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今朝“解脱”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今朝“解脱

张胜利:“有我”“无我”是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差别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今朝“解脱”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今朝“解脱”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今朝

“解脱”一词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解脱一词是否是中国自有的,或者是从古印度的佛教转化而来的,不得而知。但是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唐朝时候的和尚给了一个很好地解释“。他说;所谓解,就是离缚(离开束缚),脱就是自在。离缚自在,就是解脱”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今朝“解脱”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今朝“解脱”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关于轮回和解脱在古印度《吠陀》当中有所零星的记载。比如说在《奥义书》和《梨俱吠陀》当中提到了“梵我一如”的概念。所谓“梵”,是指宇宙的本原,在这一点上和中国的“道”有相似之处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今朝“解脱”,它是万物的本原。和中国的道教不同之处是他把“梵”的境界描绘的非常美妙,是无比的殊胜的地方,令人向往,中国的道教没有做这样的描述。在《奥义书》中,他说人也有一个“梵”,也就是“我”叫“阿特曼”。它是一种“小我”,解脱是指把阿特曼从我们的五蕴之身(或色身)当中解救出来,还原的“梵”,免去了轮回之苦。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今朝“解脱”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今朝“解脱”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你看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今朝“解脱”,在这《吠陀》《奥义书》以及后来的婆罗门教他们的解脱都是解脱了肉身当中的“我”,生命中的“我”,而佛教提出了因缘论,提出了“因缘和合”,所以他没有我,是无我的这是佛教和其它宗教的重大区别,一个是有我的,一个是无我的。这是佛陀的聪明之处,他在原有解脱这个概念下,赋予了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放进这里面,形成了自己的解脱观,也就是达到了借船出海,或者是旧瓶装新醋,或者是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佛陀的聪明智慧和伟大之处。这就是佛教中的解脱。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今朝“解脱”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今朝“解脱”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谈到解脱自然要认识到怎么样去解脱,解脱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才算解脱。比如,佛陀在鹿野苑的灭谛法会上专门提到了“中道”的修行方法。所谓中道是中间道路。既有认识上的中道,又有实践生活上的中道。在认识上的实践,要远离“常见”和“断见”。所谓常见是对我的执着,所谓断见是人死如灯灭。也就是说在认识上要有这个观念,在生活上也要运用中道的观念,就是远离欲望、贪着、执着,勉励业行。比如在《奥义书》中就提到了善行有善果,恶行有恶果,善和恶最后的走向是不同的。

在《梨俱吠陀》中就有了祖道和神道,神道就是达到梵的境界,祖道是轮回道,有情万物或者回到人道当中去的,它是两条途径。所有的宗教都认为欲望是罪恶之源,佛教不是这样的,它是客观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的。比如说,对善有“正善”“不善”“无记”这三大分别。“无记”是指渴了喝口水,困了要睡个觉,它不在善于不善之列,这就是欲望。佛教强调不能欲望过渡,不能有过度的执着,所以他的结果是“破除欲望”“破除迷惑”“破除执着”,在这里他提出了“迷惑”有两种,一种是“见迷”一种是“思迷”。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今朝“解脱”

所谓见迷是指认识上的错误,所谓思迷(思惑)是指由于不正确的认识论造成的长期的心理的不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熏悉”。他在这认识了以后就提出了“戒”,一切都在戒的作用下去完成,避免贪婪、执着和迷惑,建立正信正见正行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然后是信解行证,即使在禅定当中也讲究是在正见的观照下禅定,而非其它胡乱的禅定。你看,由于佛教有了戒,对这贪婪、执着、欲望、迷惑有了自己深度的理解,从而就找到了解脱的法门。那就是在戒的基础上达到一种定和慧的境界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用智慧来破除烦恼。所谓戒那就是我们的身口意以及方方面面都有所戒定,在戒定的情况下去执行,这也就是戒的重要性。

同时,佛教还提出了解脱达到的境界。比如说在小乘佛教中提出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阿罗汉”,达到了一种果位。在大乘佛教中提出了“初位”等等到“佛”的境界。这是解脱的境界,同时解脱了以后就达到了“涅槃”。涅槃在唯识宗中又分为四大类,“有余依涅槃”(有余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无住处涅槃,自得清净自在涅槃。所以佛教对涅槃的方式方法以及达到的境界以及最后的评价都做出了自己的界定,这是佛陀的伟大也是佛教的伟大之处。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中国哲学思想纵横(第86回)收录于张胜利哲学思想系列专著《大道汜兮》。

康清浊录音整理 薛金银录制

张胜利著作:《吉祥如意经》、《大华般若波罗妙法经》、《大圆满经》《明月照千江》、《德道经》、《大道汜兮》、《大行》等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