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

佛教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

摘 要: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经过两千多年传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派,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等诸多方面有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本文阐述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佛教 中国传统文化 积极影响

一、前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而灿烂的历史,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许多佛理都与中华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似,在不断的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传统思想、文学、艺术、语言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二、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研究及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朝,盛行于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国哲学思想盛极一时。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儒学盛极,道教日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道教也开始兴起,佛、道经过冲突、论战、融合之后,中国哲学形成了新的景象:奉行老庄思想之士,开始取义于佛经;而佛学者,也经常引用老庄哲学思想和语句阐明自己的观点。至于儒家,因为帝王及名儒都对佛教产生了极大兴趣,所以:佛教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当时的儒学者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之优美,无不学佛。

唐宋时期,佛教哲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佛家哲学文化精髓,儒、佛、道三种哲学成功合流,思想交融,各展所长,这种格局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佛教哲学的回应,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哲学起到了推动与催化的作用。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中国文学作品,偏重于写实,缺乏幻想力;而佛教不同,有着丰富的幻想力,带有浓烈的浪漫色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不懂禅,不足以言诗;不懂禅佛家哲学文化精髓,不足以论书画”,并非夸张之辞。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普曜经”、“佛所行赞”、“佛本行经”、“须赖经”、“维摩诘经”等这些佛经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从艺术风格来看,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恬淡,在这种特点的影响下,文学界形成了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最杰出的代表,当属“诗佛”王维,王维的诗画深受佛学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的影响,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从佛学者的作品来看,许多佛教作品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维摩诘经》等,是经典的佛经,而文采也十分优雅恬淡;再有浪漫诗人的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作品《十诫诗》等广为流传。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翻译佛经:佛教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但求易晓,不加藻饰,形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家哲学文化精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而从和佛教有关的作品来看,对于缺乏想象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西游记》。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释佛法渊博。作品本身,就是与佛教息息相关的,且作品细致地展示了佛学的思想。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着密切关系。又如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丰富了中国人的想象,革新了中国人的诠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四、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作品,深受佛教文化渲染,佛教文化的融入,使中国的艺术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欣赏角度多样化,体会感受更加深刻。在佛教的影响下,历代艺术家给艺术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常成为历代画家的创作源泉,观音、文殊、如来等佛教至高无上的被崇拜者总是画家们的绘画对象。吴道子、顾恺之等著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闻名于世,例如吴道子的《松子天王图》讲述了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敦煌石窟的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

在音乐方面,佛教音乐作为音乐这种娱乐形式,更容易进入封建时期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平民中,使其更易于推广。佛教的音乐,历代为统治阶级所重视。隋炀帝收入宫廷的礼乐《九部乐》之中,就有不少是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朝的音乐,尤其受到了佛乐和胡乐的影响。佛教音乐《大悲咒》,传世至今,受到很多人喜爱,尤其是当下,对于许多白领、学生,这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

至于建筑,受佛教影响很大。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极其自然的感觉,融入了佛教文化,给人极强的美感;石窟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都是极其珍贵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而存世的古建筑中,也有相当部分是寺庙建筑。如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五、结语

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事实上,自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引起,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经至公元1175年朱熹、陆象山鹅湖之会,这一千余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时期,也就是中外学者盛称的魏晋六朝隋唐文化。五代北宋为其余波。恰恰在这一时期中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主流的却是佛学。其时期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都远非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所能比拟。季羡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里,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比如,他说:“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除非了解了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在历经两千年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极大的、有益的发展,同时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财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佛教不会因为封建社会的过去和科技文明的发展而消逝,正相反,作为反省人的内心的深刻哲学思想,佛教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了解佛家文化过程中,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有益的一面继承下来,进一步发展改善,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王莹.佛教与中国文化浅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4).

[2]赵凌宇.佛教与中原文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1.

[4]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宗教,1995.

[5]苗欣宇,马辉.仓央嘉措诗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8.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