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生态批评与过去所有批评形式最大的不同

当今社会:生态批评与过去所有批评形式最大的不同

摘要:当今社会提倡建设生态家园。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生态批评具有积极意义。陶渊明的诗歌是生态批评的重要传统资源。重读陶渊明,挖掘他与万物共生、追求自然、构建理想乌托邦的生态智慧,对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生态智慧;生态批评

CLC 编号:I206 证件识别码:A 货号:1009-0118 (2012)-06-0-02

一、简介

先生。国内生态美学研究者曾繁人曾指出:“生态批评与过去各种形式的批评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包含了一个过去从未包含过的‘生态维度’。转化是一种从前人类文学史和文论史上盛行的各种批评模式来看,应该说都是“人类中心论”,只有生态批评把“生态维度”纳入了第一次文学批评,并使其成为最根本的文化立场。” [1] 抓住这个立场,我们就抓住了生态批评最根本的方面,这不仅是文学批评方法的改变当今社会:生态批评与过去所有批评形式最大的不同,也是对人类思维的理解。改变。

二、陶渊明的生态智慧

儒家哲学智慧_建设美好祖国建设美丽家乡手抄报_儒家的生态智慧与美好家园建设阅读题目

我们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陶渊明,探寻其诗中蕴含的生态智慧,重新审视陶渊明对现代人的意义。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陶渊明诗歌中的生态智慧受多种思想影响。

(一)与万物共生的智慧

“深生态认为,自我与环境不仅不可分割,而且只是相互交织。”[2]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与万物合一的共生共存意识。他深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儒家和道家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是人与世界,包括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 《中庸》指出:“不受扰动的喜怒哀乐称为中,中段称为和,中为天下之大本,和为天下之道。 ……以中和为天之地位,万物滋养。” [3]“中立”是指“天地大基”、“天地大道”的高度,只有“中立”才能天地相隔取而代之,即生态平衡,万物得以繁衍,实现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状态,有利于人和万物的生长和生存。道家认为“道为天地之母”,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学说,即人与万物同源,都源于“道”,使老庄的审美思想非人类中心论。既然天人合一,世间万物同源,那么人与其他非人是平等的,必须达到共生共存的状态。因此,道家有“万物为一”的说法。庄子在《万物均等》中说:“天地同我而生,万物同我。”光。

陶渊明深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在看待万物的时候,他也接受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正如他在《自我牺牲的著作》中所写:“广大、长而高的奴才都是万物,其余的都是人。”[5] 可见儒家的生态智慧与美好家园建设阅读题目,他相信人类与天上的万物一样,地球,是自然变化。

与万物共生,首先,他视万物为友,平等相待。在陶渊明的诗中,他与农村的一切都结下了友好的关系。 “参与到花园里才有趣”(《来来回回》),他每天努力工作,与花园里的一切愉快地交流; “我的心是坚定的,那你的爱是什么?”其三),老友燕子优雅归来,看到荒凉的院落,急切的询问主人在不在,尽显诗人、人物与我的心情。陶渊明清醒地意识到,万物都和他一样重要,我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相处融洽。

其次,陶渊明达到了与物相融的境界。在他的许多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将自己融入了田园生活。他不是一个好的牧区改革者,而是一个牧区的幸存者。

儒家哲学智慧_儒家的生态智慧与美好家园建设阅读题目_建设美好祖国建设美丽家乡手抄报

他在《读山海经》第一句中说:“蒙夏草长,屋旁树木疏助。鸟儿快乐,我也爱我的小屋。我耕耘过,种下,我还在看书…………俯视宇宙尽头,你又怎能不快乐!” [5] 在这里,草木环绕草堂,鸟儿守护家园,诗人在草堂里读书,天地万物都有所收获和享受。他不再是自然的旁观者,而是自然的平等成员,完全归于自然,达到万物共生的境界。

又如他家喻户晓的《饮酒》第五部:“茅屋在人间,没有马车的喧嚣,怎能问君子?心远离己。天亮了,鸟儿又回来了,里面有真正的意义,要分辨的话我都忘记了。” [5] 诗中,诗人与鸟顿时合二为一,诗中仿佛看不见诗人的影子。宁静祥和的南山。当然,也有诗人带着锄头回家,但此刻的诗人已经成为万物的一员,达到了一种“无我的境界”。所以我不不知道哪个是我,哪个是物。”[6]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他的诗才能看到一种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美。

