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中的道家思想(摘要)陶渊明是田园诗歌的开创者,道法自然

诗歌中的道家思想(摘要)陶渊明田园诗歌的开创者,道法自然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免费论文

本论文在汉语言文学论文栏目,由论文格式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摘 要] 陶渊明是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一生几次出仕为官,但最终归隐田园,过着清贫而愉悦的乡村生活。这一切都是因为道家思想在他的内心的缘故。他的诗醇美平淡,物我相融,在他的诗歌中可以很轻易的看到道家的思想的精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关键词] 陶渊明 道家思想 田园诗 生活

一 陶渊明的生活经历

陶渊明(365—427),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道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800,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显赫一时,后来日渐没落风光不再。陶渊明的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的个性、休养都很有外祖的遗风。陶渊明对祖上的功勋伟业是极其看重的,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出仕是文人的最好出路。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使他的“出仕”思想深居脑海,“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是陶渊明自己仅仅官为江州祭酒,后改彭泽县令,始终是一些小官。无法实现他的雄心壮志,并且要在官场中与人周旋、苟合。做违背自己性情的事。四十一岁的时候道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800,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冠归隐,直至终老。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周易辞典,田园诗派第一人。

陶渊明的一生大略可以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过着贫困的生活。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陶渊明29岁到41岁之间,他几次出任官职。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在归田隐居后的 20多年里,是陶渊明诗歌创作最丰富的时期。在这些诗歌中,处处都体现着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二 晋宋之际论诗歌中的道家思想(摘要)陶渊明是田园诗歌的开创者,道法自然,玄风盛行

道家思想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得以体现这是由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晋宋时期,在文人士大夫中间,玄谈之风[ 魏晋时期兴起了一种言及玄远的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辨析名理、品鉴人物的风习,由汉末的清议演变而来。]大盛。而玄风是以老庄为主导思想,同时又综合了儒家思想的一种文化思想,也可以说是道家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所以又有新道家之称。在陶渊明与现实决裂的失望与痛苦时,道家思想就成为抚慰他心灵的灵丹妙药,到自然中去。寻找自然中的“真”,“淳”。正是道家思想指引陶渊明走上了归田隐居的生活。

钟嵘[ 钟嵘(约468~约518) 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

参考文献

1.吴巍巍 陶渊明诗中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 2006(02)

2.颜建华 陶诗的生命意识感[期刊论文]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3.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

4.陶渊明《陶渊明诗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72年。

] “诗品”中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可谓是对陶渊明最为简练的评价了。由这句话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两个身份,诗人,隐士。什么是隐士呢?“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隐对应的就是仕。陶渊明41岁之前曾几次出仕。但最终,陶渊明选择了归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将自己在仕途的生活,用了一个“误”字做了表述。这代表他对自己十三年的仕途生涯做了否定。仕途被认为是自己人生的歧途,而归隐才是正道。道家思想在这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陶渊明身在官场,却心念园林,在诗中他写道“经年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目倦川途异,心年山泽居”,“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从诗句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诗人对田园生活念念不忘,魂牵梦萦。而与之相反的是,他似乎对官场缺乏热情论诗歌中的道家思想(摘要)陶渊明是田园诗歌的开创者,道法自然,诗中绝少提及。

三 陶渊明在政治生活上的失意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道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800,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淫乱,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在这时,道家思想安慰了他那颗孤独寂寞的心,在自然中他寻找到了本真。陶渊明没有能力去改变社会现状,又不愿被这种社会风气改变,那他只有逃避丑恶的官场生活,选择自己最为钟爱的山水园林生活。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道家的遁世归隐就在他的内心深处的矛盾中占据了上风。道家的思想本源为深陷困境的文士们的精神困苦提供了有效的解脱途径。陶渊明选择了归隐,选择了田园生活。

“国家不幸诗家幸”而魏晋时期这个诗人中的幸运者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后,就过着悠然自得的乡村田园生活。读书、采菊、耕田、饮酒,各种生活都能引起他的兴趣。有了这些生活基础并以此为素材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他真心地投入了田园生活中去。陶渊明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描写的景物之中,真情实感从“胸中自然流出”,用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说明一些生活的哲理,创造出富有情趣,又富有理趣的诗歌意境。最终开创了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把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四 归隐生活中的体悟在诗歌中的体现

在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中,有100首都涉及到自然景象的描写,其中经典的名篇如《和郭主簿》,《归园田居》,《饮酒》等。这类诗歌中,又以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如《归园田居》其一描写田园风景,作者展示了一处生机勃勃的园林村居。南野新垦田畴的背景映衬下,简陋而有序的草屋,虽无雕梁画栋的堂皇富丽,却有榆柳屋后的葱茏,还有桃李堂前的竞芳;草屋与树木和谐布局,素淡与绚烂交掩成趣;农村那种没有战火硝烟,没有尘世纷扰,没有曲意逢迎,没有尔虞我诈的生活;远人村、墟里烟、深巷狗吠、树巅鸡鸣,其乐融融,一派宁静、安详、快乐之景。这正是陶渊明返本归原,回归自然的生命本真状态,并充分欣赏和享受着这种状态,实现了本我即自然。陶渊明本性中就 有着对自然的渴求。这与“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有共同的基础。

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而且丰富了他的艺术之路。陶渊明诗歌题材广泛,生活中凡有所感都被写入诗。有遇物即言的杂诗,有以古人古事抒发自我心声的咏史诗,有清新自然的田园诗;在风格上有“金刚怒目”式,也有“悠然见南山”类。在诗歌中成就最大的还是田园诗。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场景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在他的诗中,将自然写的很美。把诗歌和生活结合在 一起。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通过普普通通的生活之事,把自己悟出的道理写了出来。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明悟。没有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理解是无法做到的。陶渊明写诗写的不是普通的山水田园。是自己心中的那片天地,《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诗里,菊花,飞鸟,山峦都不在只是具体的事物。她们还代表了诗人的情感和性格。在诗人劳作一天后,抬头看见南山,夕阳西下,飞鸟还巢,一副山水画在诗人心中出现,此时,诗人的心与外界的景相合,给诗人带来无尽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这种喜悦。

陶渊明开创田园诗一派,除了显示出陶渊明自身的才华,还与他的人生信仰和取舍有很大的关系。儒道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陶渊明的心态、思维方式和审美倾向;道家崇尚天道自然,强调个体的自由与逍遥,将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引向人自身的生活和人的心灵,归隐后偶尔出现的儒家关心民生国事的心情被淡化和掩盖起来,所以大家看到了陶渊明诗歌中平淡无奇的田园风光,最普通的农人耕作与歇息的日常生活。

五.结论

信仰道家思想的陶渊明做诗,通常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传达其信仰。 “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准确地传达出了陶渊明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陶渊明在他的田园诗中成功地渗透了他“自然”、“真淳”的人品,以及任从自然、以得天真的道家美学思想。自然界万物,诗人的精神,道的无为。三者融为一体,便成了陶渊明的诗歌。陶渊明的诗歌是平淡的,但在这种平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是陶渊明生活中体悟来的,而这其中道家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