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生万物:活力是行为的能量和生机密不可分

1.创生万物:活力是行为的能量和生机密不可分

1.创生万物:活力是行为的能量和生机密不可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活力相对应的概念,并非作为描述性的概念范畴“活力”,而是更为根本的作为动力性的、能动性的概念“生”,以及与“生”密切相关的一组体现运动变化的概念:动、变、化、神、常、渐、复,等。对这些概念的论述,道家最为关注和精妙,而且“道家建立了完善的宇宙论、本体论等形上学体系,富含辩证法思想1.创生万物:活力是行为的能量和生机密不可分,在中国哲学史中具有主干地位”。

一、生:道家视域下活力心理的内涵

道家文化并没有给活力下具体定义,但却特别突出“生”的核心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描述,更是一种富含辩证的运动,而后者可以说是对活力的深层次理解。“生”不仅有生育、生产等含义,更有生成、发生、创生以及与之密切相连的生机之含义。“生”蕴含在“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对“生”的理解离不开“道”,对“道”的理解本身就是对“生”的理解。

1.创生万物:活力是行为的能量和生机密不可分

1.创生万物:

活力是行为的能量之源活力首先是一种能量,但关键的问题是“活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在道家看来,道具有无限的生机和能量,而且能量和生机密不可分。活力就是一种具有创生意义的能量,而这种能量来源于道。在宇宙论上,“道”创生万物;

有“德”之人其内在心理结构和谐、元气十足、富有灵感,其外在轻盈、精神饱满;无“德”之人其内心冲突、焦虑、自我损耗,其外在疲惫、神萎靡,或貌似充满活力、或躁狂式的兴奋状态,实则外强中干。《庄子》则进一步突出道创生万物时所体现的艺术创造精神,亦即更高级的活力不仅是一种创生的能量,而且这种生成以及创造力具有艺术化特征,活力作为一种创生能量甚至可走向庄子所推崇的审美意境。

2. 生生不息

活力是生命的生机状态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宇宙万物都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化中,永不停歇。“生生”是有活力的生命的存在形式,是宇宙的根本状态,因而也就是易的核心精神。道家进而认为,一个真正有活力的人便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人。

老子在描述这种无限活力的道时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所指出的就是活力产生于“虚静”处,而“静”又是“动之静”,因而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生机盎然。庄子在《大宗师》中直接称道为“生生”。稷下黄老道家阐释“德”乃道的体现,万物藉它得以生生不息地运行着,“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

3. 生而不有

活力是生命的再始更新“道”的伟大在于既创生又内在于万物,但更伟大之处在于既内在万物却又不主宰、占有和奴役万物。有“德”之人能永远充满活力,就在于不被自己所创生之物异化,因“不有”的心态而得以生生不息。老子指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指出能够不断“生”、不断作为、不断成功的这些活力状态的奥秘所在,就在于其背后的“不有”“不恃”和“弗居”。更为重要的是八字百科,只有“不有”“不恃”“弗居”“不宰”,才能实现“复归”,即再始更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根”“婴儿”“朴”都是“道”的象征,复归于道,复归于活力的源泉。万物无根不生,是生命的能量之源,婴儿则代表无限的开放性、创造性、想象力和新希望,朴则代表无限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而

这些都是活力心理的深刻内涵。

二、身心性命:活力心理的内容

在道家看来,作为活力心理内涵的“生”奠基于人生、人事、人身、人心,根植于“性命身心”之道,而这恰是活力心理所包含的最为重要的内容。

1.身

身体活力道家注重养生之道,从活力心理的角度看,即为保持身体活力。老子非常关注“身”,告诫人们要爱身、惜身,而不要被身外之物所迷惑、奴役,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对于外物的无止境追求以及穷奢极欲,必定让人奋不顾“身”。因此,要保持身体活力,就要遵循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为主旨的独特的养生之道。

道家不是孤立的看待身体活力,而是强调“形神不离”“身心合一”。而且,形神的使用都不可过度而要适中,司马迁在概括道家学说要旨时指出:“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老子的“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亦是强调形神不离,人们要适其自然之性、顺其自然之理以养生,后藏根基,培蓄能量,充实生命力。

2.心

精神活力心是精神活动的主体,在个体生命中最具主导功能,从活力的角度来看,即为精神活力。老子的“心”是“虚之心”,是“玄览”,这样的“心”便是“活力之心”,能在对经验的开放性中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整个世界,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经验以及新行动。而且这样的“活力之心”从不以自我为中心,“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庄子则更加关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强调心灵的开放性、审美性以及超越性。庄子用“天府”“灵府”来形容“虚”心,前者意指心纳万物,后者隐喻心之灵动与蓬勃生机。与“心”密切相关的概念有“精”“气”“神”等,而且“精神”一词也为庄子之首创,“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既表达了精神活力可达到的境界,又反映了这种活力并不隔绝于日常生活。

