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最常用的逻辑推理是:夫唯…

老子最常用的逻辑推理是:夫唯

有朋友邀请我写一写“慈故能勇”,因为她查阅了很多注释都不满意,觉得我写的几篇分析《道德经》的文章比较符合她的观点。

读《道德经》,如果想读懂,除了起码的古文功底,格物致知后的聪明,还得有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德报怨道家思想,放下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以及常人的、常规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用老子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加之跳出这一切的客观的理性的思维方式。

很多时候,人们觉得他前后矛盾,实际上不是,是你没有理解他,从字面上望文生义或者用了自己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实际上,老子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没有矛盾。他的立论核心就是“柔弱胜刚强”、“下比上好”、“后比先强”,因此推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推出“无为”(无不为)。

这些理论的前提与逻辑不符,与现实也不符,但有一些特例,所以是不完全归纳,并不是充分条件关系,得出的结论当然也是不合乎逻辑的,不合乎现实。他只是一厢情愿,是自以为是。当然,他这么这些推论可能只是为了提倡、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或者价值观念,并不是为了哲学,为了辨别真正的是非对错。他可能是为了劝统治者柔弱一点,无为一点,大家都不争,天下太平,以免生灵涂炭。在这方面是进步的。

如果大家不信,我就选他最常用的一些论断让大家看看。

老子最常用的逻辑推理是:夫唯……是以(或故)这个句式。

“夫唯”后面是前提条件,“是以”是结论或推出的新的条件。

第二章,“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八章,“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十五章,“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夫唯大,故似不肖。”

第七十章,“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第七十一章,“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老子最常用的逻辑推理是:夫唯…

第七十五章,“夫唯无以为生者,是贤于贵生。”

看看这些推断,有几个勉强可以讲得通的,比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夫唯不知,是以不我知。”“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夫唯无以为生者,是贤于贵生。”这些论断不是因为合乎现实而正确,而是有的是纯主观的事情,没有对错,比如“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还有老子的思想本就是如此,无所谓对错,如“夫唯无以为生者,是贤于贵生。”

错误最明显的就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就是掩耳盗铃,是狡辩。本来就没有,谈不上失去。所以他通过这一点主张无,主张穷,主张不要科技,不要文化,不要财富。

“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个尤是错误的意思。什么都不去争取,不去做,当然没有错,但但丁在《神曲》中说“最大的错就是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有的人解释为忧,也是一样,也是讲不通的。

最无厘头的就是“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典型的一厢情愿,典型的自以为是,典型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老子最常用的逻辑推理是:夫唯…,争,确实需要双方参加才能争起来,如果一方就是不争,真的争不起来。但是,人家可以灭了你,或者奴役你,对不对?不抵抗,只能灭亡。侵略者连争都不需要争。它们不会因为你不争就放过你。

老子在后面有一章就提到过,大国要下,小国也要下。“大国下能取小国”,“小国下能取大国”,小国的“取大国”不过是事大国,也就是当殖民地或者卫星国或者被保护国,总之是以牺牲主权为代价的。大国取小国与小因取大国的区别是“以取”和“而取”。不但不提倡争,而且提倡都柔弱处下,小的不反抗老子最常用的逻辑推理是:夫唯…,对大的恭敬。这就是典型的投降主义。这与现今的很多公知的观点不谋而合。有个北大教授不是要求中国废掉核武器,学日本让美国保护吗?

老子还有很多类似的推断,如“知足常足”,“知足者富”,“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不出户知天下”,“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牝胜牡”……

老子的逻辑就是这样的以德报怨道家思想,有的是一些特别的现象,并不是普遍现象,一些是用主观感受代替客观现实,一些是主观武断,一些是反智,一些是狡辩。

如“知足者富”,富确实是相对的,也确实是主客观的。主观认为富,别人认为穷也没有办法。但它确实不是客观的富啊,是阿Q精神嘛。有个心灵毒鸡汤,说穷人与富人同样可以在沙滩上晒太阳。穷人在沙滩上晒太阳与富人在沙滩上晒太阳看似一样,实则不同,富人是无后顾之忧,穷人晒完太阳得去找吃的。

贫富是有个大体的衡量标准的,每个国家为什么要公布一些数据?那就是制定了一个贫富的指标。要不怎么分出富人、中产阶级、无产阶级?

