规律:任何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等等

历史的本质:本质上代表XX的利益......

2015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历史特点及题型特点解析!

历史的评价:历史发展辩证看待

历史的启示:宏观立意考虑;微观材料考虑

解题技巧

①解答时一定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中心意思,不可脱离主旨。

②材料中心意思是对的,我们要变个说法,就是答案;材料中心意思是错的,我们要正面说就是答案。

③书写时要用专业术语,不能随意发挥。

【答题术语】

(1)如何认识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选官制度的作用

官员由中央任免,有利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利于抑制地方割据势力,保证中央权威;同时制度化的选官标准,对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提供高素质的官员队伍起到重要作用

监察制度的作用

古代监察制度有利于澄清吏治、打击割据势力,同时有利于纠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和维护政令的畅通

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保证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常运转

(2)比较认识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中国

古希腊、罗马

特点

实用性、集体、等级、治理等

理性、个性、平等、主宰等

趋向

专制

民主法制

形式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法制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工具

以法律为保证,以维护奴隶主专制统治

对文明影响

有利于保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使文明的进一步延续

缺乏强有力的权威,易导致分崩离析,破坏文明的发展历程

认识

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局限性

(3)如何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从范围看

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纺织行业

从表现看

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从程度看

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行业中,是十分微弱的

从地位看

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4)如何认识清明之际的民主启蒙思想

背景

封建社会衰弱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主张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反封建民主色彩,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性质

从本质上未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主张

影响

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

(5)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识中国社会的巨变

内容

意义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否定封建专制制度和国君一体观念

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

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

依据三权分立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体

否定了“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6)多角度地认识三民主义

从时代背景看

其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从纲领内容看

其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满清政权,建立共和国

从民生意识看

其借鉴欧美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从民主政治看

其倡导民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从时代发展看

其与时俱进,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7)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个方向和主题

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双重性质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思想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三个阶段

器物阶段、制度阶段再到思想文化阶段

四个阶级

参与阶层广泛、内容多样。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各个阶层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提出了自己改造社会的新方案和新思想

五大运动

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8)如何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性质

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权力分配

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

国王的地位

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9)如何认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侵权与制衡”原则

从联邦制来看

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种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自治权,这样既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又避免了过度集权的弊端,既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又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三权分立

体制来看

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掌握,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为防止专制的出现谈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从两党制来看

两党通过选举不仅控制国会,还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大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0)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特点

所有制形式

单一公有制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调节手段

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管理手段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评价

积极

斯大林模式的实质是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它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关且在二战前后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

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运行中的根本问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随着苏联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日渐突出,为日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埋下隐患

(11)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原因

根本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技术手段

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体制保障

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

障碍消除

两极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到来

推动者

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表现

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多

本质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评价

对世界

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发达国家

在经济全球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对发展中国家

为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但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答题语言汇编】

1.改革类的认识、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要坚信能够取得成功。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顺应时代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关注民生,用人要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借鉴以往改革的经验教训,走符合国情的道路。要兼顾各阶层利益,减轻改革阻力。

2.外交类的认识、启示

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争取共赢,互惠;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价值观念的影响;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加强海洋领土及主权(海权)意识;开发利用铁路、矿山、海洋资源。

3.教育类、选官类的认识、启示

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人才培养选拔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官员选拔要重视“德才兼备”;要打破受教育(选官)的群体的限制,扩大范围和来源,促进教育公平;要适应时代要求,培养新式人才;促进教育的转型,教育近代化、现代化;借鉴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经验,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4.民主法治类的认识、启示

民主化、法治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民主制、法治的确立和完善是漫长的、曲折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同文明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要勇于创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民主法治的发展;民主法治建设要从本国实际出发,结合本国国情;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其它

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文学艺术反映(历史)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历史)也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素材和来源;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真题训练】

1、(2020全国1卷41)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2015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历史特点及题型特点解析!,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谈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答案】(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

【详解】(3)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德关系的改善都是基于两国国家利益的考量,同时也和两国经济实力增长、市场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多边外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

2、(2020浙江29)29.战争犹如一场瘟疫。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警示世人:邪恶终将被战胜,和平之花终将绽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后,没有一个国家希望发生欧战。除了很少的例外,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和大臣们都预见到这一定是一次可怕的斗争,在政治上并不能有绝对确定的结果,但是在丧失生命、痛苦和经济方面,其结果一定是可怕的。……然而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能预见到后来事实上政治的结果是如此巨大,其他结果是如此之可怕。……然而欧战终究爆发了。

——摘编自〔美〕费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超越了人类以往所有的噩梦。战争的死亡人数两三倍地增加,平民也变为攻击对象,承受了巨大的灾难。(法西斯)主义致使上百万的犹太人、中国人、斯拉夫人、吉普赛人和一些其他民族受到侵略,也消灭了所有政见相左的人士。集中营的规模及其惨绝人寰前所未见。……于是,民主社会决定作出进一步的努力,落实两点事宜:对战犯进行纽伦堡(和东京)审判,以及成立联合国。

——摘自〔西〕马尔瓦莱斯《从投石索到无人机:战争推动历史》

材料三 1939年,情报显示德国正加紧研制原子弹,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积极推动美国原子弹研制。曼哈顿计划启动后,爱因斯坦时常提供一些帮助。1945年,他对原子弹的使用表示了巨大担忧。《时代》和《新闻周刊》却将“原子弹之父”和“始作俑者”送给了爱因斯坦,他看《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提出:“科学家应该集中起来议论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我们在这个场合,不是作为哪一个民族的成员出现,而是作为人类的一员出现。”

——摘编自〔美〕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等

(3)20世纪的战争与以往不同,20世纪的和平来之不易。认真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反思。从汲取历史教训,维护世界和平的视角,指出两次世界大战所昭示的真理以及人类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

【答案】(3)反思:认识核战争的极端危险性;倡议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世界和平。

真理及方向: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人类对美好、和平与友善的追求,世代不会改变(或“坚持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3)反思:根据“科学家应该集中起来议论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我们在这个场合,不是作为哪一个民族的成员出现,而是作为人类的一员出现。”可得出其认识核战争的极端危险性;倡议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世界和平。真理及方向:结合所学可从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人类对美好、和平与友善的追求,世代不会改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概括。

3.(2019江苏卷24B节选)

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道德转变来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儿……德国绿党创始人佩特拉·凯莉曾公开宣称:“在我们政治生活的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受到了甘地的巨大启发……把有责任地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会降低以我们的名义继续暴力政策的危险。”

——[印度]P.A.纳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

(2)甘地思想对当代工业社会而言,“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据材料二,指出甘地思想对解决当今工业社会弊端应有的启示。(3分)

【解析】(2)据材料二“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把有责任的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结合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思想从道德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解决争端的和平方式进行分析。

【答案】(2)启示: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道德建设;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4.(2018天津卷13节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受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谈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答案】(4)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资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解析】(4)对于任何一个历史现象,包括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坚持两分法,从而得出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再结合目前的习总书记的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严复对传统文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看法,得出答案: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5.(2018天津卷14节选)

2015年,习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材料三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4)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2分)

【答案】(4)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共通体),防止战略误判。

【解析】(4)结合题眼——“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以及习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点,关于大国关系的处理,我们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和经验,得出答案:“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

6.(2017全国II卷45节选)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2015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历史特点及题型特点解析!,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