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呼林“茶”字是由“荼”演变而来的

汪呼林“茶”字是由“荼”演变而来的

●汪呼林

“茶”字是由“荼”字演变而来的。茶由食用到药用,再到饮用的转变,是人类对茶的认识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不断深入的过程。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确立。

唐代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提出的茶道,主要是指陆羽倡导的饮茶之道,即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礼法和规则。伴随着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茶道把世俗化的饮茶提升为富有文化气息的一种高雅艺术,从单纯的物质享受上升至精神滋养。

“太和”是儒家的基本思想,也是茶道的核心内容,它代表着不相容万物的内在统一和谐。儒家不但将“和”的思想贯穿到道德境界中,而且还贯穿于烹茶、品茶的艺术境界之中。无论是茶具的选用,还是饮茶的过程,都要表现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气质,符合中庸风韵。这种清新、自然、质朴的精气神,形成茶道的独特风格。“体用不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和”成为历代茶人孜孜以求的至高哲学境界。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最直接地体现为人对自然的融与法,是茶道的灵魂所在,使生命行动与自然妙理一致,使人与山水草木完全融为一体。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茶人强调人与自然内在的和谐统一,传统的饮茶艺术正是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高度结合的文化形态。

茶人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渴望,有强烈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主动意识。而文人更是钟情置身于深林幽谷,煮泉品茗,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唐代诗人白居易自称“别茶人”,他把茶事当作自我解脱的精神之物,他的草堂边就有“飞泉植茗”。在他看来李白酒诗中的道家思想,饮茶、植茶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活动。素有“茶道全才”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种茶》一诗中,更是将茶道中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茶人通过饮茶去感悟蕴含其中的道理哲理学理,这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凡人日常生活之中的随意性。

禅宗建立的茶礼、茶宴等茶道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趣味。比如唐代,大大小小的寺院都建立了“茶堂”,并设置“茶事”一职专门做好与茶有关的各项工作。陆羽就是从寺院中结识茶汪呼林“茶”字是由“荼”演变而来的,并对茶产生兴趣的。《百丈清规》更是以法典的形式,规范了佛门茶事,从而使得茶与禅宗结缘更深。

唐代诗僧皎然淡泊名利、豁达坦然,他精于烹茶,同陆羽相交甚好。在皎然的诗中,茶是一种极其富有美感的意象,“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药院常无客,茶樽独对余”……由茶入诗,由诗入禅汪呼林“茶”字是由“荼”演变而来的,又由禅悟出了意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境域之中,淡淡地品味生活,这是作为诗人的皎然对人生的独到理解。

茶本性温和实在,符合热情好客、勤俭倡廉、礼仪之邦的民族特性。当茶逐渐超越了其自然属性的范畴,逐渐进入世俗社会的时候,它从此就与国家的进步、人民的幸福荣辱与共。正是茶,塑造了中华民族乐观积极的优良品格,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饮茶,是一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文长(徐渭)描绘了喝茶的理想环境:“茶,宜精舍、云林、竹灶、白石,绿鲜苍苔李白酒诗中的道家思想,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试想,窗明几净、树木环抱的小屋内,炉火烧得正旺,窗外人影婆娑,一杯热茶缓缓下肚,是何等惬意悠然?

一茶一世界,一味一人生。与茶对话,禅意起,皆是智慧。岁月的风儿吹过盛夏李白酒诗中的道家思想,回望潺潺的生命之河,找一个僻静的小屋,煮上一杯茶,从茶的境界中寻找心灵的安慰和人生的满足,我们的生命,也将由此而展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