“气”则是万物生命的根源,是宇宙万物生命活力的源泉,而且“形”“神”“气”三者不可分离,“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也”,这再次体现出形神不离的观点,身体活力和精神活力不可分割。

3.性命

生命活力“性”和“命”都隶属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哲学范畴之列,从活力的角度看,性命所指向的就是生命活力。“性”与“天”相连,即为“天性”,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内在秉性,“命”则指外在因缘,“性”和“命”结合,构成“现实的人”以及“人的现实”。《吕氏春秋·知今》指出:“生,性也;死,命也”一一将生命活力纳入生死的视域,恰如老子所说:“出生入死”——这更加透彻地说出了“性命”中的生命活力意蕴。

这种生命活力:蕴含于生命的质朴状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修身养性中道家思想视频,让身体活力和精神活力合一,共筑生命活力;是具有真情实感的,“性情不离”

道家思想视频,用真性感人动人,人际之问充满活力;是“自然”的,即破除“人为”的仁义礼智的束缚,而走向“自然”的生命境界,获得“自然”之活力。

三、道家理想人格:活力心理的主体阐释

理想人格是活力得以运行的主体,道家的理想人格是体认自然的“自然人”。

1.朴:

理想人格之质地维度在人格的“底色”“质地”“基质”层面,道家的理想人格注重一个“朴”字。而且,朴素、质朴早已深人中国人人格的根基处。道家将“道德”分为两种:“自然的道德”和“人为的道德”。

老子认为这种“朴”的人格的一个重大心理功能就是化解名、权、利等各种欲望(处于冲突中的欲望往往耗散人的活力,“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充满活力的人,其人格“质地”不是华丽,而是朴素。

“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自然而然。一个人能真正做到“朴”,其实就是不失“道”、不离“德”,因为“道常无名,朴”

2.明:

理想人格之内心维度在内心维度,道家的理想人格注重一个“明”字。“明”是道家哲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其内在逻辑又与“虚”“静”“通”紧密相连:通过虚静的功夫,达到内心之“明”的状态,从而升华至与道相通的境界。老子用“玄览”指代人内心的空明,强调人们要对外在世界永远保持开发性,并且在内心去除对他人的“成见”、去除“自我中心”,以便透彻而深刻地认识自己。

庄子在《齐物论》中则提出“莫若以明”的思维方式,承认和尊重每个人存在的理由以及独特价值,所谓“物固有所然道家思想视频,物故有所可”,这就需要人们去除“成心”,跳出在“日以心斗”的言论价值争强好胜中精神疲倦或短暂式的、剂量式精神高亢进而又低落的“小我”,而走向“以明之心”之“大我”。“以明之心”超越了“以物观之”的局限:“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人总是自以为是,总是在主客体的对立性中认识世界。“以明之心”是“以道观之”的视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通为一”的境界。

3.慈

理想人格之人际维度在人际维度1.创生万物:活力是行为的能量和生机密不可分,道家的理想人格强调一个“慈”字。老子将“慈”列为“三宝”之首。以“慈”为宝,表明道家注重人际之间的爱心。“慈”是一种真正的爱:对个体生命的爱,对人之本性的尊重,对不同价值的接纳。“慈”的基本要求就是“与人为善”。老子主张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不计得失,不与人结怨,因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而人之所以结怨,乃出于自己这一方视角下的“价值霸权”“语言的霸权”对非已一方的傲慢与偏见,人皆“是其所非,非其所是”并将其列为“不善者”,而将与自己一致的人列为“善者”。在这样的修为中,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也因其“自然”“真”“慈”而愈加深远,而“慈”蕴含于其中的理想人格则会得到“道”的能量和智慧,因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4.游

理想人格之超越性维度在超越性维度上,道家的理想人格注重一个“游”字。

在关于“游”的理想人格理解中,有两点于活力心理最为紧要:

一是“游心乎德之和”,意指心神遨游于道德和谐的境界。庄子以“肝胆”做比喻,讲述并承认事物之间异中有同,同中存异。如此看待事物,才能达到道家“三和”:“天和”“人和”“心和”。只有“和”,才能“游”。

​二是“游心于无穷”,意指人要破除功名利禄等世俗价值的桎梏,“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庄子为我们展示了道家理想人格所能达到的大视野、大格局、大境界、大活力,让人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而走向“天地境界”。

标签: 道家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