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

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

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带人领略难以亲身抵达之境地。书籍像一面镜子,我们从中检视自身得失;也像良师益友,每当翻开书页,就像与一位朋友促膝长谈,无论新友旧友,总能带来心灵上的抚慰和启发。

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是一个为了鼓励大家多读书而设立的节日。在互联网如日中天的时代大幕下国美民俗艺术博物馆,读书似乎逐渐变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专注于严肃阅读、长篇阅读。他们的内心一直藏着火焰,是海明威塑造的“坚韧不拔”,是保罗·策兰笔下“细雨蒙蒙的希望”,也是加缪口中的“温情”……

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宝藏邀请了3位艺术家,请他们分享了各自的阅读故事。通过他们的讲述,观照我们当下的阅读心态和阅读环境,藉此向更多读者传递阅读和艺术的温度。

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

吴光荣

Wu

安徽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国美民艺博物馆执行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研究院副院长。

藏书与用书的搜寻之路

对吴光荣来说,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增长个人见识,陶冶情操。身为国美民艺博物馆的执行馆长国美民俗艺术博物馆,肩负着一场又一场民艺民俗主题展览的策展任务,近些年来,吴光荣的阅读,总在为了展览搜寻文献、整理资料。这也导致他读书的方法与一般人不太一样,不是拿到手立刻阅读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而是做好记录,编成书目。当日后要用到这些书的时刻,立刻就能找到其中的内容。

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

吴光荣的藏书

这些文献资料,有相当多都是市面上很难见到的旧书和外国书籍。过去,吴光荣在旧书摊、旧书店淘书,互联网发展起来后,也会去孔夫子旧书网等二手书籍交易网站寻宝。有些遍寻不到的书,如果在拍卖会上出现了,他也会去竞拍。这些书中,不乏罕见的珍品,可以作为代表的是一本出版于1926年的《民间之图像》(Les )。

《民间之图像》

这部书的出版者是法国人那世宝(A.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以记者、出版商的身份活跃于北京地区。他对中国的民俗艺术非常感兴趣,曾出版过不少相关书籍。这些书有一个特点:其中并不使用印刷或手绘的插图,而是以向年画店专门定制的年画、对联、花笺等原件附于书页中,翻开书页,就像翻开了一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地区民俗的标本册。形式如此特殊,这本《民间之图像》的制作与保存难度可想而知,它的印刷与传世量非常少,总计200册,吴光荣手中这一册编号198。

《民间之图像》内页

为了买到这部珍贵的书籍,吴光荣搜寻已久。此前,网上的一家德国书店曾经有货,但标价20万,令人望而却步。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光荣在钱塘白露书局又发现了一本。店主标价12万,吴光荣因为常在这里买书,便与店主讨价还价。“讨价还价也是买书的乐趣之一,一本书的纸张、印数、版本,都是卖点。会卖书的人,会把这本书的全部优点都告诉你,价格就会比较高。但如果你自己懂行,或者你的见识能力超过对方,就可以把价格砍下来。”最终,这本书以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被吴光荣收入囊中。

在吴光荣的藏书中,类似由外国人记录中国民俗的著作不在少数。“我们去看外国人的东西,并不是因为他说得对,而是因为在那个我们对自己的民俗文化有所忽略的时期,只有他们的著作里还保留着一些原生态的记录。”吴光荣说,经历一百多年的变迁,当下的我们已经离那时的生活方式很远了,再想去做研究,只能把当时外国人的记录翻译过来。

吴光荣的藏书

2020年,国美民艺博物馆推出了“民艺中国——桃花坞与杨柳青年画展”,展览结束后,吴光荣格外想把中国年画发展的脉络整理清楚。这或许也是出于某种读书人、爱书人自发的责任心。在他的收藏中,有大量1949年以来的新年画,以及上世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宣传画集,从中可以一窥发展嬗变的路径。

“1949年新年画运动提出改造年画,传统年画从题材到风格都为之一变,而如今,当初被改造的东西,如门神、纸马、财神,又都回到了生活中间,传统年画的重镇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也都被列入了非遗。然而这段变化的过程,因为长期无人关注,在文献资料上有着五十年的空白。这五十年没有研究,没有记录,也没有保存,现在来做这些事情,就做不了。”

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

吴光荣工作中

但从现在开始向上追溯,以避免寻找资料只能依靠重新将外文书籍重新译介回中国的尴尬,也许还来得及。吴光荣目前计划,等将来某一天有空闲了,要把手头的资料整理成编,保存好原始文献的同时,也可以就此做一些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书,也可以很好“玩”

除了阅读与整理,吴光荣还像许多老一辈人一样,喜欢“玩书”。

吴光荣现在拥有大约3万册左右的藏书,大部分放在宜兴的家里和工作室里,在杭州的家中大约有几千册,“我读书比较宽泛,朋友之间也经常互相赠书,所以手边的书也比较多,比较杂。”这些书当中,年头较为久远、纸质脆弱需要用心保存的,吴光荣会仔细包好塑料书皮,或是用自封袋封装好,另有一些则会得到特殊的待遇:重装。

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

吴光荣在宜兴的工作室

吴光荣最初的专业方向是装帧设计,后来才转向紫砂陶艺。2005年,他曾为故宫80周年院庆的展览图录做过设计,后来虽然不再怎么接手相关工作,但装帧设计的老本行并未生疏过。

吴光荣重装书籍的工具

对吴光荣来说,重装书籍是一种消遣。拿到一本书之后,他时而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或是出于保护的需求,将一些书籍的封面裁去,重新制作新的封面并装好,有些还会专门制作函套。有人放松靠泡澡,有人放松靠听音乐,而重装书籍,就是吴光荣的放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缓解一天的疲劳。

