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朝首任帝姬芒前4428年2月8日日子

黄帝朝首任帝姬芒前4428年2月8日日子

(三)中国阴阳合历及黄帝纪年

随着中国远古二十八宿体系、阳历二十四节气以及阴历系统的逐步完善和长期历法实践,一部真正体现太阳(年)——太阴(月)——地球(日)三维系统历法精神的中国历法,一部系统化的科学先进的中国历法——《调历》,终于在黄帝时代诞生。《淮南子•览冥训》记载:“昔黄帝之治天下……正律历之数。”《史记•历书》说:“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索隐说:“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叟区占星气丁亥年纳音五行,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后汉书•律历志》注释亦曰:“《月令章句》:‘大桡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枝干相配,以成六旬。’”唐房玄龄等《晋书•律历志》记载:“炎帝分八节而始农功,轩辕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yú)区占星气,伶伦创律吕,大挠造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斯六术,考定气象,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余,述而著之,谓之《调历》。是故历法之作由来尚矣。”2005年丁亥年纳音五行,赵永恒、王先胜《黄帝年代之历法钩沉》一文,根据中国考古成果、炎黄历史记载和高精度瑞士星历表软件等,对黄帝历法的创始进行了极为重要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黄帝朝首任帝姬芒生于西历前4428年2月8日(农历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龙抬头日子),于西历前4414年(丁亥年)即位于有熊国,于西历前4392年(己酉年)“杀蚩尤、王天下”,于西历前4377年1月15日,始作《调历》,于西历前4375年1月22日丙寅年己酉朔旦冬至,颁行历法。

我们知道,远古历法学家测制历法一定与二十八宿北方七宿,特别是营室星位置及其天象有密切关系。《国语•周语上》曰:“日月底于天庙黄帝朝首任帝姬芒前4428年2月8日日子,土乃脉发。”韦昭注:“天庙,营室也。”黄帝《调历》作为中国首部阴阳合历,采用建子建正,通过《中国天文历表》和高精度天文软件搜寻,西历前4379年1月7日即十一月初一朔,正是大雪节,此日昏见火、水双星位于营室,符合古历测制要求。通过冬至日观测验证两年后,前4377年l月15日,黄帝制成《调历》,是日,晨见日、月列于营室,此日还是甲子年甲子月辛卯日,故有“黄帝造历,元起辛卯”的记载。又两年,即前4375年l月22日丙寅年己酉朔旦冬至,黄帝迎日推策日,晨见日、月列于营室,土、木双星遇合于北方七宿之斗宿,均合《后汉书•律历志中》“古黄帝、夏、殷、周、鲁冬至日在建星,建星即今斗星”的记载,于是,黄帝于此日正式颁行《调历》。可见,黄帝《调历》从开始测制,到制成、正式颁行,前后花了四年时间。

在黄帝以前,中国已经产生了伏羲太阳历和神农太阴历。那黄帝为什么要制订《调历》呢?我们知道,太阴历虽然易于观测,感受直接,但太阴历必须依太阳历而生,而且,远古制订历法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耕文化需要。因此,将太阳历和太阴历结合起来制定阴阳合历,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制订阴阳合历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阴历系统如何去“适应”阳历系统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确定阴历置闰,以“调和”阳历(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朔望月)以正时,让每个阴历月按正常月序都具有准确的季节时令指示作用,准确指导农事的问题。经过长期观测和实践,远古历法学家终于找到了制定阴阳合历的最佳置闰方式:即“无中气置闰法”。“无中气置闰法”既科学而又简单,彻底解决了阴历在何年何月置闰的问题:在阴历和阳历(二十四节气)配套排历过程中,若发现某个阴历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时,就置闰月。也就是说,一个正常阴历月必有一个中气(可以没有节气),没有中气月,便是闰月。我们以为,黄帝《调历》就是采取这种置闰方式的阴阳合历。