出去的越远,知道的越少,这不是反智吗?社会上确实存在知障现象,人被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局限了,还不如不知道这些知识和经验,但这是个人的思想问题,不是出去不出去的问题。

“牝胜牡”就更笑人了,牝是雌性,牡是雄性。据老子所说,雌性因为在下面,而且不动,所以就胜了在上面的雄的。这是不是很有趣?就是性这方面,也不全是这样的,还有雄性没完,雌性完了的。何况雄雌更多的时候都是雄性杀死雌性,雄性掌管族群,比如动物界,多数是这样。当然也有母系群体,比如蜂、蚁,多是比较低级的动物。

明白了老子的思想逻辑以及思维方式,我们再来理解“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了。

这句话,是第六十七章的内容

(第六十七章

老子最常用的逻辑推理是:夫唯…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慈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心善良,慈善,心慈手软以德报怨道家思想,与大家理解的慈意思一致。但勇却另有意思,因为道家之勇并不像我们一般人理解的勇敢,而是勇于不敢,是勇于落后,不敢为天下先的勇敢。

儒家也有勇敢和勇于不敢,《孟子·公孙丑下》中详细写了各种勇,分为仁勇、智勇、义勇、蛮勇等。蛮勇就是不管是否正义,我都敢对抗,违逆我就不行。义勇就是只要自以为是正义的,就敢于牺牲,也是勇敢。智勇是看看这事儿能不能干,划算不划算,能胜就去干,不能胜就不去干,不讲仁和义,只讲胜负,只讲利。而仁勇就是正义的就勇敢地不怕牺牲地义勇地去干;不正义的就勇敢地退出来。仁义礼智信互相制约,不能孤立。单独发展任何一项都不对,有可能出现错误。很多人误解儒学,主要就是他自己极端化、片面性地理解儒学。

道家的勇就是不敢,因此,勇就是慈,慈就是勇。老实善良才不会去争,去斗,去先。道家把“不敢为天下先”作为勇,作为玄德,作为三宝之一。所以,它很消极,很反动。那些赞美它的人,不是坏就是蠢。

这里有个重点需要讲解,虽然与主题无关,但与理解道学有关。“今舍慈且勇”中的“且”,不是并且的意思,而是“却”的意思。舍慈却仍然勇敢。这里的勇也是平常的勇,不是道家之勇。

最后,要讲一讲“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这还是一如既往地老生常谈,是老子的自欺欺人。就是这种甘为人后,柔弱处下,怎么可能战而胜?自私可能守则固?他不得不说“天将救之”,靠的不是人力,而是指望上天。这跟宗教如出一辙,人做不了的事,推给天。天做不了,说因果不到。总之是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目的是好的,劝人向善。但是它自己也说“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在这里却又有矛盾了。这句话儒家也有类似的表述,它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我们要理解老子的思想,既要联系他劝戒统治者的一面,又要联系他一心为统治者的一面。他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要么为他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服务,要么他就是这么一种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反正,道家并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么好,他们是把道教的那一套与道家混淆了。因为老子自己也经常把抽象的东西故意具体化,比如道。而因为抽象又只好神秘化,弄得一般人感觉神神秘秘的,人云亦云都说它多么幽微奥妙。事实上,它是有偏见的一套歪理,或者说政治观,生活观,价值观,全信它,不是汉奸卖国贼就是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者,或者是无知的人云亦云者。

一般人心目中的勇就是别人不敢干的我干了,我就是勇。而在道家,别人敢干的我不干,别人不想干的,我干,那才是勇。“道反”,有时候是为反而反。推崇道家价值观生活观的人未必自己肯实践,都是骗别人去实践。不可谓不坏!特别是一些外国人也对道家盛赞,让一些国人欣喜若狂,岂不知这是居心叵测。

标签: 夫唯演绎推理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