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锋:一是如何去理解智慧高速,二是应对智慧交通技术应用挑战

郑剑锋:一是如何去理解智慧高速,二是应对智慧交通技术应用挑战

11月5~6日,中国智能交通年会(ITSAC 2020)在深圳召开,在智慧公路论坛上,浙江高速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交通信息事业部副总经理郑剑锋高工发表了《面向国家新一代交通控制网的人车路协同智慧高速技术及应用》的演讲。郑剑锋就浙江智慧高速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和未来技术应用做了分享。本文为演讲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拟定,未经本人审核,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郑剑锋:今天的分享主要分4个方面,一是如何去理解智慧高速,二是浙江智慧高速新技术的实践与应用,三是智慧高速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四是应对智慧高速技术应用挑战的总结。

智慧高速的技术特性

智慧高速的技术特性,可以三个方面去总结,一是系统性,二是发展性,三是先进性。

系统性方面,智慧高速要素包括了人、车、路、环境,如何整合不同环节,利用技术实现其系统性;

发展性,智慧高速从数字化、网络化到智能化,是一个不断迭代演进的过程;

先进性,主要是指应用技术的先进性。

浙江智慧高速新技术应用实践

浙江作为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启动最早的一个省份,1992年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采用纸质收费凭证通行模式,道路巡查也是人工,没有任何的监控设备,到2001年,逐步建设道路监控系统,解放了部分人力。

郑剑锋:一是如何去理解智慧高速,二是应对智慧交通技术应用挑战

2013年浙江启动智慧高速建设,2018年开始启动沪杭甬高速、杭州绕城西复线和杭绍甬复线三条智慧高速设计、建设。

智慧高速到底是要聪明的车还是智慧的路,这两者是兼顾还是有所侧重,这个问题困扰行业已久。

分两个维度,在车一侧,车厂、互联企业都在发力;浙江交投等公路运营公司,则以路侧的智慧化为主。我个人理解,两者要协同推进,共同构建智慧交通的全面发展。

作为公路管理单位,要以路的智能化为主,同步关注单车智能发展。

智慧高速对公路运营提升的方向在于,提升传统高速运营的数字化程度,从被动管理被动服务到主动管理和主动服务,提升预测能力,实现一路三方以及人车路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通过新技术应用,迭代升级智慧高速系统,把所有高速公路相关的要素进行全数字化。

这是从2018年到2025年,浙江智慧高速所要建设完成的13项任务,具体可以查看今年3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发布《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暂行)》,我们也在不同的路段去做尝试。

具体分两部分,一是基础设施的应用建设,二是创新应用建设。

我们认为高速公路相关要素都是基础设施数字化底座的一部分,只有数字化以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共享管理和服务。

通过物联网平台形成数据基础,在这基础上建设云控平台,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都在云控平台这一层。

通过数据驱动去为两个业务服务,对内是全生命周期运营,从道路的建设到通车运营,再到服务区与出行者之间的服务;对外是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管理,实现路与人、车与人之间交互。

郑剑锋:一是如何去理解智慧高速,二是应对智慧交通技术应用挑战

通过这两个维度的服务和管理,实现人民服务满意、绿色、安全、便捷、智能的智慧高速应用目标。

我们是如何推进浙江三条智慧高速建设的呢?归纳了一下,分成三个迭代。

第一个迭代是沪杭甬智慧高速建设。

郑剑锋:一是如何去理解智慧高速,二是应对智慧交通技术应用挑战

沪杭甬智慧高速建设目标是道路运营能力的有效提升,体现在两个方面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的感受。应用的也都是成熟的技术,比如云平台、大数据,以及毫米波雷达、道路感知摄像机加密等。

第二个迭代,是在智慧高速1.0的基础上,在杭州绕城西复线高速进行探索,定位是应用前沿、试验的技术,作为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的试点。

