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巨著,你知道吗?产生的背景

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巨著,你知道吗?产生的背景

诸子百家产生的背景 铁器、水利和牛耕广泛应用,生产力迅速发展 生产关系发生巨变,周礼与奴隶制度崩解 诸侯争霸,“春秋无义战”, 目的:争夺权力、土地和劳力 士的解放,“学在四夷” 百家争鸣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道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原始道家(开创了哲学的本体论)(老子、关尹子) 道家哲学体系建构的完成(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论)(杨朱、列子、庄子) 黄老学说(从自然无为的天道中推引治国救世之道,“立俗施事”)(文子、范蠡、《黄老帛书》) 与士林儒学相结合:玄学 与纬学及方仙道相结合:道教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的生平已很难考证。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也,名耳道家哲学研究投稿,字伯阳,谥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或曰,老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司马迁·《史记·老子传》 元·赵孟頫《老子像》(故宫博物院藏) 老子标准像 《道德经》 老子的主要思想都记录在《道德经》中,又名《老子》或《道德真经》,相传是老子在出函谷关前撰写。《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后为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全书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文化渊源: 一、《易经》思想 《易经》所体现的自然天道观引导老子进一步走向形而上学的 本体论的探讨。 《易经》的原始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老子辩证法的形成的影响。 《易经》的巫术式思维方式和巫辞式的语言,都在《老子》中有所反映。 二、史官文化 三、兵家传统 四、氏族遗风 什么是“道”? 原义:道路。 《周易》之“履道坦坦”(《履》九二)、“复自道”(《小畜》初九)、“反复其道”(《复》) 春秋时期出现了“天、地、人之道”的说法,原本也是指天地运行之轨道以及人事的某种行为规范。 上升为哲学范畴,始于老子。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最终依据。 “道者,万物之奥也,”、“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三十二章、第四章) “大道汜兮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巨著,你知道吗?产生的背景,其可左右,万物恃之已生”(第三十章)“道”是万物之本、天地之根。“道”为其他事物所依托而其自身则不需要依托,它可以生成万物而自身却不可以被生成。老子对到“道”的特性的描述:无、玄、朴、浑、奥、根、无名、无象。 什么是“道” “道”的本质特征 第一, “道” 是宇宙所以生成和存在的始基,是万有世界的本原和根据,因而无所不在,具有最高的普遍性。

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巨著,你知道吗?产生的背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的本质特征 第二,“道”是一种恍惚窈冥、包罗万象、有精有信的不可言状物,具有不可感知的虚无性。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巨著,你知道吗?产生的背景,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视之而弗见,名之日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守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其上不皦(读角,清晰),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道”的本质特征 第三,“道”独立于天地万物之外、之上,寂寥不改,往反周行,具有永恒的循环性。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第四,“道”以自然为法式,具有人无法主宰的自然性。所以人应以天地为法式,而天地则以道为法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无为”即“自然”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以一种不用心、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切,而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 。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第七十三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七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为我自然。”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 二、“无为”即“无事”老子认为“无事”则无繁苛之政、无扰攘之事、无兵役之劳,则国家社会就可达到“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三、 “无为”即“善为(道)” 两种对立的“为”: 1.一般统治者推行的“为”,即“有为”。指各种政事法令、功业道德,以及追求名位福禄、声色货利的行为。 2. 道家所倡导的“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一种特殊的“为”——“无为之为”,即摒弃“妄为”后的一种不造作、不偏执、不骚扰的、合乎自然的行为和状态,也就是要“善为(道)”,善于以自然而然的态度、方法去成就事情。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第八章) 庄子其人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真人,代表作《庄子》受封为《南华经》。 庄子其人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云:“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往,曰:‘愿以境内累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二千岁矣,巾笥藏之庙堂之上。

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巨著,你知道吗?产生的背景

此龟宁死为留骨而贵乎?宁生曳尾泥中乎?’大夫曰:‘宁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像 庄子的哲学精神——探寻家园 老子的道重客观的道义,关注的是一般的人类社会的行为选择和政治归依问题。也有人认为老子的哲学,本质上是历史哲学(政治哲学、治世哲学),其“无为”、“道法自然”的目的仍然是为统治者提供一种治世的方略。 庄子的道紧扣道和人的关系,把老子的具有客观意味的道,内化为鲜明地追求个体自由的人生境界。其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个体哲学),同时也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他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个体的超越。在庄子看来,道的境界并非是人现实栖居的家园,而更多的是人所渴求达到的心灵自由状态和精神超越境界,即人的“精神家园”。 因此,庄子的哲学是一种以人的个体自由的精神超越为终极关怀的哲学,是一种探寻精神家园的哲学,表达了人类精神中的“寻根归本”的心向。 “探寻精神家园”的原因——人的异化 迷失的自我 囚执的世界 险峻的人心 虚妄的价值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让王》 “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天地》 “以人之适为适,而不以己之适为适。”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e,2,疲惫)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齐物论》 世俗之人都急于追逐身外之物,固执于世俗的价值,成为物质的奴隶、思想的奴隶、集团的奴隶,同时也成为自己的奴隶。

