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的佛教入门书,读到了一则可供取阅的书籍

正信的佛教入门书,读到了一则可供取阅的书籍

最近去了一趟潭柘寺,还是那么古树繁茂、禅房花木深。

由于去得晚,正好赶上僧人们的晚课。在一片唱经和木鱼声中,竟有一只白鸽落在房檐上正信的佛教入门书,读到了一则可供取阅的书籍,驻足聆听。焚香炉里时时飘来的香气,令一切更加肃穆。

我看大雄宝殿下的一个桌子上,放了一堆可供取阅的书籍,便拿了一本。书名叫《正信的佛教》,是在1963-1964年期间完成初稿,作者是台湾高僧圣严法师。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佛教入门书,主要写给对佛教有兴趣,但还不太了解的人。圣严法师一上来就说:“佛法那么好,知道的人那么少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误解的人那么多!”

台湾佛教界一直比较提倡普世,他们认为历来正信的佛教在古代中国是掌握在山林高僧和少数士君子手中的,民间的佛教一直是在混杂儒道释三教观念中存在的,很多误读比如鬼神崇拜和人死即鬼都不是佛教的产物,所以这本书想让大家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佛学。

以前我们对于学佛的人,总一下子就联系到出世、避世,比如山林、古刹、青灯、木鱼,这些也是因为古代的历史事件造成的。如今很多佛家也是提倡入世的,很多禅理和一些佛学的思维方式,对日常生活其实很有意义。比如南怀瑾写过《历史的经验》,是很有禅意解读历史的一本小册子。

在《正信的佛教》这本佛学入门书里,读到了一则小文,颇有哲学韵味,现把它记录下来: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么?》

佛教的教典之多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哪一部或哪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所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

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如一篇文章能够成为文章,能够到达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 (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忧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

这种关系 (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着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做生缘灭。

正因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缘生缘灭的,都是变化无常的,也就证明一切的现象,都是假有的、暂有的、幻有的;从一个水面泡沫到整个的世界,乃至太空的星球,都是一样,都不是永恒的。既然不是永恒实在的,就证明是一切皆空的,所以佛教称此道理为“缘生性空”。

佛教,一向被人称为空门,原因就在于此。但是,大家对于佛教的空义,又是误解得多。因为佛教的空,是说没有因定不变的事物,这个空,相当于不实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多数人以为空了就一切都没有了,其实,佛教是从缘生(关系)的分析上说明空无实体的道理,正像一辆汽车,如以化学家的眼光去分析,汽车就不实在了,汽车仅是各种元素及关系的结合而已,但从现象来说,当汽车尚未损坏到必须送进大熔炉里重新熔铸的时候正信的佛教入门书,读到了一则可供取阅的书籍,汽车还是汽车。

所以,佛教讲缘生性空,是着重于本质的分析透视,从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为了幻妄的名利物欲而变成名利物欲的牺牲,这就叫做看破、叫做放下。看破的是现象的幻景,放下的是名利物欲的贪得无厌,而不是否定了现象的存在,所以佛教徒讲本体是空,但仍不能离开幻有现象而存在,因为若无能力解脱生死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终究是在业力的造作与受报之中,业力也是幻有的,但却能够牵引生命的升降而感受苦乐。

在这里不要忘了:一切现象的幻现幻有,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之所感化。因此,若能悟透了缘生性空的道理,便能不受一切幻景的诱逼:不作一切幻景的奴才,而得自由自在,那就是一种解脱生死的工夫。人,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转,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业而能解脱生死或自主于生死了。

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理。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