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惯子特征,你过目了吗?

十大惯子特征,你过目了吗?

近日,一段仅有 10 秒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视频中,一名小男孩连续抬脚向自己的亲妈飞踹了五脚,伴随着怒吼,情绪十分激动。看到视频的很多人纷纷感叹教育的失败!其实,这种问题往往都是惯出来的!

下面罗列十大惯子特征,请看到此文的你过目,视频中的情景符合下面哪一条?

十大惯子行为

▌一、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二、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三、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嬉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四、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想要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五、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网络

▌六、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道家思想讲究自然自由对吗,答应给孩子讲三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七、包办替代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八、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爷爷奶奶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九、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道家思想讲究自然自由对吗,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十、害怕哭闹

十大惯子特征,你过目了吗?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地上打滚、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道家提倡「教子七不责」

十大惯子特征,你过目了吗?

《太平经‧为父母不易诀》里说:「人从生至老,自致有子孙,为人父母,亦不容易。」为人父母者要养育好自己的子孙,平时的教育就要注重方法,使其各有所成。由此,道教提倡的子女教育方法讲究「七不责」。

▌1、对众不责

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子女,要在众人面前给子女尊严。

▌2、愧悔不责

如果子女已经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继续责备,但要多加观察,避免子女的忏悔仅仅是流于表面。

▌3、暮夜不责

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子女。如此时责备,子女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不夜不成寐,要不噩梦连连,对健康不利。

▌4、饮食不责

正在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子女,这个时候的言语指责,容易造成子女脾胃虚弱。

十大惯子特征,你过目了吗?

▌5、高兴不责

子女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人高兴的时,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如果子女突然受到责骂,经脉就会立即憋住,对身体伤害很大。但适当的提醒是应当的,乐极生悲的道理必须要让子女经常感受到。

▌6、悲忧不责

子女心情沮丧的时候不要责备。假如孩子沉默不说话的时候就不能再责备了。

▌7、疾病不责

子女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生病是人最脆弱的时候,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道家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现代家庭教育正面临极大的挑战。人们除了学习西方家庭教育理论外,也不应忽视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有益成分。道家思想中的「人性自然」「顺应天性」「不言之教」「自由精神」等观念对现代家庭教育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现代家长们正面临着空前的、脆弱的、严峻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每个学生都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亲情和学业的压力,如何引导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保持一个快乐而自由的心态,如何让他们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每一位家长和社会都应严肃思考的课题。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理念,其「自然人性论」「顺应天性」「自由精神」等思想都对现代的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自然」一词,是老庄论著中的一个哲学概念,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而所谓「道」又是「自然」之道。他认为,天地万物的始是「道」,「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产生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这就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十大惯子特征,你过目了吗?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它内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特性。老子的自然人性论建立在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基础上,认为人性本初是纯朴无邪的,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失去了本真而多诈伪,故要返回去,即成人返回婴孩、赤子,回复本真的天性。

庄子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自然之道来理解人性。庄子的人性论基于一种与自然相和谐、没有任何人为色彩的、至真至朴的「性」。人性就是道的体现,自然生成,无所谓善恶,不能人为改变。庄子在《天地》篇中这样解释「性」: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道家思想讲究自然自由对吗,有一二未行。物得以生,谓之德。未行而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庄子认为,人性源于「一」,即「道」,其内在的条例和规律,不需要通过人为引导,人性本质上与自然一脉相承,应抛弃一切违反人性的东西,保持其自然本性。

冯友兰先生曾说:「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人应该按照自然本性生活,作为人生命之常然的人性更应该任其自然发展,而不能用人为的「仁义」「礼乐」等道德规范的钩绳规矩去约束和限制,因为这样只是「削其性」并会使性「失其常然」。

他说:「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这里的「质」指的是自然本性,「为」指的是本能行为,「伪」指的是对自然本性的改造,而改造就是一种「削足适履」,就是一种破坏,故谓之「失」。

