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哲学智慧:真善美智圣的统一

生态文化哲学智慧:真善美智圣的统一

生态文化哲学智慧:真善美智圣的统一林坚生态文化哲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准确认识、对人与自 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生态价值的全面把握、对生态文明的根本追求, 其核心内容包括:万物相联,包容共生;平衡相安,和解共融;平等 相宜,价值共享;永续相生,和谐文明。生态文化以追求真善美智圣 为目标,实现和谐生态,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人的文明,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明体 系。从文化的角度看生态系统,这种生态文化以追求真善美智圣的统 一为目标,实现和谐生态,走向生态文明。一、生态文化哲学智慧与“五位一体’’框架生态哲学把世界看做是“自然一人一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对生态 问题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考。它从哲学视野,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有机创 造性和内在联系性,显示了万物相联、包容共生,平衡相安、和解共 融儒家的哲学智慧内容,平等相宜、价值共享,永续相生、和谐文明的生态智慧。生态智慧包含了从科学向哲学智慧的转换。生态智慧就是人类在 生存体验中获得的大自然智慧的启示。生态智慧引导人重返自然和生 态共同体,帮助人实现与自然和生态共同体的和解。生态文化哲学智慧,可以从求真、向善、臻美、启智、达圣几个 方面来认识。

从逻辑结构上看,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互动的完 整的体系。从“真”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实际存在的真相出发,坚持物质第 一性,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第一要务,加 强经济管理,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富强、发达的目标。从“善”的角度来看,就是着眼于“善治”,完善政治文明建设, 优化民主政治、法制道德建设,把政治管理科学化,促进政治良善发 展,实现政治民主、清明的理想。从“美"的角度来看,就是遵循美的规律和美感,把精神文明建 设落到实处,拓展文化建设,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促进文 化多元化发展,实现文化繁荣、振兴的期望。从“智”的角度来看,就是增长人的智能,切实推进社会文明建 设,把社会建设精细化、智能化,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社会全面 发展,实现社会和谐、进步的愿景。从“圣”的角度来看,就是放眼未来,追求神圣的境界,以生态 文明建设为立足点,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细化生态管理,促进 生态平衡发展,实现生态良好、美丽中国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儒家的哲学智慧内容,目的是为了人,必须依靠人,以人为本,大力加 强人力建设,明确人性化管理,促进人的文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 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 明建设“五位一体’’;在这个总体布局中,明确要求,“把生态文明建 设放在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的突出地位,融入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了“努 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 时代的伟大目标。

二、求真:把握本质,探索真知(一)万物相联,包容共生从生态本体论视角,洞察生态的本质、真相,了解世界是生态化 的世界,把握生态整体性,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求真,就是认识实际存在的生态系统,形成科学、客观的生态世 界观,以事实为依据,把握生态规律,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与自然融为一体。生态,亦即自然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和存在状态。生态系统,包括各种生命支撑系统、生活的生境,等 等。它们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人类 及其活动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生态系统包括大大小小的众多子系统,如森林、湿地、沙漠、 草原、海洋等。生命的适应过程充满着智慧。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协同形成的反馈系统既是协调和稳定的,又是高效 和不断进化的,其中体现了生态智慧。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存在着相互关联,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 体。生态世界观强调有机创造性、内在联系性。人与生态环境共存。世界的存在是“自然一人一社会”复合生态 系统。人类与生态系统是共生互动的,形成和谐的平衡的关系。如果 破坏了这种关系,就要受到损害。生态无国界。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地方发生的生态灾难可能会带 来全球性影响。

生态灾害、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包括生物 多样性减少、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等。(二)平衡相安,和解共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在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恰当地利用自然、合 理地改造自然、更好地保护和美化自然的基础上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 系经历了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中心"阶段,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 心”阶段,正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第三阶段。人类同自然的争斗 导致生态危机;人类本身的争斗导致社会危机。生态理性遵循整体化原则,遵从人性的基本法则,关爱自然,珍 惜生命,更加关注人性系统的和谐、个性自由和人格提升。美国生态学家康芒纳提出了生态学的四个法则:(1)每一种事物 都与别的事物相关。这是生态关联的原则。(2)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去 向,也即物质不灭定律。(3)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生态代价”原 则。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一种由于人类的力量 而从中抽取的东西,要为此付出代价是不能避免的,现今的环境危机 就是在发出警告。(4)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这是“生态智慧" 原则。(三)平等相宜,价值共享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化的核心生态文化哲学智慧:真善美智圣的统一,是生态文明社会的价值取向,体 现为关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具有 唤起生态觉醒、推进绿色评价、伸张公平正义、调节思想行为等功能。