总之,根据月亮、太阳运行规律建立的“阴阳合历”,是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以二十四节气周期来反映太阳回归年长度,通过设置无中气闰月方式,让每个太阴月按正常月序都具有准确季节时令指示作用的历法系统。因为,“阴阳合历”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准确指示季节时令,以指导农业生产。所以,“阴阳合历”又被称作“农历”。黄帝颁行《调历》以后,至春秋以前中国先后通过修历颁行过《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连同《黄帝历》,称“古六历”。旧历细节早已不可考,但在历史记载中,“古六历”都是“阴阳合历”,且都是“四分历”,只是上元、建正、使用时间及地域范围有所不同。其中,采用建寅建正的《夏历》(最早应为《挚历》)在“古六历”中,使用时间最长且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我们通常说的中国传统历法,指的就是《夏历》。《夏历》延续至今已经4800余年,黄帝阴阳合历延续至今已经6400余年,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

那么,中国传统历法是如何确定年首的呢?这真是一个最耐人寻味的问题。在历法学家眼里,年首就在每年“冬至”交接时刻。为什么是“冬至”呢?首先,“冬至”作为最早被认知的阳历二十四节气中四大节气之一,在观象授时时代很早就是一个基准时间点,即以“冬至”当天特定时刻作为起始观测时间,以观测全年太阳系天体运行规律,测定全年长度。其次,中国阴阳合历,最早的“正月建子”固定以“冬至”所在月为确立标准。第三,中国古代历法始终以“冬至”作为修订和颁布新历的起始。不过,请注意,冬至是一个中气,它虽是历法学家观象授时的年首,但在实际颁行历法中,仍以“冬至”所在阴历月朔日为月初一。所以,在历法学家眼里,当“冬至”日碰巧又是朔日的时候,那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日子,往往是修改和改历的最重要日子。

根据中国传统历法,中国历史又是如何纪年的呢?这同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多种历史纪年法,比如帝王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前两种纪年法主要存在于中国世袭政治时代,民国初年开始的所谓“公元纪年法”是近代引进西方的纪年法丁亥年纳音五行,使用时间最长且连贯古今的唯有干支纪年法。所谓“干支纪年”就是用中国古人发明的六十干支为时间周期,顺序循环纪年。干支以六十为周数,六十干支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一定规律,顺序循环配对形成。根据《吕氏春秋》、《后汉书》等文献记载,天干地支发明者是黄帝的老师大挠氏。《后汉书•律历志》引《月令章句》曰:“大桡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枝;干枝相配,以成六旬。”《晋书•律历志》载:“轩辕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创律吕,大挠造甲子。”明朝进士万民英《三命通会》之“论纳音取象”载:“昔者,黄帝将甲子分轻重而配成六十,号曰花甲子。”可见,六十干支很早就已发明,并被作为顺序符号系统,用于历法实践,服务于社会生活。六十干支不但用于纪年,还用于纪月、纪日和纪时。比如,干支纪月,就是按照六十干支顺序循环标识阴历十二月,由于黄帝《调历》最初为建子建正历法,一月固定在“冬至”所在月,首月为子月,十二阴历月正好固定对应十二地支,因此,十二阴历月也可分别简称为子月、丑月等等。除了干支纪年和纪月,中国历法中的干支纪日和纪时都由来已久,此不赘述。

黄帝朝首任帝姬芒前4428年2月8日日子

不过,干支纪年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对一个帝王或一个朝代超过六十年就存在重复纪年问题,针对中国六千多年的文明史,更是循环重复了一百多次了。西方所谓公元纪年起于基督耶稣生年,至今也就2000余年,也不能涵盖中国通史。因此,清末民初就有学者主张建立黄帝纪年法。正如史实所证明了的,在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国文明史能全面反映和记录人类历史进程。因此,采用黄帝纪年是最为恰当的。但是,民国初年公布的黄帝元年为西历前2697年黄帝朝首任帝姬芒前4428年2月8日日子,因起始时间不靠谱,最终被抛弃。现在,通过天文学家研究,黄帝出生、即位有熊国、即位黄帝朝联盟政治首领和制定颁行《调历》都有了比较权威和精确的时间,建立黄帝纪年有了可靠的基础。今天,我们通过梳理中国历法的创始和使用,知道中国最早拥有人类最先进的天文知识和历法工具,中国很早就有了以中国传统历法为基础的悠久而连续不断的历史记载。现在,依据天文历法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特别是利用高精度天文软件对远古天象的考证,我们重新构建了准确的夏商周年表以及联盟政治时代(七朝时代)的历史框架,恢复了中国远古时代的历史序列,更应该使用黄帝纪年来客观反映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真实进程。

标签: 黄帝中国历法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