他以鸭子和鹤腿的长短来说明自然之物的天然合理,「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由自然无为的原则出发,道家又提出了物各有宜、顺应本性的思想。庄子认为,万物有其特性,不同的个体各有自己的本性和长处,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保持各自的特性。

他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这就是说,鱼有水才能生存,而人在水中却要被淹死。他们相互各有特性,好恶本来就不相同。

《淮南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强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品质和处事特点,各有所用:舜、许由,一个王者,一个隐士,但都可成为圣人;伊尹、伯夷,一个助王成业,一个避王自杀,道不同,但都为「仁」;箕子、比干,一个佯狂,一个剖心,都为贤者。

就好像商汤、武王虽然是圣主,但却不能像熟悉水性的越人那样,驾着小舟浮游于江湖之上;伊尹虽然是贤相,但却不能像惯于游牧的胡人那样,驾驭烈马,驯服野马;孔子、墨子虽然学问博通,但却不能像山居之人那样,在草木丛生的崎岖山路上攀登。圣人尚且不能够全才全能,更何况一般人。

父母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子女的成长,即在教育子女时最好的方法是「顺应天性」「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万物之自然」,指根据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引导,使孩子以自然的方式成长,避免出现早熟或晚熟的现象。「不敢为」,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不是无所作为、无尺度的纵容孩子,而是「不妄为」,从子女的兴趣出发,「辅其自然」,适当地帮助孩子挖掘在其所热爱的科目方面的潜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庄子在《应帝王》中谈到:「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可见父母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要做一个引导者或者生活学习的顾问,而不是全部为孩子做主。

要学习老庄所言的「道」,「生」而不「宰」。教育要为张扬孩子的个性服务,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用整齐划一的规则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十大惯子特征,你过目了吗?

最高明的教育者,不使孩子感到约束和刻意,却能引导孩子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前进。如何做最高明的教育者?老子倡导「行不言之教」。

行不言之教的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教育效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教育者「无为」「好静」「无欲」等实际行动具有道德示范和道德导向的作用,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或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化,并在道德实践中将教育内容逐步地内化为自己的品德。

从家庭的角度而言,所谓「不言之教」,是指父母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为孩子树立标范,通过身教来体现教育要求,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孩子从出生起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父母是他语言、行为的模仿对象和价值标准。

「身教」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教育过程突出了孩子的主体性作用,不是灌输给孩子一些规则,强制孩子执行一些规定,而是自然而然地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让孩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这样的教育效果要远胜于填鸭式的灌输。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人的自由问题,从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道家思想的一个永恒主题。在庄子那里,自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庄子的这种自由始终渗透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庄子敏锐地发现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人的精神是自由的,只是他没有用这个词,他用的是「逍遥游」。庄子对自由的解释是无待、无己和逍遥。

所谓无待,就是不依傍和借助任何外力,摆脱与物的相刃相靡十大惯子特征,你过目了吗?,超越名利等各种现实的羁绊;所谓无己,就是提升小我,不以个人成败、进退萦怀,达到与天地精神的默契与统一;所谓逍遥,就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追求个性解放和纵情舒展。

在河边垂钓的庄子,在面对楚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的邀请时,只是淡然说道:我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曳尾而行,也不愿死后留骨而贵。在庄子看来,顺应自己的本性生活最重要,而不必盲目顺从世俗标准。因为,万物的自然本性并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追求绝对的同。

在教育中,如果让学生也能够自主、自愿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十大惯子特征,你过目了吗?,那么他们的学习肯定会快乐和自由很多。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实施的。在教育中,求得自由的含义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情况下,家长和学校能够给学生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的个性和心灵自由发展。

因为真正的教育不是传授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在他们一切学过的东西都遗忘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说,教育并不是为了知识而教育,而应该是为了生活而教育,为了生命而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生活的幸福感而教育。学习的目的不是比较学生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看他获得知识的能力大小,也就是说,知识要为未来的再学习和美好生活而准备。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精华。因此,从道家文化宝库中吸取智慧,继承、弘扬其思想精华,对于我们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将大有裨益。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