第三个迭代,目前还在设计规划当中。目标是建造一条超级高速,也就是不限速高速,探索如何打破120公里/小时的速度限制。

重点讲一下建设成果。

我们分四方面去建设,一是全面感知,原来是两公里一个摄像机,加密到一公里甚至五百米一个摄像机,全面感知整个道路路况,实现事件实时检测。

通过设施、设备的加密,把所有要素进行数字化,构建一个大数据平台以后,加载4个维度的13种智慧算法,有针对性的做一些模型构建,用数据和模型来赋能业务应用。

另外就是对智能车载终端、基础设施数字化和车路协同做了一些探索。

沪杭甬高速改造提升之后,有6个方面的体验提升。

一是数据处理智能化。

二是感知能力的加强,实现交通事件传输的秒级化,从道路一侧到人、车的数据传递,我们可以在30秒之内完成。

三是施救一体化的效率提升了15%,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可以用智能化的管控手段,整合所有公路救援力量,通过线上APP,形成线上派单模式。

四是车险理赔一体化,与保险公司合作,引入了最多跑一次概念,所有车险认定、理赔都可以在线上完成。

有了数据以后,结合业务我们做了13个算法的提炼。

大概分为基础类算法、规范运营类算法、出行驾驶服务类算法和智能交通管理类算法。基础类算法包括与高德、百度合作,进行短期交通流量的计算和短时的出行预测。

其次在做智慧高速2.0的设计规划,也正在建设过程当中。

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二是基于大数据的路网综合管理,以及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的试点。

浙江的新一代交通控制网试点充分应用了北斗高精度定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路协同等技术,同时也在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共建上做了一些工作。

这里重点提一下,为什么现在要做基础设施数字化?

郑剑锋:一是如何去理解智慧高速,二是应对智慧交通技术应用挑战

在高速公路日常运营中,公路建设完成以后,所有资产全部要归档郑剑锋:一是如何去理解智慧高速,二是应对智慧交通技术应用挑战,在运营期和养护期,很多建设资料是没有很好的过渡到运营和养护服务中。

为了更好的把建设、运营、养护过程中的所有设施进行资产化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就要构建基础设施数字化。

这是我们要在杭州绕城西复线开放测试路段去做的6个车路协同场景应用。很多在封闭测试场景测试的产品和方案,偏理论一些,而开放道路能给未来真正实现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提供技术上的探索和理论的支撑。

这是我们要在杭绍甬高速上实现“三网合一”的概念,由客货运输网、传感通信网、绿色能源网等智能基础设施和云控平台组成。

在1.0和2.0的基础上,要保障基础能力建设,提供基本的服务。杭绍甬智慧高速的特色主要是实现全天候通行,以及智慧隧道和智慧服务区。

这是杭绍甬高速设计的自动驾驶和货车编队行驶专用道,通过这一项目进一步探索如何打破120公里/小时速度限制。

智慧高速技术应用的挑战

主要是行业管理的挑战和技术突破的挑战。

行业管理有四个挑战。

一是标准,现在很多省市都在建智慧高速,很多厂家都在建自己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标准,如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同和各系统之间融合?标准必不可少。

二是方法,到底是基于路的需求还是车的需求去研发?

三是管理,如何实现一路多方的数据融合和管理融合?在数据融合共享的同时,怎样保证信息安全?

最后一个是评价,我觉得是最难做的。评价,我理解是获得感,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出行者,智慧高速投入大量的资金、应用了大量的技术建设郑剑锋:一是如何去理解智慧高速,二是应对智慧交通技术应用挑战,到底能给管理者和出行者多少获得感?

郑剑锋:一是如何去理解智慧高速,二是应对智慧交通技术应用挑战

技术选择的挑战。

是选择成熟度高、推广度强、兼容性强的技术,还是选择更先进、小范围封闭的测试技术、新平台技术?智慧高速的发展是一个迭代过程,那么新旧技术之间的融合,怎么去平衡,怎么去做兼容性?

小结

智慧高速的服务对象是变化的,现阶段还是普通车辆,未来逐步服务于具备传感和通信能力的智能化车辆。

从整体的技术开发理念上出发,我们非常务实,小步快跑,迭代升级的。技术路线上,作为公路运营单位而言,主要是在路侧不断提升智慧化的水平。

技术选择上,经过多年的探索,是恰到好处的用稳定的技术,厘清高新技术的可行性和可能性,而不是冒进选择最新的技术来做实验和推广。最后通过协作式、大规模开放式的测试小六壬,来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成熟度。

往期推荐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