陶渊明不太擅长种地,经常“草满豆苗”(《归园五歌》三)。他住在农村,不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乡下,更适合自己的居所,是为了更自由、更幸福的生活。正是农耕的工作,让诗人体会到与万物共存的喜悦。在农耕与劳动中,感受万物的生命,大地孕育万物的力量,感受他的生命与周围的一切环境息息相关。空虚和清晰。

(二)追求自然的生态智慧

这里的“自然”不是指今天意义上的自然,而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陶渊明一直追求保持自然,避免疏离。 《老子》云:“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儒家的生态智慧与美好家园建设阅读题目,道随性。”在自然状态下,这种“自然”是“人工”的​​反义词。保持自然状态,就是拥抱朴汉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以这种方式维持自然的存在,意味着人和万物都保持着本来的状态,互为对方的主体,从而使人不在万物的中心。反之,人类在生态中的应有地位可以得到保障,实现长远发展。

陶渊明的“本性”继承了道家。

1、他希望回归并保持自己原本的、不世俗的、天真无邪的性格,就像一座山和一棵树,一只自然生存的鸟。在陶渊明的职业生涯中,他饱受名利荣誉等问题的困扰。他反思自己内心焦虑的原因当今社会:生态批评与过去所有批评形式最大的不同,意识到自己“天生爱山”(《还园五诗》),所以最终辞职回家,“回归自然”(“回归花园”)。在陶渊明看来,只有回归山野田园,努力谋生,不求天地,才能真正获得“自然”,回归最本真的自己。这是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做出的选择,而不是被外界扭曲。

建设美好祖国建设美丽家乡手抄报_儒家哲学智慧_儒家的生态智慧与美好家园建设阅读题目

2、他以“自然”为美,将“自然”提升到美学的范畴。从他对祖父孟佳“上进本性”的钦佩中可以看出,他很欣赏这种美。他热爱自然之美,他对生活和文学的理想也是如此。他嫁给了一个“素心人”儒家的生态智慧与美好家园建设阅读题目,和朋友们随意交往;他写诗,自娱自乐,诗中流露出朴素的朴素之美。以“自然”为美,不会刻意做作,也不会爱上那些留下许多人迹的东西,所以他弹奏无弦琴,过着空虚与亲人的生活。快乐的。这张生态美学照片对维持万物的自然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桃花源的生态审美理想

万物共生的生存智慧和追求自然的生态智慧,都指向了一个终极的理想社会——桃花源。从社会政治和认识论的角度看,桃花源是小农经济逆行的乌托邦社会理想,但从生态批判的角度看,桃花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这是对当时魏晋战乱频仍、苦难深重的黑暗现实的有力揭露和批判,也是对当时人民生活不美好的有力控诉时间; 2、这是追求一个经济、简单、稳定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社会理想。世界上没有战争和纷争,有的宁静祥和,与世隔绝;没有等级之分,没有贫富差距,但遵循自然公平的原则,充分尊重个人生命;这里的自然风光绝美,无论是形态还是品质,都如同一个自然仙境。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情,生态之美都在闪耀。诗人笔下的乌托邦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促使人们反思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展望美好的理想社会。

三、结论

陶渊明诗文中的与万物共生、追求自然的智慧之光,为现代人走出迷途指明了道路;他建造的桃花源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态美的理想蓝图。这种生态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回归,一种回归人类原始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这不是倒退,而是一种向前的发展,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是高度一致的,正如本雅明所说:源头是目的,回报是救赎。

参考资料:

[1]曾繁人。生态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95.

[2]胡志宏.西方生态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0.

[3] 陈竺.中用通译中用注释参考文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3.

[4] 方勇。庄子 [M].北京:中华书局,2010,(6):54.

[5] 陈庆元,邵常满。陶渊明文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12).

[6]刘永生.世间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1):12.

[7]陈谷英。老子的注解与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2010,(3):159,254.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