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是不是唯心主义,得首先了解佛学的治学态度

佛学是不是唯心主义,得首先了解佛学的治学态度

佛学是不是唯心主义,得首先了解佛学的治学态度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六祖惠能大师在其《坛经》中提出了著名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著名论断,一语道出了佛学的真谛。

现如今,网上很多专家都把佛学的这一思想定性为唯心主义思想,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佛学如果真像这些专家所言,仅仅只是唯心主义的思想,那么佛学也就没有今天如此崇高的地位了!要想知道佛学是不是唯心主义,得首先了解佛学的教义究竟为何佛学是不是唯心主义,得首先了解佛学的治学态度,专家们连佛学最基本的概念都不了解,就开始妄谈佛学是什么样的,这似乎有失严谨的治学态度。

佛学是不是唯心主义,得首先了解佛学的治学态度

一、佛学是唯心主义吗?

在这里,我首先要说的是佛学并不是唯心主义,同样也不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而是超越了二者的对立。

这一点,和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思想有点接近,但较之更为深刻,佛学里面包含一种很高深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思想,只有亲身实修才能一步步的悟入。佛学需要实证,这一点和康德哲学相比,要困难的多,因为哲学只要真正领悟到了就可以,但佛学不行,必须亲身实证一步步来,一点点破执,最终破无所破后“无所住而生其心”,然后再一步步证悟到“无余涅槃”,并最终得证佛果。

佛境界之深,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能思能想的都在相中,都在住相。这就像康德哲学的现象界一样,但凡能思能想的,都是现象界内的事物。语言所能描述的也仅仅只是现象界内的事物,而佛之境界超脱了现象界佛学是不是唯心主义,得首先了解佛学的治学态度,和康德哲学的本体界类似,都是不可言说的。但佛学和康德哲学不同的是佛家和的思想,康德认为本体界永远不可以被认知,只能去信仰,但佛之境界则不同,是可证得的。这里面蕴藏着很深的认识论思想,非陷入相(如康德的现象界)中而无明的我们所可思得的。

所以佛家和的思想,可以肯定的说,佛学绝不是唯心主义!

既然佛学不是唯心主义,那么佛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下面佛家和的思想,我们将就佛教的唯识学思想来加以说明。

二、唯识论的八识

佛学是不是唯心主义,得首先了解佛学的治学态度

第一位心法,共有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心的意义有六:

集起名心。集诸法种子,起诸法现行故。此义唯属第八心王阿赖耶识,其他心法没有这种功能。若就现行集起,则通其余的诸识。积集名心,属前七转识。此有能集所集的意义,但此处唯取能集名心,能熏积诸法种子于第八阿赖耶识故,所以不属第八心王。缘虑名心。八个心王俱能缘虑自分境故。心又名为识。识是了别义,即于自所缘境分别了达。细了别通于诸识,粗了别唯局于前六识。心又可名意。意即思量,有无间觉与现思量二义,无间觉通于诸识,现思量唯局于第七识。据特胜的别义,则唯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如《楞伽经》说:“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

如下图所示:

佛学是不是唯心主义,得首先了解佛学的治学态度

总结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我们就可以发现,佛学之“心”绝不是唯心主义的心,而是一种很高深的类似于认识论,本体论的思想。所以,说六祖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可以休矣!

佛学是不是唯心主义,得首先了解佛学的治学态度

由于篇幅原因,对于唯识学的八识思想没有加以细说,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中逐一展开,以弥补这一缺憾。

好,谢谢大家!

图片来自网络

《金刚经》中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指为何?如何断灭

金刚经全文、译文、释义——(第四品)妙行无住分,无住相布施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