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摘要:选取“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设计主题教育活动,从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以及活动的反思拓展三个方面阐述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思路,旨在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树立当代青年学生科学过节的意识。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92-02

为了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树立当代青年学生科学过节的意识节日文化,特选取“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设计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欢度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了解中秋节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承载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中秋节吃月饼庆丰收、庆团圆、送祝福、送亲情的意义,让节日真正给学生带来快乐与幸福。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地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帮助当代大学生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弘扬创新节日文化,使其做一名合格的传统文化继承者、发扬者、传播者。

一、活动准备

(一)将全体学生分为6个小组,各自进行有关中秋节资料较为全面的搜集整理。

(二)有条件的学生可自备一些不同样式的月饼,并了解其发展过程及制作工艺特点等。

二、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调动现场气氛,引入活动主题――中秋节。

(二)我说“中秋”

学生可使用文字、图像等辅助工具自由发言介绍“中秋”这一传统节日。

1.中秋节的起源、发展、意义。

2.有关中秋的传说、神话、民间故事。

3.结合事先准备好的月相观察记录,共同研究月相图变化的规律(可涉及天文方面的知识)。

4.关于中秋的诗词佳作、美文欣赏,并有感情地吟诵,对其内涵进行深层次讲解。

5.中国各民族及其他国家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如祭月、拜月、赏月等),比较其相同与不同之处。(因本校有“内地西藏中职班”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着重对藏族同胞欢度中秋习俗的了解,如藏族的“寻月”: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周易专业网,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这一环节有利于汉、藏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增进友谊,体现“汉藏一家亲”。)

6.关于“吃螃蟹”,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对“吃螃蟹”这一文化习俗的认识,如我国南北方的“文吃武吃”、吃螃蟹的禁忌等。

7.儿时过中秋的记忆,学生回忆描述儿时中秋节发生的趣事、节日游戏,回忆寻找儿时的乐趣;可与父母儿时中秋节的活动进行比较,了解父母的童年,增进彼此的情感。

(三)现场“Show”――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通过此环节可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识理解,从而更好将其传承发扬。

1.游戏:“我爱记诗词” 由学生事先准备好“考题”:节选“不完整”的中秋诗词片段节日文化,请同学将其补充完整,看看谁的记忆力好,背诵的篇目多。

2.游戏:“我爱唱诗词” 由学生出示准备好的中秋诗、词句或片段,请大家为之“配曲”:运用自己熟悉的歌曲曲调将其唱出。歌曲种类不限,但曲调要与“歌词”搭配适合,比比谁创作的新颖奇特而又恰到好处。

3.手工:“制作简易花灯” 学生可利用一些常见材料,无需拘泥于花灯固定样式,可大胆进行改良创新,制作简单的花灯。

4.猜灯谜 谜面应简单易懂、难度适中、健康向上、清新活泼,内容以幼儿生活为主,使学生为幼教学习工作积累素材。

5.中秋儿歌、民谣表演 锻炼学生的胆量与表现力,使学生积累更多幼儿作品素材,对于今后的幼教学习或工作都有帮助。

6.才情洋溢即兴创作 现场创作有关中秋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诗歌、文字片段、谜语、对联等,要融入真情实感,富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

7.月饼会 学生可将自己带来的月饼与老师、同学分享,边品尝边从“色、香、味、形、意”几方面评价月饼,交流感想。

(四)联系实际生活现象的反思与讨论

教师出示一些社会现象,由学生来畅所欲言。切忌不能浅显的批判对或错、好和坏,要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由浅入深地分析思考,可以结合自身经验或了解的相关资料信息畅谈,由此锻炼学生的辨析逻辑能力。

讨论话题一:有些农民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将农田盲目地改挖成水塘进行螃蟹养殖;

讨论话题二:一些商贩为普通的河蟹贴上标签、印上记号,将其包装成“阳澄湖大闸蟹”在市场上贩卖销售;

讨论话题三:中秋市场上出现的“天价宴”;

讨论话题四:月饼包装盒奢侈华丽;

讨论话题五:去年剩月饼,今年翻新买;

讨论话题六:对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进行节日慰问;

讨论话题七:市民广场举办“庆中秋”演出;街道举行“蒸月饼”比赛

(五)辩论会

围绕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围绕以下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辩题一:由韩国“申遗”引发的思考――我们该做什么?采取措施,予以“还击”,还是历史悠久,无须担心? 面对“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风水之争”,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愈行愈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中医在韩国是富裕人才能够享受的服务;《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的思想曾被中国一些周边国家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儒家礼仪在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还在学习和应用;越来越多外国电影和电视剧都加入不少的中国元素;少林寺、武当山里学习中国武术的“洋学生”越来越多;当中国戏剧、杂技观众越来越少的时候,他们却在国外的舞台上获得了鲜花和掌声;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2010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中国虽发明火药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什么时候我们再也不用因为鲁迅的这句话而感慨良多?

辩题二:面对“洋节日”泛滥,我们是跟风还是拒绝?

形形色色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异化着中国的传统节日。年轻人热衷各类“洋节”,中国传统节日无人问津;“老外”流行中国元素,尤爱中国传统节

(六)树立科学过节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1.正确认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并且尊重其历史地位;

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开拓创新”

3.不盲目、盲从地迎合节日消费市场;

4.有计划、有意义地欢度中秋。

三、活动的反思与拓展

(一)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比,指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节日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价值;

(二)教师需要适当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其他研究活动的兴趣,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三)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协调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调动其积极性、增强班级体凝聚力。

(四)要将活动中的感想、心得,融入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当代青年科学文化意识。

拓展一:“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每年八月十五的圆月也不尽相同,学生可对此进行相应探究。

拓展二:请西藏同学详细介绍当地的中秋习俗;有条件的本地学生,可在过节的时候将藏族同学带回家中一起过节,感受节日氛围。

拓展三:请教家中的老人或走访糕点店,了解徐州月饼的制作工艺。

拓展四:记录一个“我的中秋”。

拓展五:编写、创作一些适用于幼儿的中秋儿歌、谜语、游戏,要注重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有条件的话,可到幼儿园中实际演练。

拓展六:可利用街头采访、宣传讲说、网络平台等途径,举办一个“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从我做起”的自发性活动。

参考文献:

[1]肖维华,杨昭.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探究[J].南 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

[2]赵大进.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效应的发挥[J].新课程 研究(教育管理),2007,(1).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