生态价值是指生态系统的价值,包括自然价值、功能价值、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等。要确立“生态有价、环境有价、资源有价”的理念,进 行科学的生态核算,采取合理的生态补偿,体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自然创造的财富主要指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人们享有在生态平 衡中生活的基础性权利,环境权利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自然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旅游、休闲和保健服务,它对于改善 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价值。(四)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 展方向。物质文明建设,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平衡发展和 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我们 能够建立一个适应并与有机自然环境和平相处的充满生机的、后现代 的、文明的技术社会;我们能够建立一个以无污染的太阳能和小规模 的、保持土壤的有机农业为基础的、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共存的 有机文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 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建 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 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确立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走向社会 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前进方向。

三、向善:善待自然,关怀生态善是维护生命、完善生命和发展生命。向善,就是确立生态伦理 观,遵循生态道德规范,履行生态道德义务和责任,尊重生态,尊重 自然,善待自然,保护地球,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一)传统生态伦理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突出代表,融汇了道教、佛教和其他 宗教流派的观念,包含着丰富而深邃的生态智慧。主要包括:“天人 合一"的生存主张、“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知天畏命”的道德态 度、“仁爱万物"的道德情怀、“爱有差等”的道德原则、“与天地参” 的道德理想。遵循生态道德准则,结善缘,寻善因,得善果。儒家生态观念主要有:天人合一,中和位育;仁民爱物,厚德载 物;取物顺时,合于礼义。儒家的生态智慧是德性的智慧,通过修身 实践,礼乐教化,仁民爱物,尽心知性而知天,表达了人文主体与自 然环境之间相融互动的观念。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思想的核心。佛教生态关怀体现为解脱的智慧:随缘而生,众生平等;无情有 性,慈悲为怀;随缘顿悟,佛化自然。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包含有非常 深刻的尊重生命及其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现为解脱的智慧,启迪 人们消解偏执,直悟生命的本真,表现出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

道教生态境界体现为修炼的智慧:天地万物,尊道贵德;道法自 然,天道无为;物我融合,利育群类。道教的生态智慧是空灵的智慧, 超越物欲,歌颂生命,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道教具有纳百川而 容藏万有、处低下而利育群类、慈俭而不为天下先的胸怀和宁静恬淡、 清净素朴、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的精神。(二)生态责任与生态关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对自然抱有必要的敬畏,与自然友善,与自 然界的所有存在物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系统,也就是善待和保护人类 自己。必须把生态系统理解为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个 成员;人对其所属的共同体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因而人对生态系统 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生态关怀是一种终极关怀。生态关怀与人文关怀具有内在一致 性,共同代表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关怀人和 社会;生态关怀的核心则是关怀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关怀 人、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三)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为政治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生态基础,也丰富了政治 文明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保护生态、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 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 成对生态的破坏。

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 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 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 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 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 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四、臻美:美化自然,美化生活(一)生态、生境、生活之美生态美,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与和谐以及它们关系的 无限多样性,是众多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关系与和 谐形式。臻美,就是人与自然形成共美的关系,发现、欣赏、维护白 然的美,创造美的环境和美的生活。生态系统的美包括形态美、色彩美、音形韵味美、意境美等方面。 生态的审美价值还表现在不同时期的以自然生态为题材绘画、装潢、 诗歌、小说等文艺作品中,它为人们的艺术、文学等提供鲜活的内容。生态美是自然之大美,也是人与生态环境和睦相处之大美。生态 美具有几个特征:充满着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生命间相互 支持、互惠共生、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性;生命与环境在共同进化 过程中的创造性。