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巨著,你知道吗?产生的背景

“探寻精神家园”的原因——人的异化 囚执的世界 连绵的战争: 蜗角之争:“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则阳》 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gou,4,弩射程所及的范围)中”,到处充满危险。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hángyáng,古代用于套在囚犯脚或颈的一种枷)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qi,2,脚跟)攘臂乎桎梏之间 。” 。——《庄子·在宥 》 “探寻精神家园”的原因——人的异化 险峻的人心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列御寇》 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在宥》 虚妄的价值 “同于己者为是之,异于己者为非之。”——《寓言》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胠箧(qie,4)》 不同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但在现实生活中道家哲学研究投稿,人们往往以自己的价值标准为核心,以种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强加于人,对别人的价值选择横加干涉。 统治者和儒墨所提倡的礼法制度与仁义道德,实质上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宗法制度的工具,是钳制人的本性和自由的枷锁,但却被打扮为社会的普遍道德准则和唯一正确的价值选项。

庄子提出的主张 ?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采取安命与齐物的人生态度。 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即找寻精神家园的“还乡之路” 精神家园的“还乡之路” “真人”的四种特征: 忘怀于物 淡情寡欲 不计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行 天人合一 ——《齐物论》 精神家园的“还乡之路” “还乡之路”的过程: 泯灭物我 拆除物累 齐同时非 超越生死:鼓盆而歌 游心自由 “游”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子以“游”作为精神自由解放的象征,在《庄子》中共出现了100多次,《庄子》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 “游”的本义是旌旗上的流苏随风飘荡而无所系缚,引申为无所用心,只求欢愉的嬉游、游戏。这也是庄子关于“游”的基本含义。 “游心”就是要超脱现实的藩篱,打破闭锁狭隘的视界,昂扬起主体精神,在大宇宙这个无穷的时空系统中无拘无束的遨游,在恬淡适宜的自然境界中自由飞翔,“旁日月、挟宇宙”、“游乎尘垢之外”。 道家思想的影响 哲学影响 政治影响 艺术影响 与儒家强烈关注伦理学中道德实践问题不同,老庄思想覆盖了哲学的各方面。 老庄思想在宇宙观、本体论上提出了“道”这一无法被言说而只能被体悟的终极概念,也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主基调,即我们所能体验的只是有限存在,而作为非存在而存在的“道”只能被体悟而无法感知。

在知识论上老庄都主张以辩证思想考察世界,庄子提出以一种超越知识的态度来认识知识。伦理学上庄子人生哲学的齐物论和逍遥观对后代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在中西方都有人以庄子人生哲学处世。 道家思想的影响 政治影响 道家在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汉初,以黄老学派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占据了历史舞台,自汉文帝、汉景帝由上至下到陈平等大臣都推崇道家思想。其以“清静无为而民自定”的政治方针治国,百姓安宁,齐国大治。 道家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两朝时期,史称文景之治。但随后崇尚黄老学派的淮南王刘安谋反失败而自杀,此后黄老之学开始走向衰落。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道家思想从此走下政治舞台。三国魏晋以后道家哲学研究投稿,道家逐渐转变成道教。 道家思想的影响 艺术影响老子、庄子本身从未谈过关于艺术的问题,也没有表述过艺术是否具有价值的观点。其对于后代艺术的影响在于他们的思想所展示的人生境界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尤其以庄子的人生哲学)。道家思想主要通过魏晋玄学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绘画 音乐 戏剧 绘画上的影响在人物绘画上,改变了以描写人物道德的主题,而是以个人风采个性代之,顾恺之主张的“传神写照”的画风兴起。

在山水绘画上,以“自然”作为最重要的审美品格,在用色上,水墨之风压倒了以青绿山水成为主流。古代山水画家几乎都未脱离道家思想的影响,山水绘画兴起的本身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绘画技艺上,注重用墨的虚实相间,精神自由。将“以技进乎道”作为画家毕生最高境界。 音乐上的影响老子的“淡兮无其味”、“大音希声”形成了中国古琴的重要审美品格。 “大音希声”以有声之乐为参照,肯定了无声之乐的永恒之美,强调了弦外之音的重要性,成为了历代琴人所追求的至境。明朝李贽从庄子的“法天贵真”出发, 提出“琴者,心也”。其本质是将音乐定义为一种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根本价值是对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这种以自然为美、追求古琴自由表达人之各种感情的观点对古琴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戏剧上的影响中国戏剧美学受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影响,以“尚真”作为中国戏剧灵魂。中国戏剧本质上表现一种人格境界、真我境界,常带有一种平民气息。汤显祖以庄子的“一汝神,端而虚”作为对演员的演出要求。 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画作 溪山行旅图范宽(北宋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元)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