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

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

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

经吴光荣重装的书籍

有时,吴光荣会向出版社索取没有裁开的毛边书,在此基础上自行加工重装。毛边书,即书页装订好后,边缘不做切割,页与页相连,看书时,需要用裁纸刀裁开,是一种别具情趣的装帧方法。民国时诸多大家都喜爱毛边书,也以毛边书的形式出版自己的著作,鲁迅自诩“毛边党”,曾说:“我喜欢毛边书,宁可裁,光边书像没有头发的人——和尚或尼姑。” 吴光荣笑言,自己觉得这样“挺好玩的”。

毛边书

重装旧书之外,吴光荣也会自己“做书”——他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一年记完,用小行书誊抄出来,用传统的书夹板线装形式装订好,捆绑木制夹板的绳子,也是从二百大买来的民国时期的土织绳,保持着传统的文人玩法。

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

吴光荣的日记

过去,吴光荣的日记内容与工作日志分开,一年只有两本,后来,他将自己的思考、学术观点和阅读体会都记录在一起,一年能达到四本。这对吴光荣来说,也是一件“挺好玩”的事,他还特地请印刷厂给自己做了一个标签,按年份编好。

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

阅读,从未远去,终将归来

2015年,吴光荣开始做博物馆相关的工作。到了博物馆以后,他才发现,如果没有阅读的积累,什么都做不了。主题如何确定,板块如何划分,形式如何呈现,这一切都有赖于阅读的积累。而民艺博物馆的展览比起一般文博系统的展览尤其不同,它不能依靠名气响亮的一级文物来吸引观众,展出的又大多是些在世人眼里“不值钱”的东西,必须依靠阅读文献,梳理脉络,让那些传统民艺回归当下,让观众能够与这样的生活方式再度建立起联系。

吴光荣工作中

作为国美民艺博物馆的执行馆长,吴光荣深感阅读的重要性。在前段时间的研究生面试时,他时常会感到,现在的学生读书少了国美民俗艺术博物馆,“艺术类院校的本科教育过程中,大家都在重视手艺和技术,理论相对而言被忽视了,大家都没有读书的习惯。”他为此感到一定的忧虑,“如果不读书,对很多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方法论、以及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就很难把握得了。但是都已经到了研究生阶段,怎么可能这个时候再回去补那些欠缺的阅读?”

《民艺中国剪纸》

但与此同时,吴光荣也并不觉得,阅读会从此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国美民艺博物馆的展览结束后总会出版一本展览图录,剪纸、女红这类现代人似乎并不关心的题材,销量却都还算不错,“时代发展到任何阶段,总是有人在读书的。而且有些书需要读无数遍,每一遍的认知和理解都有不一样。”

在吴光荣看来,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许互联网、短推文、短视频会对人们的阅读造成障碍,但对于真正想阅读的人来说,反而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借助互联网,他得以买到难以找到的珍本图书,电子版书籍的存在也让人们的阅读变得更加便利。吴光荣相信,当生活有了一定的质量之后,现在的年轻人会缓过来重归阅读,“阅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可靠的,碎片化的互联网信息无法将之取代。”

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

吴光荣的藏书

更重要的是,阅读会让人变得自信,“我们在80年代读书的人,都对西方有崇拜和迷恋,推崇西方当代艺术。其实反过来想,这就是话语权的问题,后来我经历得多了,阅读得多了,还是倾向于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传统自然衔接,如果不认真读书,是不会明白的。”

未来,阅读将去向何方?眼下,也许没有人能给出定论,但吴光荣相信,读书这件事,短时间内还无法被取代,“在阳光下拿着一本书悠闲地阅读,那绝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

宝藏对话

吴光荣

宝藏:您认为,您从读书这件事中最大的获益是什么?

吴光荣:人要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你的“毛重”是多少,“净重”是多少,你能做什么,你应该做什么,哪些是你该付出努力去达到的,哪些是你通过读书可以实现的。不是说书读过了就结束了,一定要通过读书达成对自己能力的训练,然后来回馈这个社会。这个道理可能很多人都懂,但是今天这个世界,人们更多地注重世俗的东西,可能确实不太容易做到这一点。但是我觉得,只要通过阅读拥有这样的心态,不管最终是否能够做到,都会往好的方面发展。

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

吴光荣的藏书

不管有没有钱,如果在这方面没有良好的心态,也没有什么文化的积累,那可能一辈子都会在一种茫然的状态中度过。但如果你明理,然后你知道怎么去追求,那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应该会过得还不错。比如说我今天有个问题,通过学术方式,我把它理清楚了,很多问题别人不知道,我知道,我就觉得真的很开心。

宝藏:世界读书日将至,请您向读者推荐一本书。

吴光荣:我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最后的耍猴人》。这本书以纪实的笔法,展现了耍猴人这一群体和这种文化在当下的生存状态。这些人农忙时和其他农民一样在家种地,农闲时才会出去耍猴,走南闯北,挣点钱贴补家用。他们的处境其实很尴尬,一方面,耍猴也被列入非遗,另一方面,他们带着猴子出去表演的时候,又会因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原因被当地公安局扣住,但其实那是他们家养的猴子。所以这些人日子过得非常拘谨,可以说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

《最后的耍猴人》

这可能不是一本阅读完会很愉快的书,但我们需要对现状有足够的认知,才能真正地理解。比如这些耍猴人,他们外出不是像我们一般人买票坐火车,是寻找货运列车,趁着它停下来的时候偷偷地爬上去。可见当下的这些农民为了生存,很多方面其实依然还是比较艰苦的。非遗也好,文创也好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新农村建设也好,虽然大家都在提倡,都在推动,但这其实是很难的课题,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这类书可以作为一个窗口,让我们了解到,现实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也让我们去思考,在当下,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

点击下方链接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