生态审美是生物多样性、生态可持续性和审美欣赏 之间的相互融合。人与生态的和谐,既体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为生境、生活之美。 生态精神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强烈的精神信仰,是一种理性的、 具有生态智慧的信念,体现为一种美的精神。人类生存、生活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一种美的存在。美化生活, 是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进行美的创造。正是在人与世 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生意义得以创造。生态的审美价值还表现在不同时期的以自然生态为题材绘画、装 潢、诗歌、小说等文艺作品中,它为人们的艺术、文学等提供鲜活的 内容。美化生活,是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进行美的创造。 正是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生意义得以创造。建设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的总和。(二)生态意识与生态精神生态意识是从生态的观点,处理人、社会与生态系统关系所反映 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生态意识 主张在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的价值方向,选择可持续发展方式;强调综合思维,把生态系统看成 是一个有机整体;重视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利益和人类实践以及不同 地域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中把握整体性;认为人 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有一个限度,需要把人类活动限制在某一历史时期 生态系统能承受的限度内,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精神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强烈的精神信仰,是一种理性 的、具有生态智慧的信念,体现为一种美的精神。生态精神,一方面 构成人们如此行为的基本动机和内在基础,没有这种精神支持的生态 智慧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这种精神不仅支撑和决定着人对自然的 态度和行为,也支撑和决定着人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三)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精神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物质来源,推动精神文明 向更高层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环境保护和 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 立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氛围。从人的心理、意识层面,也即哲学、宗教和道德层面,研究自然 是什么、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类应该以什么方式来对待自然界并决 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人们关于自然的意识如何,如何对待自然,在根 本上是由人的价值观、人对自然的欲求和态度决定的,这主要是从精 神的方面去认识和理解自然,决定着人类对待自然行为产生的结果儒家的哲学智慧内容, 这与精神文明密切相关。五、启智:社会适应,健全系统生态文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社会适应。开发生态智能,健全与生 态相关的体制机制,建立生态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生态问题根源在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将生态问题始终放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之中考察,既看到了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 对策;既分析了自然异化、生态恶化、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危害,又揭 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体现了他们在生态问题上的自然意识与社 会意识、人类意识以及历史意识、现实意识与未来意识的结合。尽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生态破坏状况远远没有像 今天这样严重,但是他们却深刻地揭示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最深层原 因。他们认为,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虽然体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某些 共性,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问题。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需要观念的转 变、制度的重新安排和实践方式的调适。(二)人类生态学的启示人类生态学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学,是关于人、社会和自然界相 互作用的研究。它研究人与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 系,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环境对人和社会的反作用等,进一步 发展了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而且把价值概念引入生态学研究。人类生态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生态,或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人类 生态学有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三个方向。文化生态学,重视文化现象中的环境因素,强调不同的自然环境 形成不同的文化、文化与自然的一致性;认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相 互作用产生了文化,并导致文化的变化。

人类文化生态论强调人们的生态环境观、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对生 态环境的特殊作用,特别是观念对人自身行为的支配是环境变化的重 要因素。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受到人们的文化与经济活动的深刻作 用,它们之间紧密相联、共同制约、共同变化。(三)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生态社会与和谐社会是一致的。生态文明通过对人与 自然关系的协调,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平衡和有序发展,有助于促进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文明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休戚与共。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活质 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生态文明要求人的文明,要求人们善待自然,不能无止境地向自 然索取、破坏生态环境,在谋取物质利益时必须自我约束、有所控制、 行为节俭,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六、达圣:生生不息,和谐文明生态系统是动态的、生成着、发展着的、生命化的存在,是一个 有机的、生生不息的进化过程。神圣是一种境界,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目标。人以神圣性来度量自 身,沉思那种超验的、神往的东西,去感受永恒的意义和价值。生态文明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观,也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体现为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的文明理 念。

狭义的生态文明,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的文明状态,着眼于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侧重点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形态 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是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社会文明形态, 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强调 共生共存、全面的和谐。生态文明,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而取得的 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 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生态文明是基于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 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积极成果的总 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落 实及其成果的反映,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主动 开展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第一,生态文明是高于 迄今为止的其他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第二,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与 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谐。第三,生态文明要求维护生态安全。第四, 生态文明要求经济与生态资源协调发展。第五,生态文明要求建立可 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第六,生态文明要求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和伦 理道德。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文明,立意高远。生态文明作为 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是生态文化发展的成果,生态文化的兴盛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 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 高度的物质文明,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无缘高 度的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被视为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 与自然生态系统必须在满足人、自然的共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才能 使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得以稳定平衡,人类文明才能得到发展。生态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融的生态意识、价值 取向和社会适应。生态文化是培植生态文明的根基。确立生态文化理 念,弘扬和传播生态文化,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又丰富了生态文化的时代内涵。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和 全面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 程。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 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行为依据和制度保障。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文明生态文化哲学智慧:真善美智圣的统一,立意高远。

生态文明作为 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是生态文化发展的成果,生态文化的兴盛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掌握生态文化哲学智慧,把握真善美智圣的统一,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作者简介林坚,1964年9月出生,江西宜丰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 学报编审,兼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科技哲学、文化学等。著 有《人文大师一一奠基性研究与创新方法》、《创新整合论一科技创新与文化创 新的整合机制研究》、《从书海到网路一科技传播的演进》、《企业文化修炼》、 《三星文化》(中、韩文版)等;发表文章一百多篇。2005.2006年度韩国高等教 育财团国际交流学者、延世大学(原州校区)哲学科客座教授。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