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僧人,希望从僧人哪里获得一些养生启示

(李向东)僧人,希望从僧人哪里获得一些养生启示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的意思是保养、养护。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师肌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少有无虑,内心平静祥和,而长寿有时衡量养生的一个重要尺度。

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养生的国度,数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门类的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道教养生偏重身体修炼,儒家养生偏重道德涵养,佛教养生偏重身口意三业转化,医学养生偏重临床,民间养生偏重实用。

在物质极其丰富的当今社会,众生对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养生之道。养生方法也越来越多。因而很多众生将目光投向佛家僧人,希望从他们哪里获得一些养生的启示。

(李向东)僧人,希望从僧人哪里获得一些养生启示

僧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远离“尘世”,以修行做为生活的主要内容,青灯黄卷,生活清苦,常被称为苦行僧,当然,这里指的“僧人”是真正修行的僧人,相对于宣泄的世俗,却能保持内心的安详,活得长寿。

虽然佛教追求解脱,不追求长寿,但是翻开佛教传记,可知长寿的高僧史不绝书,其中大部分都有明确的生卒年月。梁庭灿著《历代名人生卒年表》一书中附有《高僧生卒年表》,共录561人。我们现在依据佛教史传补上年过百岁者5人(宝掌、菩提达摩、慧可、智炫、钵达啰),90余岁者2人(慧休、普惠),80余岁者2人(法显、杜顺),共9人,连原表人数合计570人。其中百岁以上计12人,占2.1%;90岁以上42人(包括百岁以上者,下例同),占3.76%;80岁以上者162 人,占28.4%;70岁以上者361人,占63.7%;65岁以上的433人,占75.8%。

佛教《大毗婆娑论》卷151提到“长寿”的条件时说:

“若有于寿,恒作、恒转佛家养生思想的特点,受作、受转;时行,处行;修梵行;食所宜、食应量,生者应熟、熟者弃之,于宜匪宜能审观察;服医药、用医言;避灾厄;远凶戏。由此等故,寿不中夭。”

这些条件归纳起来就是:(1)经常做些主动的和集体要求的运动和劳动;(2)出行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路程和目的地;(3)要断除不正当的淫欲;(4)饮食要适宜、适量,避免过生过熟,要仔细盘算适宜不适宜;(5)有病要服医生之药,照医生的话做;(6)要避开灾害、厄难之事;(7)要远离凶险的娱乐活动。

(李向东)僧人,希望从僧人哪里获得一些养生启示

佛家养生的独特之处,就是佛门僧侣一直有意无意地实践着不离修行的养生之道。其养生的行为方法,都被视作修行;修行之中,又蕴藏折深刻的养生内涵。

佛家诸多的养生方法,最初只是作为修行的助缘出现的。例如饮茶,起初只是为了解除僧众坐禅的困倦,驱除睡魔和疲劳,以利修行,后来,在饮茶的同时发现了茶的养生保健作用,同时体悟到茶禅相通之理—茶禅一味。饮茶才融入到佛家修心生活之中。

从修行制度上讲,佛家出于不杀生的宗教理念佛家养生思想的特点,实行夏冬安居静修,有效避免酷夏寒冬,既增长了道业,也养护了身体。

坐禅是佛家僧侣的一种主要修持,佛家坐禅必须做到五事调和,即调食、调睡、调身、调息和调心。这些,都是促进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

(李向东)僧人,希望从僧人哪里获得一些养生启示

从修行方式上讲,佛家以静修为主,在修行中,佛家引入运动的方式,诸如佛家功课中的绕佛、礼佛、经行、坐禅过程中的行香、跑香、都类似于体育锻炼。于众多的养生理论比较,佛教养生以调心养心见长。在佛家看来,众生皆病,这种病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人的心病———贪嗔痴三毒。三毒缠饶一生,让众生身心不宁,烦恼丛生。这些让人的肌体健康发生疾病。全部的佛法以及僧众的修行制度、日常生活,都贯穿着“去三毒、养慈悲”这个宗旨。因此,世有“佛是大医王,佛法是药方。佛僧是看护”之说。

佛学认为:有身则有病,有生就有死,祛病的首要是养性(李向东)僧人,希望从僧人哪里获得一些养生启示,长寿的秘诀是养心。而养性养心的途径有很多,慈悲行善者可享受精神的快乐,自在随缘者可得到心身的安逸佛家养生思想的特点,忍让持戒者可达至情绪的安详,放下安心者可获得心灵的坦然。精神养心法是佛教养生的真谛。精神不宁,则百邪侵身。休息万念:方益寿延年。

反璞归真,是佛教养生思想的精华。期望养生长寿者,其起居生活、日常饮食所依从的一个重要原则,当是顺其自然。

佛家出于慈悲之心,倡导众生在生活饮食中不可纵欲,起居宜有规律;佛教养生告诉我们:经常运动,保持清洁,多食蔬菜(李向东)僧人,希望从僧人哪里获得一些养生启示,就是防治疾病的最佳良药,就是颐养天年的最佳选择。

凡眼看佛家养生,学习分享佛家养生方法,调心养心悟人生大智慧。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